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雯/泰州學院美術學院
藝術素質教育作為綜合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在系統化教育模式下,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但現階段高校在開展藝術素質教育工作時,面臨著認知程度不足、藝術素質培養缺乏聯動性、教學資源分配不平均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藝術素質教育體系的建設。為此,高校應針對此類問題進行深度剖析,以此來加快藝術素質教育模式的發展,以此來完善教育體系。
藝術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思維引導模式,其是以藝術靈感、專業化教育為主,在教學體系的宏觀引導下,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藝術觀念,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大學時期是學生思想轉型、認知體系形成的重要階段,大學校園作為半社會體系,為學生提供多形式化的發展平臺,在此階段開展藝術素質教育,可有效提升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適應能力,并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以此來推動素質化教育體系的建設。
近年來,在課程改革的發展下,高校教育方向也逐漸向綜合型、應用型、專業型方面所快靠攏。但受到傳統教育產業的影響,部分學校轉型效率較慢,在課程體系、實踐體系等方面未能與當前社會體系進行同步發展。與此同時,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之前,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其思想觀念未能與高校教育體系相契合,導致學生的視野面較窄,無法對教育、生活等進行深刻認知。在藝術素質教育與課程體系的深度融合下,可為學生建構相應的藝術發展平臺,為學生的校園學習與生活等提供多元化內容,并逐步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為學生的全面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現階段,部分高校在教學過程中,過于追求專業化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素質教育等,此種定向教育模式也將學生的思想行為、學習行為、生活行為局限在專業發展中,進而令學生無法對藝術素質進行深層次的認知,進而拉大人文素養教育層面的差距,降低學生在未來崗位工作中的競爭力。此外,大部分學生對于藝術素質教育的概念定位不明確,未能發現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自身學習體系中,一般以興趣為主導,對藝術素質教育進行主觀意識下的學習,如果藝術素質教育的過于繁雜,將令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則藝術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將呈現出表面化、形式化。
在我國課程改革以來,藝術素質教育已經逐漸滲透到各階層教育體系中,其中以學前教育、小學、初中等為主要拓展平臺,但在高中階段,迫于高考的壓力,學校為自身升學率、學生為考取成績將令藝術素質教育出現斷層,進而導致大學階段需重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興趣。但在培養過程中,需經過藝術、技巧、鑒賞等方面的培養,整體過程較為繁瑣,在教學模式以及就業壓力的雙重影響下,將嚴重削減藝術素質教育的地位,令整體教育體系缺乏連貫性。此外,學生對于藝術的理解程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認知體系、生活體系的局限下,令學生將藝術素質教育與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進行同等位置的認知,進而降低藝術素質的教育效果。
藝術素質教育體系中主要是以教育體系、學生群體為主。從教育體系層面來分析,大部分學校將藝術素質教育劃分為選修課體系中,令藝術素質教育呈現出邊緣化的發展趨勢,此種教育模式是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展開的,但同時也局限學生獲取藝術理論的途徑。此外,大部分高校開展藝術素質教育是按照國家教育部門的基準來執行的,在課程選取、教育層面也是以應付形式為主,大部分教師不具備藝術素質的專業能力,進而阻礙藝術素質教育模式的發展。從學生群體層面來看,在信息化技術的多元化發展下,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發生變化,與傳統的藝術素質教育相比,信息化教學體系可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但由于部分高校對藝術素質教育課程的孤立,令學生缺乏對藝術素質教育的認知,未能對學生鑄造良好的學習根基,進而令學生對學習方向產生誤解。
針對當前藝術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方面應深刻認知到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且地方政府應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以此來推動藝術素質教育的發展。學校在進行實際管理中,應改變學生的思想,令學生對藝術素質教育進行深刻認知,同時應將藝術素質教育與當前教學體系相融合,以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為主線,將藝術素質教育滲透到具體教學環節中,以此來建構藝術素質教育體系。同時,學校應完善職能管理機構,通過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令藝術素質教育實現科學化、規范化,進而為藝術教育資源的整合提供平臺。此外,學校應建立相應的教學活動,來將藝術素質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以此來逐步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令學生思想達到潛移默化的改變。
教師在教學體系中起到教學引導、知識架構的作用,為此,藝術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應以此為切入點,對教師的專業化能力進行培養,以此來提升教師的職教能力,為藝術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平臺。藝術素質類的專業教師應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道德素養、職業素養等,同時應具備創新性能力,以確保藝術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為此,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教學能力等,在工作中將藝術素質教育與課程體系進行不斷磨合,以此來提升自身駕馭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依據社會主體形勢、學生的學習動態,來及時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以確保學生接受知識的完整性。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在教學體系中占據主體地位,為迎合學生的學習行為、發展特性等,藝術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應以學生為主。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可單獨增加藝術素質類教學科目,并依據各專業特性,來對藝術素質教育課程內容進行優化,例如理工專業的藝術素質教育應以基礎教學模式為主,令學生對藝術素質進行基礎性認知,文史專業的藝術素質教育則應以滲透式教學模式為主,確保藝術教育的縱向發展。與此同時,可將藝術素質教育課程納入到必修課學分制中,以加深學生對藝術素質的理解程度,以此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的學習職能向主動型方向所轉變。
在加強藝術素質培養力度方面,主要是對各項教學任務進行落實,以逐步完善教育體系。為實現教育模式與學習體系的精準對接,具體實施方案如下。第一,高校可與社區進行合作,通過地區的文化景觀、民俗特色等,為學生建構情景化教學模式,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藝術特性,以此來擴展學生的視野面。第二,高校可對地區的教育資源進行深度挖掘,例如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等,通過將文化信息與實際相結合,對學生思想體系進行藝術素質的滲透,令學生形成潛意識的改變。第三,高校可定期組建文化活動,令學生現場觀看文化表演,以此來建構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進一步推動藝術素質教育的發展。
綜上所述,文章對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進行解析,指出大學生藝術素質培養現狀,并對藝術素質教育的實現路徑進行研究。通過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立等,可為藝術素質教育提供發展平臺,進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