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在網絡空間這個新戰場上,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當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主流意識形態遭受嚴重沖擊、網絡防護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網民安全意識淡薄等諸多問題。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提出從網絡內容建設、創新宣傳形式、加強技術防護、完善制度規范、提升網民素質多個維度著手全面構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關鍵詞:總體國家安全觀;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046-02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使西方敵對勢力的滲透更具隱蔽性和攻擊性,防御難度更大;另一方面又為加強和改進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條件和寬廣領地。信息風暴正在對我們已有的社會秩序不斷地解構和重構,從而對社會治理及意識形態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了怎樣挑戰以及該如何應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與網絡意識形態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將我國的國家安全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出“要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家安全政策,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統籌推進各項安全工作”。“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在我國當前面臨新舊疊加、內外聯動、虛實同在的國家安全新形勢下提出的,是積極應對網絡意識形態面臨的嚴峻形勢的重要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網絡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問題事實上已經延伸到了網絡虛擬空間。意識形態一直是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分化的前沿,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著他們在信息技術、互聯網、硬件基礎等方面的先進性,利用網絡的匿名性和隱蔽性強等特點,使用各種手段滲透,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造成極大威脅。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在互聯網這個新戰場上,能否頂得住、打得贏,是新時代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的重要保障[1]。
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
(一)網絡的信息傳播特性容易侵蝕主流意識形態
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互聯網已經成為國外敵對勢力攻擊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新平臺。網絡許多特性,例如隱匿性、虛擬性、多元性等特征弱化了傳統媒體在意識形態傳播中“輿論把關人”的角色。一方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的紛爭逐漸向網絡空間延伸,大肆宣揚西方意識形態,扶植、培養親美和西方的網絡意見領袖,引導、左右社會輿論。互聯網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輸出更為隱蔽,也更加快速。另一方面,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互聯網這個虛擬空間抹平了參與主體的身份、地域等方面的差別和限制,生產和傳播各種輿論和信息。個人主義、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觀念在網上泛濫,弱化了社會主義思想和集體主義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與凝聚力帶來嚴峻挑戰。
(二)西方文化入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威脅
西方國家文化霸權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威脅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西方文化的網絡入侵,一方面使部分中國民眾在文化上造成崇洋媚外的心理,另一方面可能影響和改變中國民眾的價值取向。思想理論領域非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有所滋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扶植一些網絡上所謂的“意見領袖”,通過他們發表一些極具煽動性的言論,有組織、有目的地去引導輿論,混亂視聽,瓦解社會共識,沖擊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網絡信息技術落后成為網絡安全的軟肋
目前我國網絡發展大而不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網絡技術先發優勢在技術、管理、安全等諸方面攻擊中國,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攻勢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和傳播方式不斷改版升級。美國不僅是互聯網的誕生地,也是互聯網的終極大管家,管轄著全球互聯網的主根服務器,控制著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事宜,對世界網絡空間進行全天候監視和管控,“棱鏡門”事件已暴露出美國的互聯網監控能力。而現階段,由于我國網絡安全技術還有漏洞,對網絡信息的篩選和管控還缺乏力度和技術支持,網絡上混亂雜陳的信息一方面使民眾難辨真偽;另一方面也擠壓了主流聲音的傳播空間,增加了意識形態工作的引導難度和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防御的難度[2]。
(四)有的網民素質不高影響網絡輿論生態環境
中國網民數量全球第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網民數量的增多造成網民素質的參差不齊。有的網民素質不高在網絡輿論生態環境中暴露出來盲目從眾,缺少獨立分析判斷能力,評價不夠客觀公正、法律意識淡薄、道德失范等問題。還對網絡謠言沒有分辨力,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識形態的侵蝕,威脅到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與此同時黨員領導干部應對意識形態問題能力有待加強。一些黨員干部對意識形態工作還停留在經驗范疇,沒有與時俱進做好知識能力儲備,還有一些同志對意識形態責任制認識不到位,還沒有做好意識形態斗爭的心理準備,不敢、不會、不善“亮劍”發聲。
三、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必須要把網上斗爭作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重中之重和當務之急,高度重視起來,抓緊干起來,講究戰略戰術,堅持下去,久久為功”[3]。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工作,需要從提升網民素質、創新宣傳形式、加強內容建設、加強技術防護、完善制度規范多個維度同時發力。
(一)加強意識形態教育,提升網民素質
首先,要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對黨員干部來說,精神上缺了“鈣”是最嚴重的病變。黨員領導干部、政府公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直接和公眾接觸與溝通,肩負著傳達政府政策措施和整合公眾利益訴求的重任,是主流意識形態最堅定的擁護者和傳播者[4]。因此,必須要重視黨的自身建設,堅持思想建黨,加強黨性教育,使黨員干部深入了解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深刻認識當前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站穩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理想信念。全國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是我們黨教育和培訓黨員領導干部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承擔著為各級黨員和領導干部補鈣壯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使命,應該堅持抓好意識形態教育,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把意識形態教育放在干部培訓中更加突出的地位。
