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侃樂
摘 要:伴隨醫療損害賠償爭議訴諸法院的日益增多,醫療損害鑒定逐漸受到重視,然而,因為我國法律規定的彼此沖突,導致長久以來技術鑒定和司法鑒定“雙軌制”并存。隨著《侵權責任法》的出臺,我國訴訟實務中適用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的越來越多,亟須對目前的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體制加以完善。通過比較兩大法系的先進成熟的司法鑒定管理經驗,我國可以通過法律法規的整合與揚棄、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專門機構的設立、醫療損害司法鑒定人的能力考評、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的程序規制四個方面,施以完善。
關鍵詞:醫療糾紛;醫療損害;司法鑒定;醫療損害鑒定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093-03
近年來,醫療糾紛的發生比比皆是,醫患矛盾早已是引人矚目的社會矛盾之一,醫療損害賠償糾紛在我國民事訴訟中所占比例亦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現實中,決定賠償關鍵的醫療損害鑒定卻存有很多問題。我國的醫療損害鑒定工作歷經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為主階段、技術鑒定和司法鑒定并存階段,進入到當前以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為主的繁榮時期。當前,隨著訴訟實務中對鑒定需求的日益增多,完善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已經迫在眉睫。
一、法律依據混亂導致“雙軌制”
“醫療損害鑒定”通常指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中,判定醫護人員的診療活動是否存在過錯,以及診療行為與患者所受損害有無因果關系的活動。“醫療損害鑒定”一詞來源于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第3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據此依申請或依職權進行醫療損害鑒定。該司法解釋的出臺,使得“醫療損害鑒定”獲得了統一認識,也基本解決了長期以來醫療損害鑒定名稱混亂的局面。
正是因為2002年《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與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二者沒有協調好,法條內容沖突,導致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依據二元化”以及鑒定“雙軌制”的尷尬境地。依照兩個規定,唯有過失,方構成醫療事故;無過失,則無事故。構成醫療事故的,依《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處置,而那些非過失造成的醫療賠償糾紛,亦即醫療事故之外原因造成的,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這就意味著,醫療機構非過失造成醫療損害的,如果患者提出訴訟,法院不應當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的標準,而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來進行處理。后者賠償標準遠高于前者,在醫療糾紛訴訟中,許多法院迫于壓力往往不得不對弱勢的患者一方給予傾斜,在賠償上多有照顧。這就導致,在2010年7月1日《侵權責任法》施行之前,實務中兩種醫療鑒定形式的并存,即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醫療過錯司法鑒定“雙軌制”并行不悖,其中前者是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由地方各級醫學會專家委員會進行的技術鑒定,而后者是依據《民法通則》由社會司法鑒定機構進行的司法鑒定。
《侵權責任法》出臺之后,過去分化存在的“醫療事故”與“非醫療事故的一般損害行為”被統稱為“醫療損害行為”,但是,并沒有對“醫療損害鑒定”做出具體統一的規制。這導致實務中,各地法院自行出臺相關操作規定,比如上海、江蘇,醫療損害鑒定仍舊首選各級醫學會,只是名稱從“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變為“醫療損害鑒定”,只有醫學會無法鑒定的,才可能轉向求助社會司法鑒定機構;而在北京,醫療損害鑒定首選社會鑒定機構依法進行司法鑒定[1]。
二、時代發展亟須完善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
