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培養小學生課堂學習的良好習慣已經成為培養其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本保證。當下,對于如何培養其良好課堂學習習慣的研究仍在繼續,而且已經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文章將基于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分析,希望能為培養小學生良好課堂學習習慣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教學;學習習慣;策略
一、小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不良習慣分析
1.缺乏專心上課和積極思考的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日益突出,在小學階段過程中的教學越來越重視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就目前形勢分析,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在課堂學習階段,由于性格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小學生在上課時總是出現交頭接耳,開小差,玩手機等現象,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嚴重影響了小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2.學習嚴重缺乏獨立性
對于現階段的小學教育來講,他們受到信息化的影響,很多的小學生過早的接觸到很多的電子產品,如:平板電腦、手機等信息產品。這些心虛化的產品包含豐富的網絡信息和教學資料,很多的學生在做教室布置的學習任務時,不是選擇獨立自主的完成,認識心存投機取巧的心理依靠電子產品、互相抄襲來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狀況使得小學生在學習上產生一種惰性的學習習慣,造成小學生在學習上完全不思進取的狀況。
3.學習行為習慣不規范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自控力和行為舉止上總是存在一定的缺陷,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日積月累的形成很多的不良習慣,嚴重影響小學生的學習。如:小學生時間管理觀念不強,經常是出現遲到現象;無視學校課堂紀律,經常性的打架斗毆、上課期間搗亂,擾亂課堂秩序;學習作息時間不合理,甚至出現夜不歸宿等現象。這些行為上的不良習慣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學生無心投入學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挫敗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嚴重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4.缺乏團結合作學習的意識
對于現階段的小學生來講,他們從小就是被嬌生慣養長大的,在對于團結合作學習意識上較為淡薄,很多的小學生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強調自我,忽視了對他人的關心和理解,在學習上總是一意孤行,完全不懂的和同學教師分享自己的學習想法,使得自我學習陷入一種自卑的狀態,這樣的學習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學生學習無法得到提升,不利于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對于小學階段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分析
1.遵守課堂常規,讓學生學習呈現條理化
課堂常規習慣即最基本的課堂行為準則,種類非常多,大致包括不曠課、不遲到早退、上課時保持安靜、講文明有禮貌、愛護公物、節約用電、按時完成作業、不作弊等等。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遵守課堂常規的習慣是讓其明白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學生,這是入門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其其他學習習慣的基礎和前提。
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遵守課堂常規的習慣總共包括如下幾個步驟:第一,教師需要制定科學的課堂行為規范,把所有可能涉及的課堂行為準則詳加說明,并借班會課的機會給學生講清這些課堂行為規范;第二,教師需要采用科學的課堂行為管理方法,鑒于現在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心靈脆弱、自尊心強,所以教師主要還是采用“引導+鼓勵”的方式,切記不能罵學生更不能打學生;第三,教師需要在規范課堂行為的同時理解小學低年級學生好玩愛鬧的天性,可以通過組織課堂活動的方式讓其在玩中養成遵守課堂常規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課堂認真聽講習慣即上課時專注認真,不會因為外界干擾而轉移學習注意力。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課堂認真聽講習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仔細認真的聽老師所講的每一句話,不開小差;第二,仔細認真的領會、記錄老師所講的每一個知識點,善于學習;第三,是仔細認真的對待老師提出的問題,勤于思考。
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堂認真聽講的習慣總共包括如下幾個步驟:第一,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何為認真聽講,最好是用圖的方式直觀展示認真聽講的行為表現,并通過模擬練習的方式鞏固這些行為;第二,教師要善于利用同桌監督、組內監督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課堂聽講習慣;第三,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即教師扮演學生,學生扮演老師),讓學生體會到班級行為管理的不容易,從而促進其養成課堂認真聽講的習慣。
3.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
課堂合作學習習慣即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和同學進行合作交流,通過團結協作的方式學習知識并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具備良好課堂合作學習習慣的學生會有如下表現:第一,面對問題和困難時不恥下問,不會看不起比自己學習成績差的同學;第二,能夠認真對待他人的請求,并真心幫助其解決問題;第三,不會妄自尊大,能夠積極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和建議。
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堂合作學習的習慣總共包括如下幾個步驟:第一,教師要有科學合理的分組策略,保證每個小組中都不能有完全不對付的兩個人,否則教師能耐再大也很難調和;第二,教師要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引導和啟發作用,必要的時候還要充當“和事佬”,調和組內矛盾,并教給學生正確的問題處理方式。
4.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堂獨立思考習慣即學生能夠在面對問題和困難時獨立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讓別人幫自己解決。在理想狀態下,具備課堂獨立思考習慣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決問題,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和怎么辦,既能不慌不忙,也能認真研究。
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堂獨立思考的習慣總共包括如下幾個步驟:第一,教師需要嚴選教學內容,確保其既能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還稍有難度,可以激發其思考和研究興趣;第二,鑒于小學生向他人求助的習慣,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前先寫下“獨立解決”四個字,從而時時刻刻提醒他們;第三,為了避免學生落實思維怪圈,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問題思考方式以及一些常用的問題解決方法,例如排除法、假設法等;第四,教師要注意引導和啟發學生的學習思路,幫助其構建思維導圖,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深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從學生的個性出發,注重因材施教,從細節入手,從小事抓起,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楊光,劉敏敏.淺談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2):61.
[2]王桂嶺.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優良的課堂學習習慣[J].教育現代化,2018(20):336-337.
[3]張楠楠.關于小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J].好家長,2018(22):176.
作者簡介:肖宏遵(1975—),壯族,廣西上林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