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金鳳
摘 要: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躋身于創業行列中,但創業環境不甚理想,基礎設施與資金極具缺乏、加之缺少政府支持與專業老師的指導等問題使大學生產生疑慮裹足不前。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創業平臺構建的研究,深入剖析了在構建大學生創業平臺所可能面臨的資金、基礎設施以及國家政策支持等問題,并提出了基于政企合作PPP模式而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對策與建議,為有效改善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辦法。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平臺構建;PPP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156-03
在這個競爭的時代,許多大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十九大報告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1]報告指出了由創業帶動就業,而大學生創業符合十九大報告的號召,是現實社會發展的趨勢。對于廣大大學生而言,為了解決其就業難點,就應該拓展多方面的就業渠道,通過構建大學生創業平臺來提高自身的創業能力。
一、大學生創業平臺構建的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團隊意識與實踐能力
團隊精神是組織文化的一部分,通過良好的管理和適當的組織形態將個人分配到合適的崗位,充分發揮集體的潛能,從而促進團隊向前發展的精神力量[2]。在整個創業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團隊精神可以使團員之間更加團結、自覺維護集體榮譽感。同時創業團隊精神有利于培養團隊成員之間的配合度,提高團隊成員士氣,有利于激發成員工作的主動性。同時團隊也在磨合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為整個團隊貢獻自己的才智,從而提升整體素質。
(二)提高創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開展創業教育需要一個實踐的教學平臺,它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通過開展此門課程,能夠讓學生從實踐教學中去親自體驗與領會。學校通過與政府、企業等多渠道合作來幫助學生創業[3]。學校可以通過自己的各項優勢,吸引很多企業進駐學校,引進項目給學生鍛煉和實踐,學生可以在里面兼職,通過這種項目實踐,培養其創業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讓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申請入駐,依照地方工商、稅務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注冊登記,所創辦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按照市場化進行運作,學校可在場地、資金上對他們予以照顧,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的企業成長環境。
(三)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
黨中央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放在首要位置。素質教育也要求高校全面貫徹實施黨的教育方針,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深知當今能讓教學成果轉化最高的是大學生,能促進科技進步和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大學生,而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也是當代大學生,所以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開發自身的潛能,發揮專長,幫助大學生養成創業精神是學院的要求和責任。
(四)助力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很多大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一個想法,只是差一個平臺,創業平臺的增設就可以幫助到他們,可以讓他們實現創業的理想,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橋梁。在嚴峻的就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有了創業的想法,因此構建大學生創業平臺是不可或缺的,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很有幫助的。大學生自主創業不但可以讓自己有一份工作,還可以給別人提供一些就業的機會,社會就會減少壓力。
二、大學生創業平臺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創業專業知識薄弱
我國教育幾十年來,只讀書而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居多,這樣雖然有很多努力、知識扎實的學生,但這些學生的知識又是片面的。學生有自己的專業培養計劃,課程繁多使學生在課外沒有多余的休息時間去了解創業方面的專業知識。通過素質培訓獲得知識儲備是很重要的,有鑒于此,建立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專家團隊給學生進行指導培訓解決問題就是必要的活動。好的職業素質培訓是不可缺少的,在這個根基上,需要設置有一點專業知識的專家咨詢小組,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督促和指點,按期對他們進行素質培訓從而處理遇到的問題。
(二)創業氛圍不濃厚
我國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項目,也會為這個項目的構建上做出一定的計劃,但是往往缺乏一些實踐性。第一,沒有動力。高校的老師、學生對創業教育不了解,單純覺得教學生掙錢就是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有些學校即使設立了創業教育這門課,但卻因為缺少適應的體系和計劃,創業教育缺乏動力,形同虛設。第二,缺少相對應的指導,也近乎沒有學生參與其中。因為沒有相對專業的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很多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麻煩,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想參與創業實踐的熱情。
(三)政府投入不足
大學生創業面臨政策不熟悉、經驗不夠、資金匱乏、知識技能缺乏等實質性問題。基于以上種種難題,高校大學生首選的創業類型以資金少、見效快、技術含量低為切入點如:辦培訓班、服務公司、工作室、開店、擺地攤等。以上幾種方式,公司、工作室的發展取決于項目承接的數量與利潤率,受制于資金數額和產權不明難以發展壯大;培訓輔導班、開店、擺地攤等技術含量低,準入門檻低、缺乏可持續性,市場生存困難系數較高。平臺系統管理水平不高,如果高校大學生創業沒有配備相應的人力、財力作為支持的話,創業基本就是沒辦法完成的。由于目前許多高校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上投入的資金與精力等都有限,設備也不齊全,資源的利用率也不高,這樣就讓學生創業的實施更加困難。
(四)政策機制不完善
現如今,大學生創業的門檻較高,規則制度復雜,審批手續多,不知不覺中增添了創業過程中的機會成本,讓大學生不能完全專注于企業經營管理。就目前來說,各部門對創業項目還不能完全理解,不能完全支持這個項目,造成項目沒有及時的資源補充而阻礙了正常實施,白白失去了好的創業項目同時也打消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4]。有些地區雖然已經有了創業資金的支持,但是資金得到真正運用而讓項目正常運行的卻是少之又少,這些都不能與大學生對創業的熱情相匹配[5]。當前,我們國家雖然已經有一些關于幫助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但是因為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各種困難,還沒有大范圍的實施。
