滿園春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肩負著為黨和人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培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成為關乎高校立足之本乃至國家發展、民族命運的重要使命。志愿服務精神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一脈相承,本文結合實踐探討了志愿服務活動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重要作用和培養途徑。
關鍵詞:志愿服務;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037-02
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載體,也是當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志愿服務活動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有效結合,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深遠。長春中醫藥大學“杏林青馬工程”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每個學員在青馬工程學員班學習期間,要參加不少于20小時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通過志愿服務、社會調查以及中醫藥文化駐點宣傳等活動,增加對國情和社會的了解,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增強社會責任感。”
一、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對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意義
(一)志愿者精神是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外化與延伸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工人階級中產生的“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在蘇維埃俄國全面展開,列寧高度贊揚這一行為,稱之為“偉大的創舉”,認為它是“共產主義的實際開端”[1]。這種行為不計報酬、自覺自愿,也體現出了志愿者“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精神的內涵。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體現了人的價值的極大實現。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指出,社會規定了人的社會價值是人的基本價值,只有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一個人才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在中國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為中國革命嘔心瀝血直至犧牲,毛澤東同志評價他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也體現出他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勇于犧牲奉獻的志愿者精神。所以說,志愿者精神和共產主義信仰是一脈相承,互通共融的。
(二)青年志愿者行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
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決定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12月19日,2萬余名鐵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幟,在京廣鐵路沿線開展了為旅客送溫暖志愿服務。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動迅速在全國展開。青年志愿者行動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也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有論文中記述根據相關部門統計“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大學生志愿者共有53 000人,參加殘奧會的志愿者共有21 000人,大學生志愿者人數占志愿者總人數的八成。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約有20萬名志愿者,其中約有13萬在校大學生。”[2]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成為青年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青春的一張名片。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在2013年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勉勵他們弘揚志愿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并向這支志愿服務隊和全國廣大青年志愿者致以誠摯問候和崇高敬意。
(三)志愿服務活動為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提供有效載體
首先,志愿服務活動是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第一課堂的理論講授,缺少有效的實踐教育環節,這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論課教師遇到的共同難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知識與實踐轉化的問題,通過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可以對第一課堂進行有效的補充。其次,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主意識較強、奉獻意識薄弱。部分學生受到家庭的過分寵愛和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表現出自私自利、責任心淡漠、功利化等現象。所以,以志愿服務活動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其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顯得尤其重要。再次,志愿服務活動為青年大學生參與社會、了解社會提供了平臺。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90后”大學生越來越需要個性化的體現,對社會各種文化思潮接受很快,思想也容易隨之動搖,對社會各種矛盾產生不理解,甚至偏激,需要大學生在社會中鍛煉,尋找問題的答案。志愿服務活動恰恰是青年大學生參與社會、了解社會的重要平臺。
二、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拓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有效途徑
(一)在活動設計上要把握“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
2017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志愿服務活動作為育人的重要過程之一,在活動設計上、內容把握上、教育效果引導上也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宗旨。要充分認識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教育屬性和社會影響,不能把志愿服務當成噱頭和形式。曹衛洲在對比了中國和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后指出,我國青年志愿者項目從國家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因而活動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一致肯定和響應,志愿者的個人行為往往上升為一種群體行為甚至國家行為,因而其實際影響力十分廣泛、深刻[3]。因而,我們要牢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學宗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把握和指導,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二)項目化運作為志愿服務活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運行模式
項目化運作是對項目管理理論的運用,也就是“通過項目經理和項目組織的努力,運用系統理論和方法對項目及其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旨在實現項目的特定目標的管理方法體系。”[4]項目化運作是一種高效的管理辦法,最早被應用于企業管理,后來被引入社區工作、公益組織、高校管理等多個方面。目前對于項目化運作開展共青團工作、團學活動以及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文獻研究也比較多,說明其理論和實踐探索都具有較好的基礎。在項目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流程方面,南京工程學院的蔣偉[5]認為,應包括前期論證、過程督導、總結評估、跟蹤回訪四個部分;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陳玉[6]認為主要分為項目征集、專家論證與公示、項目跟蹤管理、項目驗收四個步驟。
長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項目化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已經進行了六年的實踐積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項目申報、現場答辯、實施和指導、項目驗收四個環節形成了良性的運行模式,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活動開展的質量和效果得到保障。學院大學生連續六年開展的湖北恩施支教志愿服務項目獲得首屆全國大學生“三下鄉”支教課程設計大賽三等獎和最佳組織獎。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項目化運作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可行且有效的。
(三)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社區志愿服務作為志愿服務的一種,其服務的內容和范圍越來越廣泛,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不僅豐富了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的平臺,也對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揮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提供了平臺,實現了學生培養和社區建設的共贏和相互促進。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建工作“三服務三提升”工程中“走進社區,服務群眾健康和文化提升”項目就為青年大學生實踐培養提供了有效途徑。該校在長春市區內一百個社區建立了志愿服務基地,其中包括由博士生、碩士生組建的博碩醫療志愿服務基地和在校本科生組建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學生們在專業課老師的指導下定期深入社區開展健康服務和文化宣傳,利用專業所學服務群眾,不僅提高了專業素質,更增強了學生們感知社會的能力和為國家貢獻力量的責任心、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長春中醫藥大學“杏林青馬”學員丁琳琳同學說:“志愿服務讓我明白,有一種愛不需要理由,作為青馬學員我會把這份愛繼續下去。”
綜上所述,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體現的志愿者精神是共產主義理想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涵之一,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實踐環節。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牢記使命,積極探索實踐,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列寧.偉大的創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劉哲.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中的意義[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4(6):26-28.
[3]曹衛洲.國外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概況[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4]畢星,翟麗.項目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9.
[5]蔣偉.項目化管理在高校公益實踐活動中的應用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1):108-109.
[6]陳玉.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工作項目化管理的研究與實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1,12(4):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