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楠 (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在好萊塢導演中,邁克爾·貝是較為喜愛使用諸如武打、槍戰、殺戮等暴力敘事元素的導演之一。在其鏡頭中,暴力絕非一種低級趣味,而是一種兼具了審美表現形式,且并不懸置思想內容的敘事元素,這在其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危機13小時》(13Hours:TheSecretSoldiersofBenghazi,2016)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以音樂MTV導演的身份進入到電影界的邁克爾·貝,在自己的多年努力下,已經用一系列佳作證明了自己已成為合格的電影導演,從其處女作《絕地戰警》(1995)開始,貝就顯示出了自己在創作動作片上的天分。隨后,貝更是以《勇闖奪命島》(1996)而一舉攬獲3.4億美元的票房,在好萊塢聲名大噪。直至《珍珠港》(2001)和《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系列等電影的問世,貝已經表現出了屬于自己的電影美學特征,甚至因為酷愛爆炸等大場面而被戲稱為“爆炸貝”。從他的電影中不難看出,對于暴力美學,貝有著執著的美學追求和堅持。貝所用以躋身于好萊塢一線電影人的作品,包括其以制作人身份參與制作的《德州電鋸殺人狂》(2003)、《忍者神龜:變種時代》(2014),以及他投入電視劇圈后拍攝的《末日孤艦》等,在類型片的劃分上分屬動作、戰爭、科幻、驚悚等,但無不具有暴力元素。
在《變形金剛》第一部于2007年問世時,觀眾都對銀幕上霸天虎與擎天柱等汽車人火光四溢的打斗嘆為觀止。而在《珍珠港》中,大量用電腦特效制作出來的俯沖轟炸機、艦載攻擊機以及軍艦,其火力將珍珠港變為一派槍林彈雨、水波翻涌、血肉橫飛的人間地獄之景,該片也成為自《虎!虎!虎!》之后又一部反映珍珠港事件的代表之作。激烈的槍戰,灼熱、震耳欲聾的爆炸,拳拳到肉的打斗,或噴涌或濺射,沾染傷者和救護者一身的鮮血,以及高難度攀爬、追車、跳躍等,這些幾乎都成為貝電影中的標志性編碼。而人物的攻擊動作(如“狂派”與“博派”兩種變形金剛不同的殺傷方式)、人物處理受傷者的表現(如《珍珠港》中伊芙琳等人搶救全身燒傷與動脈破裂的傷者)等,也都承載了塑造形象、表達情感的功能。
而貝逐漸脫穎而出的時期,即20世紀90年代末到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世界影壇引領潮流的也正是前述幾大類型片,以及同樣具有暴力元素的奇幻電影。觀眾熱衷于為電影中冷酷、殘忍、血腥,甚至有時令人不適的暴力場景消費,樂于看到電影中的主人公生命垂危。這一方面固然與人類的攻擊傾向深層心理積淀有關,當代的后現代主義文化語境也在其中發揮著作用。后現代主義文化強調開放性與商業化,強調主體地位與意識,漠視權威,電影中的暴力能幫助觀眾釋放弗洛伊德所謂的本我,獲得娛樂,具有某種反叛精神。因此,大量導演嘗試用激進、血氣方剛的暴力畫面來刺激觀眾,迎合觀眾的消費需求??梢哉f,貝找到了在當代電影中最容易獲得反響的電影類型和自己的特長之間的平衡點,使得自己能夠在商業片電影人的激烈角逐中奪得一席之地。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它實際上是綜合了諸如繪畫、文學等藝術的元素,并將諸元素糅合進一個動態時間進程之中。在暴力美學電影中,各元素的表現能力被發揮,而電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法,則組合了畫面、音效、語言等,把觀眾帶入一個充滿暴力和恐懼、遍布丑惡對象的世界。在貝的《危機13小時》中,貝在暴力的形式營造上,并沒有受到現實題材的束縛,觀眾依然能感到血脈賁張、心情激動。
