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科理
重慶市江北中學
我國教育的歷史十分悠久。春秋時期,孔子就已經總結了很多學習做事的良好習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一直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學習習慣對人后期發展的意義,少年時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有著莫大的益處。《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學習習慣屬于行為習慣的一種表現形式,其聚焦于思維方式、情感反應和心理反應傾向,習慣的養成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影響學習習慣的內在規律,并找到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核心因素,從而培養合理的學習習慣。
“學貴自悟”,有目的的預習讀書是學好數學的良好開端。七年級學生往往不善于預習,使預習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書,看不出問題和疑點,也沒什么收獲。因此,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讓學生有目的的預習,有效率的預習。比如,精心設計預習提綱,預習提綱應盡可能淺顯易懂,使大多數學生細讀之后就能理解,也可根據本節內容設置一些典型問題,圍繞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大膽地質疑,從而達到預習的目的。在指導學生預習時要求學生做到先粗略地瀏覽數學課本的有關內容,對基本內容有個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對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對于難以理解的內容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認真地去聽講,在預習中不斷養成邊讀、邊想、邊劃、邊算的習慣。
這里的“發現”指的是尋找規律,通過啟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觀察、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歸納出一般性結論,使知識達到條理化、系統化,啟發學生發散思維,積極探索。除了解模仿性題組外,還通過探索性、變式性、綜合性、發現性、發展性等題組進行猜想的練習,形成“試算——歸納——猜想——論證”的學習模式。通過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指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學會和運用“引出問題——形成猜想——演繹結論——知識運用”等科學思維方式,養成“發現”規律的科學思維習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確,上課時把教師講的概念、公式和解題技巧記下來,把聽過或看過的重要信息清晰地保存下來,有利于減輕復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但在實際學習中,不少同學盲目地忙于記筆記,沒有處理好聽、看、記和思的關系,顧此失彼,從而影響學習效果。上課要以聽講和思考為主,要求聽課精力要集中,思維始終跟著老師講課時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運轉,聽清楚各種數學結論的推導方法和來龍去脈,積極主動地探討問題,真正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去記筆記,告訴學生一是簡明扼要地記下課堂內容的重點、教師講的思路和老師作的必要的補充(如課本上沒有,但平時用處很大的那些東西,或是老師講的補充例題,對例題的補充解法思路等,課本上敘述詳細的地方可以不記)。二是要記下自己的疑問或閃光的思想(如老師講概念或公式時,主要記知識的發生背景、實例、分析思路、關鍵的推理步驟、重要結論和注意事項等);三是復習講評課,重點要記解題策略以及典型錯誤與原因剖析,總結思維過程,揭示解題規律。記筆記時,不要把筆記本記滿,要留有余地,以便課后自己反思、整理、注釋,這樣既可以提高聽課效率,又有利于課后有針對性的復習,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持之以恒地堅持檢查學生課堂筆記,并作激勵性的評價,是培養學生學會記筆記的保證。
“復習是學習之母”,在學習中,人對于知識的記憶大多數停留在短時記憶,只用通過復習才能更好的鞏固所學知識。但是很多學生在小學就并沒有形成好的復習習慣,那么教師可采取以下辦法:首先讓學生意識到及時復習的重要性,可以通過講故事,展開復習重要性的教育工作;同時老師還可以在新知識學習前復習相關的舊知識。比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時,可先復習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師還可以采用“三五三”的訓練方式對學生行為進行干預,分別是課前“三”分鐘的常規訓練,課后“五”分鐘的小測驗,課后布置作業“三”步要求(復習課本和筆記本,完成作業,預習)。其次,教給學生復習的方法,簡化復習過程。最后,可以通過反復強化,使學生形成穩定的課后復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