盡管《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實施,使得我國醫療損害鑒定主旨要素從“事故論”發展到了“過錯論”,但目前仍處于過渡時期,“雙軌制”的鑒定模式仍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存在。《侵權責任法》規定了醫療損害規則原則、舉證原則以及醫療過錯認定標準,為鑒定依據的“一元化”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沒有對鑒定啟動、受理與委托、鑒定模式等做出明確規定,與醫療損害司法鑒定配套的司法解釋還未出臺,這導致醫療損害賠償訴訟實務中仍舊在法律適用上存在困難,司法實踐中仍舊面臨眾多現實問題[2]。為改變長期以來的尷尬困境,高層一直在協調如何完善醫療損害鑒定體制,以改變“二元化”法律適用與“雙軌制”鑒定并存的矛盾狀況。事實上,目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已經逐漸被邊緣化,中立化的、非行政化的司法鑒定模式已經越來越引起各方重視。
雙軌制的現狀造成對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的很大沖擊,我國司法實踐中“重實體輕程序”“超職權主義”的模式,使得醫療損害訴訟中鑒定管理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大。醫患雙方尖銳對立、爭執不下、矛盾升級,醫學會鑒定偏袒明顯,患方訴求無助、賠償無著,殺醫傷醫等醫鬧現象愈演愈烈,醫護職業早已被列入高危行業,這些都呼吁醫療損害司法鑒定能早日步入正軌。當前,司法鑒定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沒有得到充分保障,鑒定結果的可信性和權威性令人質疑,社會鑒定機構的逐利性嚴重損害了其中立性,重新鑒定、多頭鑒定屢禁不絕,鑒定主體退出機制不暢,鑒定的委托和受理程序不夠規范,鑒定實施技術標準和規范還不統一。上述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醫療損害的司法鑒定質量,所以改革我國司法鑒定管理體制,健全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制度已經迫在眉睫。
三、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制度的國外借鑒
醫療糾紛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比較研究國外相對成熟的經驗和做法,對于完善我國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制度很有幫助。
(一)英美法系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制度
英美法系國家當事人對抗主義的訴訟模式,催生了其專家證人制度,一般情況下,當事人自主選擇委托專家,這導致專家證人天然的傾向性。英國和美國均沒有對專家證人預設資格認證要求,亦無須通過專門考試,也不需要注冊登記。專家證言沒有預先的證明力,必須經過證據開示和嚴格的交叉詢問,再由陪審團和法官決定是否采信。《英國民事訴訟規則》強調了專家證人的法庭義務,確立了專家證據開示原則,專家證人必須出庭接受交叉詢問,還建立了規范的質詢制度,其目的在于制約專家證人過于商業化。美國為了保障醫學專家的中立性,美國醫學委員會在醫療問題的裁判采取同行評價,以規制醫學專家證人的行為。專家證人一般必須出庭作證,而且在作證前要宣誓,形成一種職業道德上的自我約束。
(二)大陸法系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制度
大陸法系國家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更加強調其法院和法官的調查取證權,一般都是施行嚴格的鑒定人制度,鑒定人被定位為法官的助手。德國法院內部專設審理醫生責任案件的合議庭,專門受理醫療損害案件,其散在大學和民間的鑒定機構統一由司法部管理,醫療糾紛案件由醫師擔任鑒定人,每一個法院都有鑒定人名單,并注明醫生的權威領域,進而方便從中選取。德國的醫生聯合會在每一個州都設立了鑒定委員會,患者可以請求調解,調解不成的繼而向法院起訴。德國的法官有獨立的決策權,具有絕對權威,其既可以采信鑒定委員會的結果,也可以另找法院認可的專家做鑒定。荷蘭司法部下設司法鑒定行政管理部門和司法鑒定注冊委員會,統一進行行政管理,監督把關鑒定主體的工作。鑒定意見具有法定證據性質,但必須經過法庭舉證、質證和辯論,以及法官自由心證確認,才能成為定案根據。荷蘭沒有官方機構統一設置、統一組織的鑒定委員會,往往由法官臨時指定醫生為鑒定專家,醫生被指定為鑒定專家是很光榮的,一般都會認真負責、客觀公正地對待,這使得實務中重復鑒定、補充鑒定很少。荷蘭也嚴格控制鑒定主體的司法轉入許可,注冊委員會對鑒定人的能力評價非常嚴格[2]。
