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除了小戲小品、舞蹈等動態類創作及美術、書法、攝影等靜態類創作,還有一大塊是文藝演出,其中既有商業性演出,還有數量上占了絕大多數的公益性演出。這些活動的規模有大有小,針對的受眾群體也不盡相同,因而主持人如何主持就不是一成不變,而有著相當多的藝術要求。
所謂基本要求,即身為群眾文化活動主持人所必須具備的素養。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
1.做足功課,認真對待。具體到工作中,就是事前熟悉節目單上所有節目,確保不報錯節目名稱和演職人員名稱。如節目單和相關背景資料上有錯誤的,主持人事前準備時,還應能憑著經驗和素養提出質疑,做好確認,如確系錯誤的,要予以糾正。這些看似非主持人工作范圍內的瑣碎細節恰恰是保證活動順利舉行,主持人順利完成整場主持的前提。
2.背誦稿件,流暢自如。現在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主持人上場拿著寫好的稿件照本宣科,既然如此,形象氣質普通話較好的任何人等均能勝任主持了?主持人現場的脫稿,就如同演講比賽中演講者不能手帶稿件,是基本的要求。此外,將稿件背熟后,在臺上還要能夠流暢自如地主持,避免出現緊張后將明明背好的腹稿說得脫漏、磕碰。心理素質不過硬的應平時就時常鍛煉自己,對鏡子、對家人、或對朋友練習。
3.突發情況,擅于處理。主持時難免突發情況,比如出了演出事故,主持人如何救場?觀眾出現喝倒彩等非理性情況,主持人如何平復?突然停電、下雨,主持人如何安撫好觀眾提前結束活動?甚至主持人自己不慎摔倒、踩到衣服下擺等,如何化解尷尬?有備而無患,這都是要提前思考的問題。
在具備了上述幾點基本要求之后,群文主持人應進而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首當其沖的是要接地氣。我把它歸納為三個“力”:
1.親和力。這是毋庸置疑的。成功的主持人總是自帶親和力,使觀眾一見即產生親切感、好感。如何達到?服飾、發型、化妝要得體,臺風、儀表、姿態要合宜。這樣方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2.控制力。主持人的“鎮場”能力相當重要。他(她)既要讓人見之親切,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親而不昵,望之有類似敬畏之感。唯有如此,觀眾才不會輕易發生起哄、騷動、大聲說笑、放任兒童追逐打鬧等現象。主持人可以微笑提醒,可以半開玩笑的調侃不文明行為,可以巧妙引導觀眾如何才是現代觀眾應當具備的觀看演出之素質。
3.凝聚力。好的主持人都有通過語言、肢體、目光、手勢產生的凝聚力,而且這種凝聚力不僅針對臺下,也輻射到臺上,即不僅讓觀眾的目光牢牢地被吸牽到舞臺中央,同時也令候場演員和有關音響、燈光人員的注意力避免飄忽不定。筆者的觀點是,真正接地氣的主持人不僅擁有親和力,同時也要兼具控制力和凝聚力,這樣寬嚴相濟的主持風格才是真正的接了地氣,而不是片面地理解為接地氣就是一味順從觀眾,打成一片,那樣只會讓現場失控,也讓臺上臺下不能關注焦點而導致狀態渙散。
做到要接地氣的三“力”之后,就要強調主持藝術中極為重要的靈活多變、因地制宜了。群眾文化活動不比專業,也與電視晚會大相徑庭——盡管有時它也采用錄播的形式。群文演出有時在室外,有時在室內,主持的風格就要隨時調整,有放有收;群文演出有時是大中型,有時是進基層、三下鄉、入社區,前者風格應偏于莊重典雅,后者便應偏于活潑幽默。至于承接的各部委辦局、廠礦企業的演出,則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囿于主持詞,而能在現場臨機發揮,增強互動,增多體現主辦方意愿的專業內容,突出他們的成就,強化行業特征。這都是需要格外留意的。
此外,還要多向前輩主持人學習,這是不言自明的。做到這一點,需謙虛謹慎,需虛心學習,需耐心琢磨。二是跨門類向其他行當的藝術家學習,比如舞蹈家的形體、歌唱家的發聲方式、戲劇、詩朗誦表演藝術家感染觀眾的技巧和他們自身表演時情緒調節的技巧等。
總體來說,群眾文化主持人并非那么簡單,切忌得過且過,當熟了、當油了,而應始終把每一場主持都當作第一場,把每一次登臺視為一個藝術展示的過程。如此,方能不負文藝的初心,貫徹奉獻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