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作為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的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應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滿足人民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因此,文化館必須深入基層,貼近群眾,了解群眾。隨著網絡數字化的逐步普及,大多數中小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化網站,由文化館工作人員管理和維護。但由于管理和維護過程復雜,內容涉及面廣,工作人員重組后的內容相對單調,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了提高文化館的社會效益,地方文化館必須與時俱進,建設數字文化館。更負責任的態度肩負著新時代文化傳播的使命。
文化館作為繁榮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之一,為人民的文化享受和文化參與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越來越依賴于網絡和數字媒體。實質性、固定性、傳統性的文化服務模式和內容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傳統文化館很難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大數據下,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傳統文化館形式單一,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且,陳舊單調的服務設施和模式逐漸脫離時代潮流,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這不僅導致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顯著下降,而且破壞人民心中的文化館形象。數字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人們逐漸開始追求網絡消費,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虛擬空間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深刻。人們越來越享受虛擬空間終端帶來的便利和快捷。
傳統文化館的建設是以線下實體文化館為基礎的。重點組織和規劃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群眾性文化指導和培訓,創作群眾性文藝作品,開展群眾性文化理論研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為了滿足上級和管轄范圍內群眾的需要。在大數據背景下的社會文化中,傳統文化館存在受眾少、速度慢、局限性大的缺陷,數字文化館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武器。數字文化館的主要特點是在原有定位服務的基礎上大幅度擴大受眾數量,以速度優勢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為全人類普及和傳播藝術文化。突破“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已成為數字文化館建設的主要任務,讓人們不用離開家就能享受到文化利益帶給人們的“文化成果”,使人們能夠學習文化藝術知識。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對于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尤其適用,數字文化館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不能脫離物質約束的。無論是實體文化館還是數字文化館,其自身資源建設始終是當務之急。行政約束力作為政府設立的公共機構,制約著公共文化活動的發展。在政府的監督下,數字文化館可以更靈活地開展工作,更好地向最終用戶傳輸資源。將文化館的資源數字化,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與社會采購服務相結合,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更有效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國家軟實力。
文化館的資源與群眾的文化需求不匹配,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在這種情況下,大眾文化的服務形式也需要進行徹底而全面的改革。
1.加強文化館網絡平臺建設。從2014年開始,我國部分城市開始了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啟動了第一批、第二批數字文化館建設示范項目,推動國家文化館數字化轉型升級。如何促進這些平臺的運行是下一步的關鍵。廣泛宣傳、開展各類線上線下互動活動,以平臺為核心支撐,聚集當地優秀服務力量,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傳播渠道,探索建立新的公益領域服務模式。提高文化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通過平臺,群眾可以享受當地文化館的服務,逐步形成統一的服務標準、管理標準和評價標準。文化館數字化的前提是依托互聯網,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的信息技術與文化館的功能相結合,將文化館系統融入文化信息資源中。資源共享項目,有效提升文化館的服務功能,實現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為觀眾提供的最大內容覆蓋范圍。各地要有效利用數字技術和手段,構建統一完善的大眾文化數字服務平臺,促進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整合,初步形成一套適合管理、建設的標準規范。數字化文化館網絡平臺的整合與服務,意義在于實現線上線下內容的整合,增加互動的數量,建立一種人們喜歡聽到和看到的新的數字形式。
2.加強文化館信息資源建設。文化館作為政府與群眾溝通的媒介,是政府向群眾傳播知識的橋梁,必須有足夠的文化背景作為基礎,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也必須有足夠的文化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內容深刻豐富。在輸入文化資源的過程中,需要對復雜的信息進行編輯和整理。同時,為保證文化館資源的質量和豐富性,必要時可咨詢有關專家,指導數字文化館建設的總體規劃和方向。二是,加強不同文化中心之間的交流。網絡技術的優勢在于其方便快捷,克服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障礙,方便了各種網絡通信平臺的建立。數字文化館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加強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此外,還可以在網站上提供一些相關的文化網站鏈接,方便群眾瀏覽和學習。
3.加強文化館數字資源的普及與共享。整合當地公共文化資源,形成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集中中心,為群眾了解、學習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便利的平臺和窗口。依托數字文化館平臺,整合發布大眾文化品牌活動,使當地民眾參與活動更加高效便捷。及時更新文化資源,使當地人民能夠及時享受到優質、廣泛的文化服務。豐富群眾演出、培訓等文化活動,豐富區域文化資源傳承方式,對促進地方文化發揮有效作用。數字文化館的建立促進了數字服務的發展,具有普及共享的特點。總之,在實現信息多樣化的目標后,我們利用網絡技術將這些信息發布到公共網絡平臺,供更多的人瀏覽和學習,并享受數字文化館帶來的便利。
4.加強文化館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數字化技術由于其復雜的特點,涉及到很多領域,其內容涉及面廣。因此,除了傳統的信息系統外,它還包括多媒體信息的管理和使用。這就要求管理者不僅要精通計算機技術,還要掌握集團業務。文化領域的信息化剛剛起步,發展相對較短。因此,要盡快培養一支適合文化館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隊伍。一方面利用各種渠道引進新媒體制作、網站管理、電子設備維護、計算機網絡等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視現有專業干部的數字化能力培養。制定培訓計劃,逐步開展數字化培訓,不斷提高現有文化館專業干部的數字化水平,建設一支多技能人才隊伍。將圖書館開展的各種文化活動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的便利性和準確性,提高服務效率。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開放、合作、共享理念的普及,為新時期文化館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數字文化館和文化資源庫的建設,實現文化館(站)在線平臺的整體共建和資源共享。未來,數字文化館將為大眾提供各種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數字手段的不斷創新,發展各種線上線下載體活動,吸引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創新大眾文化活動、培訓、文藝創作、體驗等新型數字文化服務。最終實現了數字文化館的零門檻,全覆蓋。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館面臨的問題不斷更新。數字文化館是在數字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數字文化館的發展也將隨之推進。要始終關注社會發展趨勢,緊跟社會發展步伐,運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技術,不斷整合文化資源,使文化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不斷增強。突出強調,為更多的人提供他們需要的精神文化食物,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