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新
【摘 要】皮影戲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流傳區(qū)域相當廣闊的民間戲曲藝術。皮影戲在古代被稱為影子戲,它是融合了畫稿、剪紙、鏤刻、敷彩、口技于一體的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在中國的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娛樂角色。它是我國很重要的民俗文化和民間娛樂,直接反映了民眾的文化思想追求。衡山福田皮影戲作為一種民族民間藝術,在中國皮影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將著重研究衡山福田皮影戲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衡山影子戲;傳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827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9-0036-01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逐漸進入了轉型期,人們的文化價值觀逐漸淡化,人們越來越遺忘了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我國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保護的內容包括演唱方法、表演內容、表演技術、傳承方式等等,而皮影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它集中展現了地域文化的個性,是中國皮影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衡山福田皮影戲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中國皮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一、衡山福田皮影戲的起源及發(fā)展歷程
衡山福田皮影戲是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的地方傳統(tǒng)戲劇藝術。大約起源于清順治初,由衡山福田的農民彭鳳舉成立的皮影戲民間組織,便有了如今的衡山影子戲。因其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四平腔,更是圓潤甜美,獨具特色,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衡山皮影戲事業(yè)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衡山皮影戲曾經得到時任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徐平羽同志的青睞和視察,衡山福田鋪鄉(xiāng)不僅享有群眾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的美稱(1995年,湖南省文化廳授予),而且享有中國民間皮影戲之鄉(xiāng)(2000年,國家文化部授予)。經過四百多年的洗禮和發(fā)展,一代又一代藝人前赴后繼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使得其在藝術形式和內容上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完善。2014年6月,衡山影子戲作為中國皮影的一部分,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歐陽新年被譽為“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皮影戲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皮影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衡山福田皮影戲起源較早,流傳范圍也十分廣泛,在中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歷史長河中,衡山影子戲的發(fā)展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但始終扎根在衡山福田這片鄉(xiāng)土上,散發(fā)著旺盛的生命力。衡山影子戲的形成、發(fā)展和成熟,是一代代藝人心血的結晶,因此傳承與傳播衡山影子戲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1]。
二、衡山福田皮影戲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遇到的問題
(一)皮影戲觀眾群體的流失
隨著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等傳媒的不斷發(fā)展,由于受其影響,衡山福田皮影戲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觀眾群體的大量流失,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甚至已到了失傳、滅絕的境地。之所以皮影戲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困境,是因為很多人認為皮影戲是歷史文明時代的“老古董”,已經滿足不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需求和價值取向,目前,皮影戲的觀眾群體以老年人居多,年輕人也是抱著好奇心和好玩的心態(tài)才會觀看皮影戲,皮影戲并沒有走進他們的內心。不管是任何藝術表演形式,缺乏群眾基礎是對其致命的打擊。
(二)衡山福田皮影戲面臨唱腔的困境
衡山福田皮影戲面臨著嚴重的唱腔困境。以往衡山福田皮影戲的唱腔簡樸健美、流暢順口,唱腔至今以彈腔和高腔為主,還保存著一部分昆腔劇目,并吸收了很多戲曲音樂、佛教、道教音樂和一些民間小調。隨著中國皮影藝術形式的改革,逐漸突出了操作技巧,淡化了唱腔技巧,目前呈現在大眾面前的皮影戲都是改革后的唱腔曲調。隨著只有皮影表演而沒有唱腔劇目的推出,使得唱腔失去了舞臺表演的機會,不利于后人傳承[2]。
三、衡山福田皮影戲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策略
(一)衡山福田皮影戲需要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新和突破
不管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其傳承與發(fā)展都需遵循客觀規(guī)律,要從自身內部出發(fā),不斷地尋求創(chuàng)新和突破,才能獲得傳承與發(fā)展,像政府扶持、社會保護都只能取到短時期的作用。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皮影藝術脫離了現代觀眾的審美價值取向,因此,需要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新和突破,贏得更多的群眾基礎。
(二)加強與大眾傳媒的有機結合
不管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其傳承與發(fā)展都需要自我創(chuàng)新的突破,同時也需要加強與現代傳媒技術的結合,拓寬自身的傳播渠道,擴大自身的影響力。隨著電視、廣播、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衡山福田皮影戲應加強與現代傳媒技術的結合,通過利用各種媒介傳播,提升自身傳播的效率[3]。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衡山福田皮影戲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借助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弘揚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挽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民間藝術發(fā)揚光大。衡山影子戲的形成、發(fā)展和成熟是一代代藝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它作為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傳承與傳播衡山影子戲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王晶.傳統(tǒng)皮影戲的文化形象識別的發(fā)展方向研究[J].設計,2019,32(06):110-111.
[2]魏力群.北方皮影戲手抄卷本的整理與研究[N].文藝報,2019-01-25(007).
[3]陳旺.皖南皮影戲的傳承與當代發(fā)展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8,20(06):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