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凡 叢 鑫
(燕山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漫威電影宇宙(簡稱MCU),是由漫威影業基于該公司漫畫出版物中的角色,獨立制作的一系列電影作品的總稱。自2008年上映的《鋼鐵俠》到2019年上映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簡稱《復仇者聯盟4》),共有22部電影作品隸屬于MCU。自《復仇者聯盟4》于2019年4月上映以來,不僅屢屢打破各類票房紀錄,更在短時間內攀升至影史票房排行第二名。這樣的票房成績不僅延續了MCU超過10年的商業成功,更對以“高概念電影”為代表的好萊塢電影工業發出了新的挑戰。
高概念電影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好萊塢,它與注重作者思維表達的“作者電影”[1]為對立,在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導演的帶領下,迅速占領了好萊塢的主流商業市場。“高概念電影是好萊塢一種主流的、程式化的作品生產模式,也是電影的商業為主,技術、文化為輔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產物。高概念電影是以市場為中心,在盈利動機的驅動下來組織敘事的”[2],為此它發展出了一套符合市場營銷需求的規定敘事,即“減弱敘事”。
高概念電影是MCU立足基石,源自漫畫的超級英雄電影充分契合高概念電影“以市場為中心”“簡化敘事”的模式:故事主角在機緣巧合下獲得超能力,通過擊敗“壞人”來“拯救世界”,從而實現自身價值。在封閉自洽的敘事模式中,主流觀眾和漫畫粉絲所喜愛的特效展示和愛情故事可以被迅速穿插進來。在MCU最初發行的4部電影《鋼鐵俠》《無敵浩克》《美國隊長》《雷神》中,高概念電影模式被一以貫之,在《復仇者聯盟》于2012年上映之前,MCU似乎只是好萊塢傳統高概念電影的延續。
在《復仇者聯盟》中,不同獨立電影中的英雄人物齊聚一堂,進行了短暫的人物介紹后,以鋼鐵俠、美國隊長為首的6人英雄團隊迅速進入“擊敗壞人”“拯救世界”的故事模式中。由此看來本片和一般的續集電影并無區別,不過續集電影通常是指某種敘事模式的循環,即雖然電影在敘事上有時間順序,但本質上只是單一類型敘事的循環,每一部獨立的續集電影,仍保持著美國劇作家麥基所總結的通過“激勵事件”打破人物生活平衡,通過“不可逆事件”完成人物弧光的敘事范式[3]。但隨著MCU的不斷成功,上述范式被逐漸拋棄,《復仇者聯盟4》則是拋棄范式的集中體現。
《復仇者聯盟4》的故事緊接著電影《復仇者聯盟3》的結尾:宇宙軍閥滅霸通過無限寶石的力量隨機消滅了宇宙中的一半生命。根據麥基的戲劇理論,既然宇宙生態被破壞是世界平衡被打破的標志,那么本片的激勵事件正是電影《復仇者聯盟3》講述的全部內容。在本片中,復仇者聯盟試圖殺死滅霸、恢復宇宙原有秩序的行為便是推動電影后續若干激勵事件的故事線索,而影片最后鋼鐵俠的犧牲最終成為電影的不可逆事件,鋼鐵俠這個角色也承擔了本片最重要的人物弧光。
從劇情來看,《復仇者聯盟4》仍是一部典型的高概念電影,但在本片中,至少有7位人物具備獨立的故事線索與激勵事件,因為本片中有9位人物在MCU中擁有一部以自己為唯一主人公的電影,而鋼鐵俠、美國隊長和雷神,他們每人都擁有三部電影作為自己的故事背景,而本片自身亦是同《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聯系緊密的續集故事。這導致上述激勵事件不能在電影中被充分展現,甚至被徹底忽略。因此要能理解本片故事脈絡,觀眾必須對上述十幾部電影的故事了如指掌,那本片該如何讓觀眾接受這種近乎超載的信息量呢?