(五)技術指導不健全
創業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展開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教育和培訓,這也會幫助大學生創業者將理論變成現實。高校的創業教育課在課程目標、課程規范、課程效果等方面缺乏明確的規定,授課老師基本由輔導員或者專業課教師來客串,其中大部分任課教師缺乏社會創業歷練,更多層面地關注于理論教學。創業教育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項目,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充分熟習知識并且加以運用,如果學院的授課方式只是單純的授予理論而沒有一點實踐性,學生將很容易失去對創業的熱情度,也沒辦法體會創業的真正內涵,這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很多高校對于創業教育也只是剛剛接觸,所以相關的理論也不是很完整,可能會出現理論和實踐不相符的情況。
三、PPP模式下大學生創業平臺構建的對策
(一)PPP模式的概念
PPP模式即“公共私營合作制”,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我國對PPP模式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慢、逐步成熟[6]。PPP模式在國內的實踐應用項目很多,如污水處理、城市垃圾處理、市政工程、農村環境處理、廉租房建設等。而將這個模式用于大學生創業平臺的構建,以此來解決其所面臨的問題。
(二)對策
1.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平臺
(1)搭建創業培訓平臺
基于PPP模式,由政府提供培訓資金,而相關培訓機構等企業提供其培訓的設施場地與教員。全面開展創業教育,進行各類培訓,如職業規劃、職業技能培訓、專利和考證培訓等。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聘請企業領導人為團隊指導,開展大學生創業培訓,通過培訓讓大學生了解創業知識,提高創業熱情,彌補大學生創業能力普遍缺乏的現狀,建立有效的創業教育和指導,使產、學、研有機結合。另一方面,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可以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開設大學生創業論壇,積極鼓勵有創業思想的學生參與論壇中來與有經驗的相關人士進行交流學習,讓他們也能大膽研究討論關于創業的成功方法。
(2)建立合理的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依據創業目標和地區經濟的發展來設計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立由理論、實踐和案例三個部分組成的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創業平臺成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
2.構建以實踐為主體的創業平臺
(1)政企聯合建立實習機制
基于PPP模式,由政府提供資金,依靠政府和企業合作建立“準就業”實習機制。努力為各高校的畢業生提供一個適合自己專業方向的實習基地,學生充分利用學生的假期時間到企業進行生產見習,更好地發揮其所學的專業技能。此外,政府與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業模擬實驗來培養創業中的團隊精神,在模擬實驗中,可以依據每個學生的專業特點、興趣愛好以及經驗歷程來組合成立團隊。讓這些團隊在模擬的企業中各自發揮所長,在磨煉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技能,同時也提高本企業的就業競爭力,從各同行中脫穎而出。同時讓其他各類團隊加入本企業中來,與企業進行合作交流分享經驗,提升創業團隊與社會的互動性,讓模擬實戰發揮應有的效果。
(2)搭建競爭大賽平臺
在PPP模式下,由政府出臺“各個高校學生在本區域舉行創業競爭大賽”等相關政策,明確從財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支持開展創業競賽,引導企業組織舉辦,并邀請其行業知名專家作為評審代表出席賽會。每年可以開展不同類型的競賽,例如職業生涯規劃賽、簡歷制作評比大賽、創業辯論賽等,吸引更多的在校大學生關注創業,并參與到其中,切實給大學生提供鍛煉的形式,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通過競賽,激勵大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思想,讓學生在這過程中得到歷練,提高其創業能力。
(3)搭建創業活動平臺
通過PPP模式,由政府提供資金將項目外包給某個企業,由企業開展活動,搭建大學生創業活動平臺。例如企業與高校合作開展三下鄉活動、“模擬公司”等。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到三下鄉活動中去,寫對聯、送書活動、送科技資料以及舉辦文藝演出等,把發展經濟和創業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完善自己積累經驗。另一方面,通過模擬公司中的創業活動,讓學生了解到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所有的操作流程,充分明確創業的每一環節,每一崗位的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在設想的環境下,大學生可以在創業過程中體驗創業項目的可實施程度,一步步經營管理企業,發現不足及時糾正計劃。如果模擬成功就可以直接應用到現實中去,大大減小了創業的風險,提高企業的成功率。這種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工作經驗,形成創業的良好氛圍。
四、總結
通過政府與企業的合作協同構建大學生創業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學習機制,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為更好地解決“就業難”問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當今高校在深化教學改革中,應該充分發揮創業實踐平臺在創業教育中的影響,努力建設創業教育基地,給學生提供學習機會。通過PPP模式構建大學生創業平臺,讓學生將理論聯系實踐,提高大學生各項綜合能力。而政府、企業給大學生提供的鍛煉平臺或者政策支持,能夠帶動大學生的就業,促進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創業就是大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去發現社會上出現的商機,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用實力把商機變成自己的財富。所謂“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6],青年一代是國家的棟梁,我們就需要這樣新鮮活躍的血液,有著不安于現狀,有創新想打拼的欲望,為實現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奠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EB/OL].[2019-02-05]http://cpc.people.com.cn/n1/2017/
1028/c64094-29613660.html.
[2]劉曉輝.如何培育外闖市場職工隊伍的團隊意識[J].中國電子商務,2012(8):5-9.
[3]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如何努力為大學生搭建創業教育平臺[J].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2011(6):15-17.
[4]寧靜峰,姜妍.淺談大學生創新創業協作平臺的構建[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4(2):17-20.
[5]劉剛,張再生,吳紹玉.中國情境下的大學生創業政策:反思與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16(6):120-123.
[6]周正祥,張秀芳,張平.新常態下PPP模式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軟科學,2015(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