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語

摘 要:清時期,瓷器上開始出現一種異獸的身影,其被稱作“摩羯羅”。清代的摩羯羅紋通常繪制在瓷質賁巴壺的長流底部,與明清香草龍紋有近似之處。摩羯羅紋之所以大量出現于藏式瓷器賁巴壺之中,源于其在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種來源于印度的異獸在藏人心中神力無窮。另外,在內地摩羯羅紋也發展出了獨特的造型及內涵。透過摩羯羅紋,可以看到古代各地區不同文化間的互動與交融。
關鍵詞:摩羯羅;瓷器;神力;水源
清代瓷器上的開始出現一種名為“摩羯羅”的紋飾,“摩羯羅”為梵文Makara的音譯,是一種想象中的具有神力的異獸。該紋在乾隆時期的瓷器中極為常見,并達到全盛,之后轉衰。摩羯羅紋大多飾于藏式陶瓷賁巴壺的長流底部,所飾瓷器以粉彩為主,斗彩、青花等亦有。在藏地摩羯羅是一種重要的神獸裝飾,其大致為龍、魚、鹿、象、鱷、獅、馬身體各部位的融合(圖1),被用于清代景德鎮官窯藏式瓷器的制作中。值得注意的是,瓷器中摩羯羅紋展現的諸多特點與明清瓷器中另一重要紋飾“香草龍紋”頗為相似,值得分析。摩羯羅紋除裝飾于瓷器上,金屬器物上也不乏其身影。就內涵而言,摩羯羅這種想象中的動物被各個地域、各個時期的人們賦予了諸多神力,其本身便是古代文化融合交流的代表。本文將在紋飾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摩羯羅的豐富內涵。
1 瓷器上的摩羯羅
在瓷器中,賁巴壺是摩羯羅紋最主要的載體。瓷賁巴屬于清廷創燒的藏式陶瓷,其上摩羯羅紋亦與西藏淵源頗深。飾有摩羯羅紋的一些瓷器多由朝廷賜予西藏上層,至今可見。
1.1 瓷賁巴與摩羯羅
摩羯羅紋通常固定出現于瓷賁巴壺長流的底部,官窯作品的圖案設計嚴謹、一致性高。在瓷賁巴的流底,由于空間有限,摩羯羅紋僅呈現出了頭、脖兩部分,這或是對藏地藝術的學習——在藏地藝術中僅取摩羯羅的頭、脖進行表現的地方頗多。瓷器上描畫的摩羯羅其眼似猴,怒目圓睜;長鼻上揚,與流契合;大口噴張,利牙畢露;下巴前伸,上長觸須,從口中出;頸有鬃毛,狀如奔馬;毛下有鰓,細密似網。總之,此處的摩羯羅面相兇惡,如藏密中的金剛護法一般,可以恫惡祛災,守護安寧。瓷器上的摩羯羅紋根據瓷器著彩工藝的不同,可分為粉彩型(圖2)、青花型、描金型以及斗彩型。其中粉彩型摩羯羅紋數量遠多于其他類型,進一步細分,其色彩搭配有:白地橙、綠彩,黃地粉、綠彩,綠地金、紅、藍、褐彩,粉地紅彩等。
1.2 香草龍與摩羯羅
瓷器中的摩羯羅紋雖然直至清代才開始出現,但之前明代出現的一種官窯瓷器紋飾或與摩羯羅有關。其以龍為主體,卻融合了摩羯羅長鼻高昂、怒目圓睜、大嘴尖牙、旋渦尾、長鹿角、獅子爪等特征(圖1)。這種紋飾被稱作香草龍紋,屬于夔龍紋的一種。瓷器上的香草龍紋較早出現于明宣德時期的青花中,高昂長鼻、鋒利獅爪、彗星長尾等與藏地摩羯羅一致的特征已經躍然瓷上。在稍后的明成化時期,斗彩瓷與青花瓷中這類具有摩羯羅特征的香草龍紋也頗為流行(圖3)。清代香草龍紋在瓷器上仍有體現,如雍正時期便仿燒了明宣德年間制作的香草龍紋青花瓷器。對比明、清香草龍紋造型,明代香草龍紋的造型較清代更貼近藏地摩羯羅的形象,清代香草龍紋僅鼻部還保持有上翹的造型,其余部分與龍紋無異。香草龍紋大多出現于官窯制器中,是皇家意志的體現,其中蘊含的藏地摩羯羅元素體現了明清中央與藏地間的緊密聯系。另外,明宣德時期官窯中出現了一種海象紋的造型,其中也引入了獅子爪、漩渦尾等特征,高昂的象鼻與藏地摩羯羅造型更加吻合。
1.3 金屬器與摩羯羅
從其他材質的器物來看,在宮廷用器明代掐絲琺瑯爐中便有摩羯羅紋的出現,具有高鼻上翹、鬃毛四射、長角后伸、彗星長尾等造型特點,和香草龍紋近似,之后清代乾隆時期亦出現了構圖近乎一致的琺瑯爐作品。清代制作了諸多金屬賁巴壺,流上亦出現了摩羯羅紋,幾乎與同時期的瓷賁巴壺的裝飾一致,只是金屬器摩羯羅紋嘴部的造型線條更為扭曲夸張。另外,金屬器賁巴壺流上的摩羯羅裝飾還對掐絲琺瑯多穆壺產生了影響,但多穆壺上的摩羯羅紋飾與賁巴壺稍有不同,其雖具有摩羯羅的部分特征,更多還是以龍紋造型為主。
