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磊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第十五小學
把數學與圖形相結合,可以用圖形來揭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有一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較弱,對一些解題方法的理解存在較大困難。這時,老師不妨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借助圖形的直觀作用,引發聯想,促進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最終可以化復雜為簡單,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理解方法的實質。例如:“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教學,要求出媽媽買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錢?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這時,線段圖就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幫助作用。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畫出圖:借助線段圖的直觀作用,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3=4,28×4=112”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師再多加解釋。當求第二個問題:上衣比褲子多多少錢?大部分學生就列出了“3-1=2,28×2=56”的算式。就這樣,借助一個簡單的線段圖,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了兩種數量之間的關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輕松之中迎仞而解了。
在操作中培養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小學生的知識經驗少,合作操作與交流意識不強。要在他們大腦中建立起合作學習的概念,教師必須事先作好示范。教師示范在先,學生合作起來才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還要選擇恰當時機保證有效交流。小組合作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學生參與面廣,參與有效率高c在三角形認識的教學中,學生合作操作就有利于對新知的認識與理解。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生可以用筆操作體會,當學生各自操作時很乏味,理解也不是很透徹,但當小組合作到黑板前操作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兩個學生拼三角形,一個學生壓頂角,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牛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三角形的穩定性。
小學數學圖形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在為學生進行適當的數學圖形教學指導之后,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等手段輔助教學活動。例如在指導小學生對《圖形的運動(一)》這篇內容的學習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軟件,為小學生播放日常生活當中,車的位移、人的位移等等,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位移的內涵,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美。
俗話說:“紙上堤來總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由此可以看出實踐的重要性。我在教數學過程中,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親自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更好的去學習數學、感悟數學、理解數學。在小學數學圖形的教學中,有很多知識的獲得,需要學生自己通過實踐才能完成。
比如,在講“軸對稱圖形”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去實踐探索。在上課時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剪出一棵小松樹。然后讓學生說一下折疊的過程,先是將一張紙對折,然后再剪出相應的形狀。也就是對折后,這兩邊的圖形是重合的,這一條折痕很重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對稱軸,這棵小松樹就是軸對稱圖形。接下來誰還能剪出其他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們都興奮得動起手來,有剪五角星的、有剪蝴蝶的、還有剪小亭子的……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對軸對稱圖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知道了對稱軸是一條特殊的線。接下來再讓學生來補畫出一幅完整的軸對稱圖形,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部分讓學生補充另一部分。這節課學生通過自己剪、畫獲得了很多知識;并且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總結能力。
現實世界中有豐富有趣的圖形素材,學生在早期經驗中也積累了大量的直觀經驗。教材在編排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人手引導學生認識圖形,將圖形的認識與已有的經驗建立起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調用各種感官經驗,建立圖形表象。
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從生活中抽象出圖形進行研究后,我們還要回歸生活,讓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讓他們利用圖形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再如,學習“圓的認識”后,可以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釋一下 “車輪為什么是圓的”等。活動的過程既是對知識的鞏固過程,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總之,數學的學習不拘形式,靈活多變,作為教師,應該主動地了解當前學生的所思所想,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內在的興趣因素,讓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得有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才能使他們有更多的展示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的機會,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