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一敏

“不要慌,不要忙,哪個忙人得下場?一個忙人是韓信,一個忙人是霸王。霸王忙來烏江喪,韓信忙來喪未央……”這句順口溜,生動地驗證了那句俗話:“慢性子人壽命長”。醫學研究也發現,人類壽命的長短與自身生理磨損的程度有關,特別是老年人,如果能在生活中注意“慢”,壽命還會超越現狀而向前延伸。那么該怎樣慢生活呢?
慢起立清晨起床太猛,最容易發生腦血管意外,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醒后更不能急,先躺一會兒,伸伸懶腰舒展一下筋骨,讓血液回流,然后慢慢坐起來,把雙腳挪到床下,坐半分鐘,最后再慢慢站起來。平時在轉身、低頭彎腰、蹲下站起時,動作也要慢,幅度不要太大。突然改變體位,動作過快過猛,容易發生意外。
慢進食牙齒松動、津液虧損后,腸胃功能會逐漸虛弱,吃飯要細嚼慢咽。每頓飯的進食時間至少應在25分鐘以上,一口飯嚼20次以上。吃得慢一些,不僅可以促進唾液分泌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也能減輕胃腸負擔。飲水也要小口慢飲,讓水遍布口腔,總量不宜過多。
慢行走行走是一種有氧運動,但老年人不宜快走,“大步流星”的年齡已過,應放慢腳步。運動前要做準備活動。鍛煉中的節奏要慢,動作要柔和。建議每分鐘約60-70步,就相當于在做一項舒緩的、持續的有氧運動。上下樓應扶好欄桿,一步一個臺階,不要跨步,以減少關節負擔,避免腳踩空。
慢呼吸呼吸是生命的根本,生物體呼吸的頻率與其壽命的長短密切相關,呼吸越慢,壽命越長。如大蟒每分鐘呼吸2次,壽命約500至700年。烏龜每分鐘呼吸5次,壽命為300年左右。人每分鐘呼吸16至18次,壽命約72至80年。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通過對各種呼吸方法,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鍛煉,把呼吸的頻率調整到慢、細、勻、長的狀態。
慢說話緩慢的語速和低柔的音調,可以使人大腦變得安靜,肌肉容易放松,氣血暢通,身體各部分機能組織運轉都會變得更協調。因此,老年人說話時不妨試試放慢語速,降低語調,應避免激烈的爭論。語速太快,很容易使人情緒變得激動和緊張,促使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管收縮,引發或加重高血壓、心臟病等的復發。平時無論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發表意見時說話都要慢。
慢閱讀讀書是人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生活習慣。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曾選取了245名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通過對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行分析后發現,與經常讀書的老年人相比,從不讀書的老年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會增加37倍。不過,讀書的樂趣還在于慢慢品讀。讀書不要貪多,不能廢寢忘食,慢慢地翻閱一本書,看一段放下休息一會兒,再接著看,中間會多了思考和回味的余地。堅持慢閱讀,還有利于眼睛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