其次,要大力培育廣大民眾的網絡素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5]。培育民眾的網絡素養,著力提高民眾對網絡信息的辨析能力[6]。網絡中的每一個網民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和信息的傳播者,然而由于我國網民數量繁多且網絡素質參差不齊,導致網絡中的傳播信息真偽難辨、紛繁復雜。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區等各個環節都要想方設法、積極主動地擔負起培育民眾的網絡素養的任務,培養民眾對網絡信息的辨析能力,理性看待被夸大其詞和富有煽動性的不良信息,不盲信、不跟風,甚至能夠主動地抵制錯誤思想,并與之開展斗爭。培育民眾的網絡素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陣地,需要改進和創新宣傳的方式方法。
(二)創新宣傳形式,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
創新宣傳形式,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目前我國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大部分都是從網絡上獲取信息,必須正視這個事實,盡快掌握這個新輿論戰場的主動權[7]。現代網民,渴望成為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的互動者,在互動中建構他們的“存在感”,在參與中體驗“獲得感”。因此,宣傳的方式要由過去那種單一的說教灌輸轉變為網民樂于接受的形式。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借助大眾娛樂節目通過網絡傳媒輸出其意識形態的方式,以各種豐富的形式,在網絡平臺上播放這些承載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大眾娛樂文化,立體多維度地維護我國的網絡意識形態,將傳統的和新興的媒體緊密結合起來,以網民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意識形態,讓網民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自覺認同和維護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安全。
發揮主流媒體“壓艙石”的作用。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輿情分析報告中指出,從輿情爆發及傳播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是輿情發生的主要信息源及輿情發酵關鍵渠道,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以深度報道、新聞調查、新聞評論等方式加強引導,發揮了社會輿論“壓艙石”的作用。傳統主流媒體作為傳遞政府權威信息的主要媒介,一直以來都是宣傳引導體系內的中流砥柱。主流媒體肩負著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任務,要不遺余力地講好中國故事,弘揚社會正氣,創新方法手段,時刻占據輿論制高點,及時地維護好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與此同時,還要大力加強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遵循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平臺、管理、內容、經營等諸多方面的優勢互補,通過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更好地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
(三)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夯實主流意識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一定要特別注重內容建設。現在的文化傳播有很多種方式,但是內容為王,只要內容是好的、是正面的、是積極的,就可以采用任何有效率有市場的方式傳播。通過提升文化實力,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努力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更加符合本地文化環境和民眾的實際需求,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智慧來完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在網絡空間中不斷輸出好內容、好聲音,講述中國好故事,維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
(四)加強技術防衛力量,保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術防衛也是維護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加快構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增強網絡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懾能力”。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建設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必須盡快在網絡信息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培養專業的網絡安全人才。
(五)完善制度建設,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
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除了有技術支撐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網絡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相比較于其他互聯網發展成熟的國家,我國現有的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而且網絡內容和傳播方式復雜且技術不斷更新,針對網絡空間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適應不斷變化的新情況。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網絡安全的政策法規,例如《國家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更為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評估的規章制度。例如,構建法律規范、行業自律、行政監管與公眾監督相結合的網絡治理體系。鼓勵網民舉報網絡違法行為和不良信息,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同時,要成立精通網絡、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網絡司法和執法隊伍,對本地區的網絡陣地進行更專業的維護。真正做到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有力保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參考文獻:
[1]朱康有.中國特色治網之道[J].人民論壇,2018(13):28-31.
[2]楊嶸均.論網絡虛擬空間的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策略[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1):98-107.
[3]熊光清.習近平網絡社會治理思想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7(12):43-47.
[4]高志華,蔡鈺.政府回應網絡輿論問題的探討[J].行政管理改革,2018(3):69-72.
[5]周士躍.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網絡輿論工作——深入學習習主席關于網絡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7(4):31-33.
[6]卜建華,高菲菲,張宗偉.新媒體時代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J].黨史博采(理論),2018(2):64-66.
[7]習近平重要言論專題摘錄——論網絡治理[J].時事報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