近年來,兩大法系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有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的趨勢。英美法系逐漸弱化專家證人之間的傾向性和對立性,開始集中管理鑒定主體,制定統一的鑒定標準,并統一規范實施程序;大陸法系日益突出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保障當事人舉證權利,削弱法官調查取證的主動性,回歸其中立消極的裁決角色。反觀我國,醫療損害司法鑒定改革一直在曲折中前進,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出臺,只是為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初步建立掀起序幕,目前這一松散的管理體系仍然亟須完善。我國既需要借鑒大陸法系針對鑒定主體的監管經驗,也需要學習英美法系確保專家證人訴訟對抗的管理制度,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加強推進我國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制度的完善。
四、我國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比較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我國更應立足本國國情和司法實踐,統一法律規范,加強鑒定主體的監督和管理,推動鑒定主體的正規化、集約化,完善技術標準,規范鑒定程序等,積極構建外部監管和行業自律相結合的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管理體系。
(一)法律法規的整合與揚棄
類屬行政法規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頒布于2002年,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且年久失修,其內容包含了衛生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行政法律關系,也是醫療行業內部考核測評的重要根據,還包括了醫療事故處理的民事法律關系,內容交織錯亂,是造成醫療損害鑒定法律依據“二元化”的根源所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在施行十年之后,被宣布廢止,這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宣告了醫療損害鑒定“雙軌制”的基礎已經喪失。隨著《侵權責任法》千呼萬喚始出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與《侵權責任法》眾多相抵觸相沖突的地方,已經不適合情勢的發展,該條例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后,已經基本處于廢用狀態,實務中很少被用來處理醫療糾紛,一般都是依據人身侵權損害的事由進行訴訟。目前該條例仍舊存在,其成為爭議的源頭,導致醫患雙方各執己見,從而造成訴累,平添苦惱。也正是因為《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存在,導致2018年出臺的《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仍舊確定了“醫學會或者司法鑒定機構接受委托從事醫療損害鑒定”的原則。目前我國并沒有統一的《司法鑒定法》,我國司法鑒定管理的法規只要是《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和《司法鑒定程序通則》,其他的散見于三大訴訟法,系統性和操作性都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從實踐需要出發,需要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整合和揚棄。首先,廢除《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從源頭上解決醫療損害鑒定“雙軌制”的問題,避免了與《侵權責任法》的沖突。其次,修改《侵權責任法》及配套法規,建立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制度,明確醫療損害鑒定的性質屬于司法鑒定[3]。
(二)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專門機構的設立
首先,專門鑒定機構的設立,是因為醫療損害鑒定的專業性太強,并且干系重大、遷延日久,一般的鑒定機構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另外也需要進行專業化限縮與研究,成立專門機構專門從事這種鑒定,顯然更為高效便捷。其次,要保障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專門機構的中立性,避免與法院、醫院等機構形成牽連關系,加強外部監督,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構建完善的質量控制機制。再次,降低鑒定機構逐利性對鑒定質量的影響,由國家加大投入,健全管理,并且專門機構的設立也將減少惡性競爭。最后,提高專門鑒定機構的公益性,正是國家大力投入,這可以在訴訟上有所公益產出,這是為了維護醫患和諧、實現司法公正,具有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的公共工程。當然,當前設立這樣的專門機構,要嚴格鑒定主體的準入,加大鑒定工作的監督,完善鑒定主體的退出機制,從而嚴格把控。
