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財經大學教授、本刊特約專家 李德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1978 ~2012 年間年均增長率達9.1%。但從2012 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速明顯下滑,2017 年為6.5%,2018 年為6.6%。可見,我國經濟增長已無可爭議地進入“新常態”。
究其原因,普遍認為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成本上升、資本回報率下降、民間投資增長率持續降低、外貿驅動減弱等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實際上,自2008 年以來,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TFP)便陷入停滯,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日益凸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回報的既有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如何轉換經濟增長方式,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重大戰略性研究課題。
從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到新舊動能轉換,是黨、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經濟增長驅動因素的認識逐漸深化的結果。
早在本世紀初,我國就已著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具體包含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技術含量高級化兩方面內容,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 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問題。2005 年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要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努力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難體會到,其中已經蘊含了新舊動能轉換的完整意涵。
2005 年12 月,國務院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國家發改委基于該暫行規定的精神,首次頒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此后根據形勢變化多次調整目錄內容。2019 年4 月,國家發改委最新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征求意見稿)》。
2015 年1 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指出,中國經濟要實現中高速發展,必須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一則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新引擎;二則改造傳統引擎,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同年10 月,李克強在主持部分省(市、區)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時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進程中。舊動能的弱化加重了經濟下行壓力,但新動能也在快速成長,各地區的經濟態勢呈現分化。這是國家領導人首次在公開講話中使用“新舊動能轉換”概念。
2017 年1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這是我國第一份專門就新舊動能轉換工作提出具體政策措施和指導意見的政府文件。
2017 年3 月6 日,李克強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山東的發展得益于動能轉換,希望山東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挑大梁,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繼續打頭陣。”2018 年初,國務院發布1 號文《國務院關于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的批復》。這是黨的十九大后獲批的首個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2018 年1 月,省政府設立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進辦公室,負責研究提出全省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綜合平衡各重點區域發展規劃,協調解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建設規劃實施中的有關問題。5 月,省政府發布《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9 月19 日,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煙臺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與此同時,其他市也陸續推出自己的新舊動能轉換政策、規劃及其配套措施。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總起來說,新動能是與新經濟或新經濟增長模式相關聯的概念,舊動能則是與傳統產業或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相關聯的概念。
在我國,“新經濟”一詞官方首次出現于李克強在2016 年3 月全國人大第十二屆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該報告將“新經濟”和“新動能”聯系在一起,認為經濟發展必然會出現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而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我們必須及時設法令新動能異軍突起,并促使傳統動能順利轉型,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雙引擎”。如此才能持續推動經濟增長,并在增長質量等方面躍上新臺階。該報告認為,當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正處于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因此必須著力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具體地,就是必須大力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加快成長,例如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臺;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積極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大力發展創意經濟;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生機與活力等。
歸納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政府文件、社會各界以及專家學者的相關論述,可以將生成新動能的核心思路表述為: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的生成,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由此,簡潔地表述,所謂新動能,指的就是那些具有創新科技、高質量低消耗產出、高經濟效益等特征,并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效應,從而足以在較長時期維持國民經濟較快增長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
新動能將促成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生成充滿活力的新經濟生態。這里所謂的新技術,意指效率更高、可實際推廣、可替代傳統應用、可形成嶄新市場供給的生產方法或工藝流程;新產業意指以科技創新為基礎、以新市場需求為依托,從而使得產業門類體系構成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型行業集合;新業態意指主要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生產經營新環節、新活動;新模式意指以市場需求為依托,打破原有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重新高效組合要素的生產使用方式創新或生產經營流程創新。相應地,新經濟意指以新技術為基礎,以新市場為支撐,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具體表現形式的經濟新生態,例如信息經濟、生物經濟、智能制造經濟、創意經濟、分享經濟、綠色經濟等。
作為與傳統產業或傳統經濟模式相關聯的一個概念,舊動能意指既有的技術、產業、業態、模式等。傳統產業主要涉及“兩高一剩”行業(高污染、高能耗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傳統經濟模式則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近30 年來主要以粗放型投資和面向發達經濟體的對外貿易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其二是指各產業相對低科技水準、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生產經營模式。對于傳統產業或傳統經濟模式,經由產業的淘汰、轉型、升級、結構優化,配合以經濟模式的更新與優化,發展效率和發展質量仍有可能獲得持續提升。這時舊動能也就擁有了被轉換成新動能的可能。也就是說,新動能也可以萌生于制度創新、結構優化、要素升級的過程中。
由此可見,新動能既可來自無中生有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也可來自推陳出新、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這兩種途徑相輔相成、有機統一,不可偏廢,從而構成經濟增長的“雙引擎”。這應該是新舊動能轉換這一概念所蘊含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