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是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要求和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唯物史觀的視角,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作了深刻闡述,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對新時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唯物史觀;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追求的初心與使命。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國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要求和體現,也是始終把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作了深刻闡述,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觀下,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學說、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對時代精神和社會實踐本質的根本性把握。
一、關于人的本質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
關于人的本質學說,馬克思從勞動角度以及社會關系角度等出發,闡述人的社會屬性以及人的實踐屬性。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勞動對于人的個體來說,能夠滿足人的需求……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自覺的勞動。”[1]自由自覺的勞動即實踐是人類活動的特殊表現方式,促使人類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也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2]馬克思從社會物質的生產與實踐出發,強調我們的出發點應該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強調實踐的主體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并且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從唯物史觀角度揭示人的本質學說,把人的本質學說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學說作了高度評價:“這是馬克思從人類社會的宏觀視野來全面、深刻認識和把握人的本質之后得出的科學結論。”[3]習近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與完善》中,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下對人的本質的學說角度闡述,認為:“將這種思維框架和道德規范引入社會經濟活動之中,人就不再是抽象的人,社會經濟關系也不再是抽象為某一種類型諸如商品、資本、勞動或人與物的單純或單向關系,而是一種以復雜的人為主體的錯綜復雜的利益和感情關系,人的主觀因素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作用也不再局限于個體的人或某個具體范圍,而是滲透于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4]從人的本質出發,把人放在市場經濟活動,放在社會關系與社會鏈條中考察,自覺地把人作為推動歷史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
二、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主體。人民群眾通過勞動的基本形式,推動了生產資料的產生和發展,并且通過勞動使生產資料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動力。人民群眾還是人類社會精神生產的主體,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活動為精神活動的創造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證,在物質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精神財富。另外,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作為階級主體,在物質活動基礎上變革舊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所以,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不但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主體,也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更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
基于人民群眾歷史觀,習近平從唯物史觀的高度精確概括了群眾在社會發展、改革以及創新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并多次強調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5]“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6]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依靠人民群眾,變革舊的生產關系,不斷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實現的根本力量就是對人民群眾的依靠以及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的群眾路線。在新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依靠和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實現人民主體地位下的國家新發展。
三、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追求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應該聯合起來推翻舊的國家機器,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實現工人和農民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建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政權。同時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那么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則是堅持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不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革命,而是為廣大群眾,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推翻資本主義鏈條的枷鎖獲得整個世界的革命。
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7]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把為人民謀福利、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且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與奮斗,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也是立足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下,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一主要矛盾的解決,也是我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的根本體現。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追求目標的立場也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根本立場。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終極關懷
馬克思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實現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是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類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基礎上的目標實現,其根本落腳點是人民利益與人民價值的根本體現。其實現條件是物質與精神財富的不斷積累,其實現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其價值體現人民根本利益。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終極關懷,也是人類不斷發展的最終歸宿。
習近平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出:“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8]這一美好憧憬不是海市蜃樓,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探索。這既是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的需要,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把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美好生活作為奮斗目標與價值追求的體現和要求。新時代,我們要立足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實現,把國家、民族、人民共同期望的夢想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增強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最終致力于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現。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下,對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學說、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以及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也是依據中國國情的變化,在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以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基礎上,堅持和豐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科學內涵。“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始終,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本質要求和實踐手段,也是人類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發展實現的價值目標追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習近平.略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時代意義[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1(9):4.
[4]習近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與完善[J].經濟學動態,1998(7):5—6.
[5]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6.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8]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作者簡介:侯歡歡(1988—),女,河南開封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