由于高概念敘事“擊敗壞人”“拯救世界”的基礎范式依然占據敘事主導,通過減弱敘事、簡化人物立場等方式,故事基本沖突仍是單線且直接的:主要人物借助時空穿越重塑時間線,從而“拯救世界”。所以即便觀眾不了解人物與前作的背景,也能接受本片的敘事節奏。同時本片通過不斷增加喜劇橋段的方式,掩蓋因為信息超載而時常產生的生硬轉折,這也是MCU自《鋼鐵俠》以來,保證電影主流接受程度的另一重要手段。
即便如此,本片在敘事方面仍就做出了極大犧牲,無論是電影開始對激勵事件的引入,還是電影末尾人物弧光的實現,都依賴觀眾對MCU之前21部電影的熟悉程度,所以,即便普通觀眾可以理解《復仇者聯盟4》主線故事的基本脈絡,但在涉及人物轉變和情緒升華的時刻,仍有許多觀眾無法領會的暗語、回憶、人物動機與行為方式。每當主人公穿越時空,同自己在前作中父母、戀人、宿敵再次相遇并產生情感糾葛的時候,這種情況表現得尤為明顯。
盡管《復仇者聯盟4》具有諸多瑕疵,但它仍成為廣受全世界觀眾喜愛的流行文化產品,根據數據網站Box Office Mojo的統計,該片在世界范圍取得了超過27億美元的票房。這與漫威影業的宣傳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一般而言,上述“超載的信息量”對美國本土觀眾的影響較小,因為MCU的基礎受眾多為原著漫畫的擁躉,且一般美國民眾也許無法像漫畫迷一樣熟知人物的前世今生,但由于后者長期處于亞文化的影響之中,也基本不會對突然出現的人物與故事轉折產生困惑。正如即使未必所有中國觀眾都能通讀四大名著,但在觀看改編自原著的影視作品時,依舊會有自然的親近感。這種親近感在客觀上幫助MCU進行了本土宣傳,例如電影《美國隊長》在市場和評論界的表現都相對平庸,但得益于原型漫畫人物的受眾基礎,依舊沒能影響該角色在主流觀眾中的受歡迎程度。
在《復仇者聯盟》取得了決定性的商業成功(根據Box Office Mojo的統計,該片在全球取得15億美元的票房)之后,漫威影業意識到了前作龐大信息量會對新觀眾造成理解阻礙,既然這種信息量的必然累加是無法抹除的,那么加大電影的宣傳力度,擴大受眾規模就成為最重要的方式。在傳統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下,增加明星和具有熱度的IP是提擴大眾數量的最直接方式。但對于旗下角色眾多的漫威影業而言,不斷推進時間線會對演員的需求量愈發擴大,加之自身IP在敘事類型上固有的單一性,上述兩個擴大受眾面的方式無異于飲鴆止渴。因此漫威影業的做法不是招募明星而是制造明星,不是討好觀眾而是制造受眾。
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對演員小羅伯特·唐尼的宣傳模式,后者因主演了《鋼鐵俠》而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黃金期,而漫威影業則看到了其中潛在的商機。在2008年到2019年間,唐尼以“鋼鐵俠”這一角色參演了10部MCU電影,而他同期主演的其他公司電影數量只有前者的一半,且基本都為受眾面較窄的中小成本作品。這期間,漫威影業不斷推動唐尼以電影中的性格、著裝頻繁出現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娛樂節目為營銷手段,漸漸使其同“鋼鐵俠”一同成為MCU的品牌代言人。“這種注重品牌的特征映射到電影產業中,形成了偶像崇拜,暗合了現如今世界各地作為電影消費主體的青年人的心理特征。”[4]因此在日后的MCU電影作品中,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演員往往都以次要角色的身份短暫出現。而擔任MCU電影作品主要角色的演員,一般都是剛剛走紅的新人或商業屬性較低的資深演員。通過上述類似對于唐尼的運營模式,漫威影業以較低的商業回報,讓MCU成為這些演員在特定時間內的唯一商業屬性。
