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豆梅/包頭師范學院
“文化走出去”戰略是我國根據國家發展的整體利益、順應全球經濟和文化發展規律而提出的一項綜合性的國家戰略。所謂文化走出去,就是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不斷提高文化國際傳播能力,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從而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和中國的認識,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此戰略給英語專業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將外語人才的中國文化素養要求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有必要在英語專業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提高學生和教師對我國文化的認同,從而讓外語教育教學真正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也能夠提高中西文化的互相認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總體文化素養。
為了培養能夠真正介紹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需外語人才,首先應認識到當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缺失現象比較突出。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采用網絡軟件“調研寶”對所在院校英語專業部分學生中國文化學習情況做現狀調查,截至2018年11月20日,收得有效答卷172份。目前調查數據顯示,從整體上來說,英語專業學生在總體上對母語語言認同度較高,例如在與外國人交流時, 56.63%的同學認為非常有必要向他們介紹中國文化,其次是信仰政治方面與價值方面,關于“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認可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44.58%的同學表示不贊同,但是在具體文化行為方面的認同度低,具體表現在大學生在節日,飲食方面更認同西方文化,例如問卷中關于“肯德基和麥當勞西餐,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風靡中國市場”這一現象,47.59%同學表示接受,39.16%表示沒什么看法。特別體現在對外出就餐買單習俗、對西方快餐在中國流行態度方面,83.73%的同學完全可以接受AA制。這說明學生更容易在表層文化上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問卷中還體現出當我國文化遭受批判時,學生的立場非常明確并且積極維護我們的民族文化,然而在談到人生理想選擇時,個人主義卻非常普遍,他們認為個人理想的實現就是成功,推崇金錢至上觀,說明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價值觀的沖擊。
在這次調查中,筆者發現一個比較特別的現象,從四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認同調查結果中發現,各個層面都有學生選擇“不太清楚”“不清楚、“無所謂”。在關于與外國人交流中是否需要向對方介紹中國文化問題中,有3.01%的學生表示不清楚。關于是否喜歡慶祝西方節日中,有8.43%學生表示不清楚,對外國快餐在中國流行這一現象表示沒什么看法。而在政治信仰方面, 關于面對“西方國家經常批評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 你能接受嗎?”這一問題中,有10.84% 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清楚,29.52%的學生在“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認同西方的政治、民主、法制等制度文化接受嗎? 這兩個問題上居然也選擇了不清楚。這一現象是不容忽視的。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目的語文化的沖擊和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而他們卻對文化的問題一問三不知或是毫不關心,這說明部分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缺失現象比較嚴重,傳統文化基本素養淡薄,這不符合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養要求。
通過調查表明英語專業學生在總體認同上趨于中國文化,但認同程度較低,說明當前外語教學對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產生了一定影響,語言和文化相互關聯,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更應重視文化的輸入,尤其是母語文化的認同,這樣才能實現語言教學的本質,更好地提升我們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同,防止學生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與侵蝕。
以往的教學大綱側重于英語基本技能和運用能力的掌握,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輸入和學習。學習外語更重要的是把我國的優秀文化介紹出去,傳統文化在我國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應該增強傳統文化的學習與輸入。在教材內容編排中,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經典著作,傳統習俗等進行有規律地編排,從而更好地與西方文化相結合。
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傳統文化的能力。在課前活動展示中,可以布置相關專題進行匯報。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此活動,收效甚好,增強了學生對自己地域文化的熱愛與認同。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設計提高中國文化部分背景知識輸入環節。教師在介紹背景知識時,應該保持中立的態度,通過使用比較文化學中的對比方法對文中設計的中西文化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理解涉及的多種文化內涵及特征,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學生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以及西方文化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教師在講授語言知識點過程中,可以在語音、語法、詞法、篇章、翻譯以及寫作過程中也引入對比分析法,通過對比兩種語言在各個方面形成的成因,更加形象生動地讓學生理解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特征,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合理的教學評價不僅可以有效地檢測語言教學效果,而且同時對語言教學產生 “反撥”效應。段落翻譯題型在2013年12月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第一次出現,題目以中國經濟、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發展作為主題,為英語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改革方向。此次題型改革也是將中國文化融入語言測試的有效嘗試。因此,教師在教學評價活動中,可以開發專項活動將學生中國文化習得能力融入在測試題目中,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意識。
該研究以 “文化走出去”語境為背景,探析當前我國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缺失問題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此研究為英語教學目標的界定可提供借鑒,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應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表達的同時,樹立起傳播介紹中國文化的理念。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教學,增強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熱愛與自信,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引導學生在學習外語語言過程中,應立足于自己本民族優秀文化,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讓學生意識到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是能夠用英語表達和交流,而且能夠傳播和弘揚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從而真正的將語言學習應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讓世界更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