2 摩羯羅的神力
瓷賁巴壺上的摩羯羅形象來源于藏地,藏人對其神力深信不疑。再者,摩羯羅是佛教靈獸,印度是其最初發源地。另外,內地亦在摩羯羅的造型發展與內涵演變中貢獻出了積極的力量。
2.1 藏地探秘
在藏地,摩羯羅造型大致可看作七種動物身體各部分的組合,分別是龍(鹿)角、猴眼、鱷牙、象鼻、鯰魚觸須、馬鬃、獅爪、魚尾(時常延展出似波浪或彗星尾的造型)。在實地踏訪中,筆者發現藏地摩羯羅常只塑造出頭部造型,其余部分省略,這一特征也體現在了瓷賁巴上的摩羯羅紋中。
摩羯羅在西藏是水源、韌性、力量的象征。現今藏地摩羯羅裝飾仍大量可見,其常被用在不同的場所。這些場所正對應了不同的象征意義。
作為水的象征,摩羯羅中引入魚、鱷的造型便暗示了此點。在西藏最常見的是將摩羯羅的頭部裝飾在建筑的滴水檐處,尤其在寺院建筑里頗為常見。此外,藏地寺院壁畫中的摩羯羅也常被描繪于江海之中。
于藏區宗教場所時常可看見十字金剛杵的杵頭上裝飾有摩羯羅的頭,造成其杵頭由摩羯羅口吐出的視覺效果。十字金剛杵為密宗法器,經常持于密宗佛尊手中①。在藏傳佛教之中十字杵象征著無堅不摧和絕對定力,常作為壇城的地基;四杵頭在作為地基時,象征著東南西北、地水火風。代表穩定不動的杵頭由摩羯羅口中吐出,亦是與摩羯羅能長久堅持的韌性品質相關。
至于摩羯羅象征力量這一點,則可從以摩羯羅紋原型為武器的藏傳佛教法器中看見,這些法器皆營造出鋒利的尖刃,并有由摩羯羅嘴中吐出的視覺效果。如鉞刀,鉞刀一般由藏傳佛教密宗的空行母所使用,其有守護佛法不被侵犯的重要作用,可以斬除煩惱,還可以驅邪、鎮宅等。鉞刀是無邊神力的化身,這與摩羯羅象征力量此點頗為契合②。
2.2 印度溯源
在印度,摩羯羅是一種生活在水里與水關系密切的神秘動物,之前有研究者認為摩羯羅是源自恒河中的豚,但這一判斷忽略了最早期似鱷的階段。摩羯羅是水的象征,以上可見這一最原初的始象征意義在藏地仍然有所保留,且其在內地的內涵發展也總與水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在印度摩羯羅造型總是與水中的動物有關,這也助推了其與水相關的核心內涵的形成。在公元前300年至200年中,印度孔雀王朝的石雕、石刻藝術里便時常出現摩羯羅,在此期間,其形象幾經變化,并融入人們的想象,最終成為一種想象中的神獸造型。
在公元前300年的洛馬沙梨西石窟中出現了類似鱷魚的摩羯羅塑像,這也是摩羯羅最早的造型之一,似鱷這一特征,在藏地摩羯羅紋中似鱷尖牙還得以延續。
而在稍后的時期里,又有似魚的摩羯羅雕塑出現。鱷、魚等動物均與水有極大關系。似魚的特征在藏地摩羯羅的魚鰓、魚尾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且摩羯羅身體的整體也近似于魚。
之后在公元前200年,印度圖拉地區的石刻中出現了半魚半獸的摩羯羅,其上騎有一揮動武器的人,這一時期摩羯羅頭上的角開始出現,上揚的長鼻亦凸顯出來。這些后世一直延續的特征,就從此處開始出現①。
2.3 內地流變
摩羯羅形象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較早出現在東晉繪畫中。畫中描繪的主題為是洛神出行,洛神車架的兩旁分布著兩只摩羯羅,整體呈魚狀,細節上均張口并露出尖牙,有魚鰭似翅,鼻短微翹,這與“長鼻上翹”的藏地特征相異。之后內地的摩羯羅逐漸有翅,此特點為內地獨有②。
中國內地早期關于摩羯羅的記載出現在了東魏、前秦、南北朝的佛經之中,其被稱為摩羯魚。《洛陽伽藍記》中稱“如來作摩羯大魚……以肉濟人”;《圖解阿含經》中云“彼在海中為摩羯魚王網破壞其船”;《大智度論》中稱摩羯魚開口為“甚可怖畏”。此外,明代《治世余聞》中還有摩羯魚入藥的記載。唐宋開始,內地建筑鴟尾部分常采用摩竭魚造型。明清時期,內地摩竭魚內涵已完全脫離佛教,與人們喜聞樂見的龍九子傳說相結合③。