除了培養單獨為MCU貢獻宣傳力量的明星之外,MCU還在努力拓寬原先以漫畫受眾為基礎的受眾群體。在被迪士尼公司收購之后,更多使用這種利用主流觀眾整體性價值導向的宣傳方式。為了照顧不同階級、年齡、種族的觀眾,MCU電影中既擁有代表傳統集體本位精神的美國隊長,也擁有代表新時代宣揚個性解放的鋼鐵俠。并試圖建立特殊的“超級英雄電影語言系統”,讓電影可以在不同群體與種族間達到某種“精神文化”方面的“映射”[5]。例如MCU通過《黑豹》吸引了廣大的非裔受眾,通過《驚奇隊長》吸引了女權群體的注意,好萊塢的每一次價值風潮的變動,都為迪士尼公司和漫威影業設立了新的宣傳目標。得益于這種具有明確針對性的宣傳策略,漫威影業不僅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收益,《黑豹》也成為歷史上第一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超級英雄電影。隨著受眾群體的增長和MCU電影信息量的增加漸漸實現了同步,MCU對觀眾吸引漸漸變成了對觀眾的熏陶,觀眾對電影的接受方式與認知方式也被新形勢取代。
在好萊塢傳統電影工業體系下,每個時代都有受眾面最為廣泛的類型電影,但是隨著觀眾的更新換代,任何類型電影都會在不斷地自我重復下,被另一種類型電影取代。而這種循環的集中體現就是高概念電影的誕生。在它出現前,好萊塢電影人認為觀眾在不同時代的審美變化,是推動主流類型電影更迭的最重要因素,但高概念電影的出現告訴電影人,只要找到合理的講述模式,原先被認為是“類型”的,其實只是“題材”。
由此看來,以MCU為代表的超級英雄電影,在故事內核上“擊敗壞人”——“拯救世界”的模式和西部片中“殺死土著”——“拯救人質”的模式并無區別。因此在MCU誕生之初,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也曾發表過超級英雄電影也會像西部片一樣走向沒落的言論。從傳統電影制作與觀眾接受習慣上看,此觀點不無道理,畢竟即使MCU不斷試圖突破自身受眾的版圖,但在藝術創作上,其在根本上仍是一種敘述模式的重復。可如果觀眾對電影的接受模式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呢?
事實上,根據Box Office Mojo的數據,在《復仇者聯盟4》取得的27億美元的票房中,北美地區的本土票房只占30%,其中絕大部分的票房貢獻者是長期生活在美國本土之外,不具備漫畫知識基礎和超級英雄亞文化環境,并在觀影過程中承受著超量信息負荷的外國受眾。通過十余年的積淀,MCU電影似乎正在成為一部世界觀眾可以一同閱讀系列漫畫叢書,它讓越來越多的,世界上其余地方對漫畫故事一無所知的觀眾成為MCU的忠實擁躉;讓虛化激勵事件,刪減重要信息這種對于傳統電影創作來說,可以被視為失誤的行為,成為舊觀眾持續關注后續故事,新觀眾回顧之前故事的動力。
正當傳統好萊塢電影人苦于由于電視劇和網劇工業崛起,便捷的瀏覽模式沖擊電影工業的時候,漫威影業讓MCU電影成為在電影院公開放映的“連續劇”,這其實暗合了在后高概念電影的時期,好萊塢“數字化”“碎片化”的趨勢漸漸明朗的現狀[6]。積極地看,這種運營模式似乎為受眾趨近于飽和的傳統電影工業找到與新興媒介抗衡的活力;消極地看,以“作者”“劇作”“表演”為基礎元素的電影藝術創作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新觀眾也許將不再關注單獨電影作品敘事與主題的完整性,過量的特效與過載但瑣碎的信息將在單位時間內持續刺激觀眾的感官神經,從而消解了麥基“故事也是生活的比喻”具有強烈藝術與審美訴求的戲劇創作初衷。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受眾在接受方面的新趨勢,仍舊是MCU與其受眾間所獨有的。當隸屬于美國華納影業的DC漫畫公司試圖效仿MCU打造自己的電影宇宙時,該系列少數取得成功的電影作品,依舊是保持高度獨立性與完成度的傳統高概念電影作品。但不可回避的是,以《復仇者聯盟4》為代表的MCU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確實在電影制作、工業發行、觀眾接受等不同方面為電影工業提出了新的疑問與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