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拴剛/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女性文學以其獨有的藝術審美,文學內涵,思想表達,成為中國文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到唐朝四大女詩人薛濤、魚玄機、李治、劉采春的詩歌吟詠,從宋詞婉約派代表李清照的“易安體”到“清代第一女詞人”賀雙卿的詞賦創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一批閃耀著才華情思的女性涌現出來,有的文學成就甚至成為中國文學中的瑰寶。
明朝中后期開始中國女性文學呈現出井噴之勢。清朝則是推向了高峰。根據統計,中國古代自明清以來的女作家共計約為3900余人,而明清時期的女作家數量則為3750余人,清明之前的女作家數量只有150余人,通過這組反差巨大的數字可以看出,明清女性文學在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繁榮狀況,是中國文學寶貴的財富,其中蘊藏著一些創新性的文學現象,成為推動中國文學不斷豐富,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明清時期作為中國封建王朝從鼎盛走向衰亡的轉折點,期間發生了很多新經濟、新思想、新事物、新技術,給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而文學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這個階段女性權利的提高,意識的覺醒,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都為明清女性文學的繁榮提供了條件。其具體原因如下所示:
明朝中后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源于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催生了許多行業需要女性來參與其中,比如繅絲業、養蠶業,尤其是城市化規模不斷擴大帶來的市井生活的繁榮,讓女性不僅僅局限于相夫教子,從事農桑的日常生活中,而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給予了更多的角色,通過學習文化知識能夠以參與到更廣闊的社會活動。加上商品經濟帶來的思想解放運動,給女性對占封建思想絕對地位的程朱理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涌現了女性反禮教的思潮,在這種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時代背景下,女性對教育有了主動的要求,渴望學習知識文化的動力更加強烈。
尤其是江浙地區長期以來作為通過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為代表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心區域,與國內其他地方相比,在自身商品經濟繁榮發達的客觀現實影響下,在中外交流互動中,最早接受,也是最容易接受其西方思想。在明清時期的所有3750名女作家中,有80%分布在江浙一代,而且從萬歷二十一年開始,女性作家數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到了清朝僅江浙地區的女作家就達到了3000名,著作達4000余種。這些數據可以作證明清女性文學的興起與江浙地區的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明朝中晚期的杰出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是商品經濟推動下啟蒙思想的體現,給當時“萬馬齊喑”的封建統治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其中其中從心學發展而來的臺州學派,產生了以李摯為代表的女性進步思想,它主張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給予女性充分的教育權利。在社會思潮的影響下,許多封建士大夫階層開始呈現出比較開明的教育策略,允許自己的子女學習知識文化,從而給明清時期的女性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清以前的絕大多數女作家的身份為宮廷妃子和青樓女子,他們創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取悅對方,除了辭藻的華麗之外,其文學性和思想性均比較蒼白,有的還呈現出強烈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級觀念,而不是向李清照和朱淑真這樣的少數女性創作者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識。但是明清時期女性的自我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其中一些文化社團和商業組織允許女性參加的開明環境,一些社會名流鼓勵女性進行文學創作的積極態度,提供了交流互動,學習進步的平臺,均推動了女性文學的前進步伐。
明清時期女性經濟的獨立,思想的解放,自身角色的多樣化,社會環境的開明包容,讓女性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可以展示自我,這其中女性文學活動就是其在精神文化領域中的集中體現。而且其活動形式也不僅僅局限于文學創作,而是涉及文學評論,文學社團活動等多樣化的形態。其表現特征也就有一定的開創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創作女性群體的家族化現象在唐宋時期雖然有過記載,但是真正形成具有時代集體現象的卻是在明清時代。這些文學世家大多數為官宦階級,具有濃郁的書香氛圍,通常剛開始由家族中的男性長者以包容開放的心態來鼓勵指導家庭中的女性成員學習,然后在家族女性之間的言傳身教,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獨立的文學創作群體。這種家族化的創作群體在明清時期各個地方涌現出一些杰出的代表,但是在江南地區數百年持續不斷的涌現,讓該區域的文學地位尤其重要。比如明末清初的吳江葉氏家族,以葉紹袁妻沈宜修為中心,將生育的五女八男均培養成為文采斐然,精工詩詞的文學創作高手,然后通過這五女八男與同時書香門第的家族聯姻,吸納了更多家族的女人進來,從而在相互激勵,相互影響下,一門風雅,培養出了許多女詩人。這些家族化的女性創作群體,在血緣關系的帶動下可以更好地進行教育培養,在共同興趣愛好的驅使下可以相互交流,共同進步,在同一個關系網的聯動下可以提高自身文學傳播的影響力,因此這種形式組織性很強,傳承性很高,傳播性很廣,是促成明清女性文學繁榮的直接原因。
明清之前的女性文學創作者并沒有形成專業的形態,她們只是將其作為訴說自己內心感想,或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而且文學創作體裁也只局限于詩和詞兩類。而明清女性中則出現了專業的女性文學創作者,并且創作體裁雖然詩歌仍然占主流,但是呈現出與時代發展相吻合的多元化特點。以阮麗珍為代表的戲劇作家,其創作的《燕子箋》具有巨大的文學影響力。此外,明清時期的女性文學創作者還涉及了彈詞、小說、文學評論等領域,其創作文體的完整性,不僅彰顯了這些知識女性擁有深厚文學功底,卓越的文學才華,也證明了中國文學在歷史發展中越來越豐富多彩,文學理論越來越成熟,女性文學創作越來越受青睞。
女性通過文學社團活動拓展了自己的活動范圍,是打破封建體制對女性自由束縛的重要體現,也是女性在文學創作中從單獨的個體,走向群體性互動交流的重要標志,體現了明清時期社會活動相對以前封建時代,具有一定的開放包容的進步性。
而且,女性結社也是明末結社風氣盛行影響下的產物。前期結社的對象主要同城地區家族之間的親友,著名的社團有明朝的桐城“名媛詩社”、清朝的“蕉園詩社”、“清溪吟社”等,其活動內容主要為踏足遠游,巡訪古跡,討論琴棋書畫之藝,進行詩詞歌賦之唱和。
到了清朝道光之后,女性文學社團開始打破地域限制,開始出現了跨區域的結合,比如當時影響力比較大的“秋紅吟社”,便是北京地區的詩人顧太清與杭州地區的詩人沈善寶等人趣味相投,組建而成的。
從清朝開始,女性的求職欲望越來越強,她們已經不滿足于家庭教育,而是更多地接受社會上學識更加淵博之人的教導,《紅樓夢》中林黛玉接受賈雨村的私塾教學的故事情節便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再現。而到社會生活就會沖破“男女授受不親”的限制,在男性老師的教導下,男性文人的接觸中提升了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存在感。
而且,當時的社會環境,尤其是男性倡導女性去學習文化知識,讓女性能夠與自己的父親,丈夫或者家族其它親人一起,或以師徒的方式,或以同輩切磋的方式,對彼此的文學造詣均有極大的提升作用。
通過以上論述,可見證明清女性文學的繁榮與當時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主要特征體現了具體時代背景下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對我們當今的女性文學創作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