首先是形形色色的暴力方式。在《危機13小時》中,主人公杰克等六名戰士是CIA的合同式海外行動雇員,負責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的外交和情報人員的安全。而此時的反美武裝分子正借口一部有損伊斯蘭形象的電影上映而對領事館展開攻擊。他們擁有如火箭筒、AK47、迫擊炮等各類武器,給主人公帶來巨大威脅。如在電影中,史蒂文斯大使一行四人被困在領事館內,武裝分子選擇在地上灑滿油點燃,熊熊大火很快燃起,滾滾濃煙很快吞噬了大使等人,可謂觸目驚心。又如杰克等人駕車飛馳,武裝分子直接以數十支槍對準汽車開火,防彈汽車上遍布彈痕,防彈玻璃幾乎已經讓人失去視野,汽車開到營地時車輪也在著火。除此之外,此起彼伏的爆炸、紅外線瞄準下的彈雨傾斜、聲勢浩大的迫擊炮轟擊、子彈打入人體的鈍響等,都吻合了觀眾對暴力的集體無意識的喜好。
其次是鏡頭技巧。升降格鏡頭、打斗延時和快速剪接等,都是貝慣常使用的鏡頭技巧。此外,在《危機13小時》中,貝還延續了在《珍珠港》中備受好評的炸彈視角鏡頭。即觀眾以炸彈的視角,看著炸彈向目標快速墜落,這本身是攻方與守方都不具備的視角,具有奇觀色彩,同時死亡與破壞又在這種墜落中無可避免,觀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國人的基地袒露在炸彈之下。這種鏡頭可謂極具沖擊力與震撼力。
最后是具有強刺激性的暴力后造型。貝又一次在電影中展現了自己在夸張展露斷肢鮮血上的能力。然而和《珍珠港》中美軍傷亡慘重不同,《危機13小時》中美方只損失了四條生命,貝選擇了重點展現羅恩和葛蘭之死以及戴夫的重傷。羅恩和葛蘭被迫擊炮炸得血肉模糊,羅恩的尸體還被三角洲的隊員不客氣地從樓上扔下。戴夫的左手則幾乎全被炸斷,只剩一點皮肉還連著,在杰克前去救援時,戴夫用右手撥弄著搖搖晃晃的左手,說:“你看我的手?!痹跓o情的戰爭和殺戮面前,戴夫表現出了一種非自然的、似乎察覺不到疼痛的狀態。隨后戴夫帶著一路淌血的斷手前去接受女特工的急救,女特工曾經因為這幾名雇員的安保工作屢屢打斷她的情報工作而心懷不滿,但此時面對渾身是血依然能鎮定指揮她包扎的戴夫,女特工也只有敬意。而此時和女特工一樣目瞪口呆的還有觀眾,貝以幾乎挑戰觀眾忍耐極限的方式,展現了戴夫等人傷勢的危重。
可以說,這些暴力畫面是來源于現實的,來自于真實的死亡與殺戮,但是它們又是人造的,經過了貝的變形和強化的。一部分觀眾因為其逼真而引發了憐憫與恐懼,進而產生更為深遠的思考;另一部分觀眾則欣賞的是形式技巧,得到的是快感,這都意味著整個藝術活動的成功。
如前所述,邁克爾·貝在《危機13小時》中為觀眾呈現了動人心魄、炫人耳目的暴力影像,這是與人們在潛意識中有著用暴力來對抗壓抑、宣泄情緒的需要分不開的。暴力影像提供了一種安全的欣賞暴力的方式,完美地滿足了觀眾的這種隱形需求,讓觀眾收獲了“震驚”。但這類影像必須能引發觀眾思考,成為“有意味的形式”,此時,暴力才稱得上在美學范疇內服務于電影,才具有美學功能。正如清華大學學者島子所指出的:“震驚向來是前衛藝術的基本視覺目的。但‘震驚’之后能否產生‘觀念’的刺激,才是決定作品成功的價值因素?!倍^的“觀念”正是導演想要觀眾形成的價值判斷。
盡管《危機13小時》與貝之前執導的大量膾炙人口的、充斥暴力影像的影片一樣都是商業電影,但這并不意味這些電影是忽視傳遞正確社會價值導向乃至一定文化內涵的。相反,貝深知,視覺沖擊僅僅是前奏,對于一部暴力電影而言,只有將暴力指向某種沉重的話題,其才有可能躋身經典之列?!段C13小時》亦是如此。