綜上可見,不管內涵如何發展,從之前的海中巨獸到最后的龍九子傳說,在內地摩羯羅與水一直聯系著。清代內地工匠將摩羯羅裝飾在瓷賁巴的出水流處,也與摩羯羅為水的象征內涵頗為貼合。
3 結語
摩羯羅本是一種想象中的動物,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被各地區的人們賦予了各種神力,其造型的演變與內涵的延展均體現了古代各地區不同文化間的交融。瓷器上的摩羯羅紋出現于清代,主要依托瓷賁巴進行發展,其與明代官窯中出現的香草龍紋有諸多相似之處,推測香草龍紋應也受到藏地摩羯羅的啟發。摩羯羅紋不僅出現在瓷賁巴上,諸多金屬器物亦出現了摩羯羅裝飾,這種廣泛運用的裝飾可看成是一種當時流行的風尚。藏地摩羯羅具有水源、韌性、力量等象征意義,且對應不同意義其使用場合亦不同,如滴水檐、十字杵、鉞刀等處。其中水源象征是藏地摩羯羅最核心的神力內涵,印度、內地的摩羯羅內涵也繞此展開。
參考文獻
[1](英)羅伯特·比爾.藏傳佛教象征符號與器物圖解[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2](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五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OL].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
[3]耿寶昌.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下冊)[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4]劉新園.皇帝的磁器——新發現的景德鎮官窯[M].大阪:大坂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1995.
[5]陳麗華.故宮經典——故宮琺瑯圖典[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
[6]臺灣全佛研究會.佛教小百科——佛教的持物(23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吳明娣,石瑞雪.金剛杵紋考[J].中國藏學,2012(2):196-202.
[8]高健.金鏤之雅:馬進貴西域玉雕藝術[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9]王飛.摩羯紋飾的中國化進程及演變規律——以考古發現之文物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
[10]楊銜之.洛陽伽藍記(卷五)[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阿難.圖解阿含經[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2]龍樹造.大智度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日)高楠順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經·四分律卷第十[M].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
[14](明)陳洪謨.治世余聞·上篇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5]宋志剛.張家口市博物館藏金元摩羯紋銅鏡[J].文物春秋,2000(1):48-49.
[16]趙前.從中國平面文化的形成看鴟吻的造型演變[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