(三)醫療損害司法鑒定人的能力考評
我國采用鑒定人法定主義原則,對醫療損害司法鑒定人的準入有嚴格的要求,但是,卻一直忽視對后續鑒定能力的培養和能力的考評。這應該加大行業協會自身的職能,積極組織鑒定人的溝通與交流,定期開展培訓與考核,不定期組織評選優秀鑒定案例,針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例組織行業專家集中討論學習。同時,鑒定機構要積極參加能力驗證活動,鑒定人及時參加技術能力等級考評,激發鑒定主體自主提高鑒定能力。同時,司法行政機關要加強監管,確立鑒定主體的退出機制,首先是誠信檢視,其次是全程監督,再次是錯案追究,最后是同行評價,這四大工作機制的確立,能夠有效地對鑒定主體進行威懾,督促其不斷提高自身鑒定能力,完善鑒定質控,規范鑒定程序。
(四)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的程序規制
1.司法鑒定受理程序
當前司法實踐中,司法鑒定的啟動一直頗受爭議。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可以由當事人申請或法院依職權而啟動;在鑒定機構的選擇上,由雙方當事人合意選擇具備資質的鑒定機構;如果雙方不能協商一致,由法院指定鑒定機構。在這種情況,法律設計仍舊不夠具體,可進一步探究:第一,如果雙方當事人不能就鑒定啟動協商一致,法院應預先告知反對方不啟動二次鑒定,以避免重復鑒定和多頭鑒定。第二,法院依職權啟動鑒定程序應謹慎謙抑,必要時,可對雙方進行釋明,并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盡量協商確定鑒定主體。
另外,需要提高對委托鑒訂合同的簽訂和評審控制。實務中,司法鑒定的委托受理工作并不受重視,委托合同評審工作落實不到位,這導致后續鑒定工作的正常開展,直接影響訴訟的時效性。鑒定機構應當建立質控流程,建立案件受理責任人制度,加強對委托合同的審查,加大對合同簽訂和評審的控制。首先,受理責任人對鑒定事項進行初步審查,然后,由批準責任人進行復核審查,最終決定是否受理。
最后,關于鑒定檢材的收集、傳遞與保存。真實的鑒定檢材是鑒定工作實施的前提基礎,司法實踐中,鑒定材料的真實可靠與多頭鑒定、重復鑒定關聯至深,所以必須針對性規范鑒定檢材的收集、傳遞和保存流程。目前,很多地區司法鑒定機構都召開受理前聽證,組織醫患雙方對受理材料進行質證,聽取意見,辨別真偽,記錄在案。不經質證的材料,不可接受鑒定委托,不得進入鑒定流程[4]。
2.司法鑒定實施程序
首先,在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實施過程中召開聽證會,進行過程控制。醫療損害鑒定責任重大,往往沖突很尖銳,可以考慮完善相關程序性要件,推行聽證會模式。鑒定機構認為需要召開聽證會的,需提前通知雙方當事人按時參加,逾期未出席的視為放棄參加。聽證會由鑒定機構的鑒定人主持,主要包括當事人分別陳述、鑒定人或專家提問、當事人補充陳述三個階段,整個過程,不進行辯論。聽證會要做好聽證筆錄,并由雙方當事人審核簽字,最好同時錄音錄像,以便佐證[5]。
其次,鑒定實施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機構標準及技術規范,落實法定程序要求,實時記錄鑒定過程。鑒定組成員要分工協作,獨立發表鑒定意見,并將不同意見記錄在案。必要時,可以邀請外部專家進行會診,專家會診意見留檔保存,隨時備查。鑒定機構要實施全程的質控措施,通過現場檢查、過程監督、書面審核、案件抽查等方式對鑒定活動進行監督控制,防止鑒定質量低下以及違規行為。
最后,要審視最終的鑒定文書,要符合法定形式要件。這其中,更為關鍵的是分析說明部分,要重點分析醫患雙方的主要爭議焦點,以及判定過錯、因果關系、參與度的理由,對核心問題進行透徹論述和準確說明,依據要充分,條理要清晰,論述要客觀真實,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人為設置技術壁壘。
參考文獻:
[1]陳小嫦.基本原則視角下的醫療損害鑒定改革[J].江西社會科學,2014(3):165-171.
[2]胡占山.荷蘭司法鑒定簡介[J].中國司法鑒定,2013(3):81-84.
[3]張純兵.醫療損害司法鑒定質量控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62.
[4]方瑞.我國醫療損害鑒定制度的完善[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3.
[5]高碩.對醫療損害鑒定存在的問題與完善的思考[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