首先,在《危機13小時》中,主人公所使用的暴力是被正義化和合理化了的,因為他們首先是暴力的受害者。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了“校正正義”的觀點:“任何侵犯他人正當利益的暴力罪行,都應得到相宜的懲罰;任何被損害、被破壞的正當人類交往關系或準則,都應得到相宜的補救和恢復。”這也是千百年來人類所秉承的一種樸素的價值觀。一般情況下,暴力是破壞規則、侵犯他人者,而以牙還牙、回應以暴力的行為,則是懲惡揚善的一種。在電影的敘事中,施暴的先后雙方往往就被認為是正邪兩立者,這也是電影人合理化暴力的一種最為簡單、觀眾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在《危機13小時》中,杰克在剛剛來到班加西后,就遭到了當地武裝分子的持槍包圍,而對方很大程度上覬覦的是杰克等人乘坐的汽車,為此不惜殺人奪車,雙方拔槍對峙,情緒激動,情形刻不容緩。經驗豐富的羅恩選擇了恐嚇對方的首領,他讓對方抬頭看,問是否看見什么,對方說沒看見,羅恩于是誆騙他說:“可是無人機看得到你,記得住你的臉,如果我們死在這里,你們全家就完了。”最后對方首領丟下一句“我有權決定我自己國家的事務”后命令放行,杰克一行順利過關。從杰克的角度來說,他的人身安全先受到了威脅,整個利比亞的社會秩序都是混亂的,而他的職責就是保護美國大使及其他工作人員的安全。隨著情節的推移,當地暴恐分子更是襲擊有著美國國土地位的領事館,前來表達和平與建設愿景的大使在圍攻中下落不明,電影中還特意給了一個燃燒的星條旗的特寫鏡頭,對方的入侵行為無疑有著非正義的意味。這樣一來,主人公的暴力有著維持原有穩定秩序的合法性,有著好人在被侵犯下不得不還擊的道德優勢,也有著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的正義性。
其次,貝對于主人公陷入的群體暴力又是站在反戰的立場上表現的。如前所述,相當一部分利比亞武裝分子的態度是“我有權決定我自己國家的事務”,而視美國人為入侵者,而卡扎菲政府的軍火又在其倒臺后流入民間,新政府無法控制住各地的局勢,境外恐怖組織趁機滲透,以至于整個國家陷入戰亂,人們不乏將無處不在的槍戰和爆炸歸咎于美國者。在這一場長達13個小時的血戰中,并非所有人都對戰斗的意義和目的有著明確的認識,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貝有意用了一段慢鏡頭來表現黎明之際,當美國人開始撤退時,穆斯林的婦女與孩子則來到尸樂園等地方尋找自己丈夫或父親的尸體,他們或哭天喊地,或無語凝噎,看起來也頗為可憐,讓觀眾又認為,或許美國人的存在,也是一種挑釁與侵害。此時,暴力的正義與非正義、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界限被模糊,人類都成為暴力的受害者,杰克等主人公淚流滿面地給家人打電話,只想回到和平溫馨的家鄉。另外,電影對于既沒有給外事人員提供恰當安全防護,事發后又始終沒有給予援救的美國政府/官僚主義也不乏委婉的批評。相反倒是一支親卡扎菲的武裝力量,最后幫助基地內的所有人員撤離。無論是杰克等人抑或這支隊伍,“救人”都成為他們的本真動機。電影雖然表現暴力,以各種破壞、殺戮和毀滅的場景,以主人公消除生存威脅的情節,給予觀眾一種生理上的滿足感,但又反對暴力,站在人類理性文明的角度呼吁人類和諧相處,標舉生命的重要。
暴力是電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感、節奏感俘獲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觀眾,愉悅、感動甚至救贖著觀眾,給觀眾提供感官和心靈上的多重滿足。好萊塢也出現了以邁克爾·貝為代表的善于書寫暴力、能夠實現暴力和美平衡的導演。在《危機13小時》中,邁克爾·貝再一次用暴力表達了自己的嫻熟技藝以及美學選擇,同時給予了觀眾在道德觀和價值情感上的潛在指引,在收放自如的暴力敘事之中,既撩撥了觀眾的神經,又演繹了生命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