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冰玲/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教育領域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相應概念,這既是基于我國的國情進行的深刻教育反思,也是對我國目前教育人才發展系統的相關整合。這一理念相對于應試教育來說,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情懷,可以在提升其業務水平的同時,發展期核心素養。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是我國專業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時代發展的責任。我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以及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專業類大學生,而促進其全面發展就要提高大學生的人文情懷。但目前,機電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情懷培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這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第一,用人單位會對機電專業學生的業務素質進行片面的比較,并將是否是211、985高校、對口的專業計算機等級、英語是否過四六級,作為人才選拔的重要標志,而對學生的人的情懷、道德修養并不加以重視。這種現實的錯誤環境給予了大學生錯誤的思想傾向,導致其認為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只要提升專業素養、提高業務能力,就可以找到良好的工作,而忽視了在校人文精神的培育。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占主導,家庭教育也受到這種思想傾向的影響,將越來越多的收入投入到教育支出方面。但是,更多的家庭將這種收入投入到義務教育階段,很少有家庭花費資金進行家庭氛圍的營造,這種現象也影響了子女對于人們情懷的態度。
第三,學校培養方面片面重視升學率與就業率等等,將教育的相關任務過早的放在學生身上,尤其是機電專業學生的培養,更多的集中在工科知識、理科知識的培養方面。學生本身就對語文、英語等與人文學科相關的知識不感興趣,平均成績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大部分學生認為修習必修課占用了專業學習的時間,很少在人文情懷培養方面進行高度重視。這種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也限制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揮。
第四,功利主義的社會環境也對學生個人造成了顯著的影響,過于關注就業率與升學率等等。在這樣的壓力下,很多機電專業的學生都放棄了人文課程的學習,而將時間更多的放在機電專業的學習上面。重現實、輕精神、重眼前、輕久遠,信仰不堅定,人格修養偏低。甚至有一些學生受到社會錯誤思潮的影響,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認為只有金錢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這樣薄弱的人文情懷導致其在公共場合缺乏良好的修養,對于藝術缺乏良好的審美,對于社會現狀也缺乏真實的關懷。
1、選定合適的活動主題
校園活動是培育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也是對人具有顯著精神影響的重要校園組成部分。在培育人民精神的過程當中,學校要重視校園文化的養成,開展有組織的統一活動,適應學生的心理,關注學生的需求,不斷加強學生對于人們興趣活動的重視程度,要充分考慮到機電專業學生的相關需求。尤其是,認識到機電學生目前的人文水平,考慮到其在人文知識方面的局限性,針對其心理特點,設置良好的活動主題等等。
例如,上海市某個職院校就在機電院校內舉辦“環境保護與汽車修理”這一活動主題,各個專業的學生踴躍的參與到活動當中,大膽的建言獻策,不斷的舉辦文化匯演、學術討論活動等等,形成了豐富的校園活動資料。某學生在研究報告當中寫到:“我國逐漸出現人人車、瓜子二手車等網絡交易平臺,豐富了汽車交易頻道,推動了汽車交易的發展,加速汽車工業時代進程。汽車保有量快速增加,也帶來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能源和污染問題。我國石油資源越來越緊缺,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傳統燃油汽車依賴石油才能運行,且加劇了環境問題,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要。而汽車駕駛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碳物質和硫化物,造成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對國民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該研究將重點放在如何通過汽車的專項修理,減少行駛過程排放的有害氣體上。符合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主題,并結合清潔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等等,對專業的走向進行深度思索。
這種思考當中體現出的人文關懷與人文理念,有助于高職學生深化對自己的職業認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2、豐富活動類型
第一,學校可以開展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例如根據機電學校的相關教學傳統,結合學校的發展主題以及未來教育的主要方向等等,針對傳統節日、紀念日,開展大型的文化活動,打造具有校園特色的專題化藝術活動。
第二,開展高雅藝術走近學生、走進校園等活動。例如向學生展示一些藝術品,尤其是機電專業的歷史作品、優美的機電繪圖等等,向學生進行人文主義精神的介紹,提高大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第三,開展多種主題的線上、線下讀書活動,征集學生關注的主題,以學生的課余生活為切入點,讓書籍、視頻、網絡當中的有益知識,充斥學生的業余時間。例如學校可以開展征文活動、主題讀書活動等等,吸納學生之間的優秀主意,讓學生在閱讀當中洗滌自己的心靈,獲得更多的人們精神啟迪。
第四,學校可以開展人文主題精神講座,向學生介紹內容健康、格調高雅、內容有趣的人們精神講座,讓學生在與他人之間的交流、與大師之間的溝通當中,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傳統魅力,以及人們精神的相關內涵,主動的去了解人文知識,將人文知識的培養納入到對自我發展的目標當中。
第五,學校開展文化活動還要結合當地的文化氣氛,例如依托當地的歷史景點、文化地標、主題活動,搞好整個文化活動的整體規劃,并且與其他的學校進行相關的聯合,成為輻射性的地標組織,打造精品的主題校園文化。
例如,四川省某高職院校就依托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帶領學生走進武侯祠、青羊宮、都江堰等地區,學習我國古代的工程思想,從而加深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該學校將這一游覽路線打造為了主題校園文化的精品線路,可以對大學的新生以及即將走向就業崗位的學生進行深化主題教育。
1、提高人文課程在必修課當中的比重
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過程當中,高職院校要加強對于中國近代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相關知識的培育,還要包含大學語文、人文學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等相關的人文學科。對于機電專業學校的學生來說,人文學科是必修課程,學校不能將其作為選修課程,納入到學生的培養體系當中,導致學生對于人文課程不重視。
2、開展不同層次的人文課程
學校要配合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關注熱點,在公選課、網絡視頻課、講座課當中,插入不同類型的人文知識,例如文學鑒賞、藝術鑒賞、音樂鑒賞等等,還要將這些鑒賞課程與學生的機電專業充分結合在一起,例如,展示達芬奇的繪畫作品、引導學生探討其中隱含的機電專業知識。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全面地滲透人的素質教育的精神。
3、增加與人文相關的實踐課程
學校要增加實踐課程所占的比重,在目前的教學當中利用多媒體教學、道具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等等,充分發揮問題導向教學的意義。在人們思想培養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形成綜合思維、整體思維、辯證思維,更好地看待自己的未來發展。
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避免思政教育課堂成為學生休息、做作業、聊天的場合。學校還要配合目前的考核體系,進行相關的調整,與社會層面、家庭層面、個人層面進行相關的連接,完善學生的培養體系,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學習人文精神的過程當中感受美、感受自然,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人文精神知識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機電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一定的難度,要針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制定專業化的培養路線。從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培養機電專業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利于我們從發展的角度看待目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當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我們要持續培養其人文精神,結合理論與實踐,不斷健全人文情懷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