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陽
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人們可能會想到各種“主義”:種族主義、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等等。似乎,戰爭來自人們腦中邪惡的觀念,觀念又導致了侵略的政策。然而,英國歷史學家麗茲·柯林漢姆告訴我們——二戰,起源于吃不飽的肚皮。
21世紀的人們,常常為體重而苦惱。這讓人很難想象,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是因為卡路里不足而引起。
戰前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基于英國主導的自由貿易原則。然而,這一原則在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中失靈。市場失靈,造成各資本主義國家物資短缺。德國和日本,無法在國內得到充足的食物來源。為了能在食物供給上獨立自主,這些國家要么參與英國主導的貿易,要么進行領土擴張。
二戰前的德國,糧食供給已比一戰結束時好了許多,但谷類、食糖、土豆和肉類等關鍵生產部門依然無法完全自給。而希特勒政府又不愿意用有限的外匯去購買糧食。據計算,為了滿足全國人口每天的卡路里需求,需要額外的800萬公頃土地。另外,如果要將小規模的農地合并成更有效率的大農場,也需要新的土地安置德國的農民。
納粹德國解決問題的戰略,是發動戰爭控制東歐廣大的產糧區——特別是烏克蘭肥沃的黑土地。根據耶魯大學歷史學家提姆·施耐德的研究《血地:希特勒與斯大林之間的歐洲》:德國的計劃是活活餓死上千萬東歐的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然后讓德國人殖民到這些土地上,永遠解決第三帝國的供糧問題。但是,戰爭并沒有解決問題。1939年入侵波蘭以后,德國不得不開始口糧配給。1940年后,由于英國對大陸的封鎖,食品短缺更加嚴重。軍工、采礦等產業尤其嚴重。許多年輕人因為羨慕軍隊充足的伙食而入伍。1941年以后,德國民眾的食品攝入量反而比戰前下降了約20%。
日本的擴張同樣也是由饑餓驅動。“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開始了龐大的移民計劃,發動上百萬日本農民遷往中國東北,期望可以解決本國的農業危機。在二戰中,日軍的后勤補給出了名的糟糕。“以戰養戰”,是食品匱乏中的無奈之舉。每一場戰役中,兇惡的日軍士兵都希望從敵人那里得到食物。
然而,因爭奪食品而爆發的戰爭,最終以食品短缺告終。整個二戰期間,因為饑餓和營養不良而死的日軍人數,甚至超過了戰死者。日本擴張的結果,和德國一樣,不僅帶來了本國的饑餓,而且“輸出了饑餓”。1941年,日本的農業尚能保證人均336克的大米供應;而1945年,這一數字降到了234克。戰爭后期,被美軍困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日軍,更是淪落到抓食各種野生動物,甚至人吃人的地步。
德國和日本通過戰爭獲得糧食自足的計劃,完全失敗。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戰爭本身攪亂了農業勞作和豐收,破壞了市場的原則。
英國的情況則好得多。雖然國內領土狹小,只有牛奶的供給可以自足,但是,由于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可以進口足夠的糧食和肉類。這讓戰前的英國享受了自由貿易的好處。戰爭爆發后,英國開始限制國內家畜和酒類的產量,將土地用來種植谷物和蔬菜,使用農機提高農產量,鼓勵婦女駕駛拖拉機耕地,甚至讓戰俘進行農業生產。目的只有一個,讓糧食自給自足。
雖然來自歐陸和殖民地的奢侈品消失了,但是英國人享受了戰時歐洲最好的伙食。每人每周可以買到4盎司熏肉,4盎司黃油,3盎司人造黃油,1盎司奶酪,12盎司砂糖,15盎司的鮮肉或凍肉,2品脫的牛奶,以及2盎司的茶葉。英國人還享用了美國租借法案帶來的巨大援助。來自美國的蛋粉、凍肉、熏肉和各種罐頭,來自阿根廷的玉米,來自冰島的腌制品,讓英國人從容度過戰時歲月。
當隆美爾攻下英國占領的埃及城市托布魯克時,德軍發現英軍的倉庫里堆滿了面粉、煙草、香煙、果醬、咸牛肉罐頭和瓶裝啤酒。相比之下,德軍只有寒酸的黑面包和沙丁魚罐頭。
英國人物資充足的代價,是對殖民地的掠奪和當地的饑荒。由于東南亞被日本占領,英國失去了緬甸的產糧區,于是向孟加拉征集糧食,這造成了數百萬人因為饑荒而死亡。食品分配的后面,是英國主導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蘇聯也同樣面臨著食物短缺。和德日一樣,戰前蘇聯的戰略目標,也是擺脫由英國控制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食品供給的“自力更生”。但是,由于地理原因,蘇聯無法進行對外擴張,轉而對內整合農業模式——進行對內“殖民”。國家主導的農業集體化,是為即將到來的蘇德沖突進行戰備。這項緊迫的任務,讓蘇聯殘酷壓榨國內農業。這種壓榨讓國家控制了農業,卻沒有提高農業生產率,結果是數百萬人在大饑荒中餓死。
對于美國來說,二戰是食品工業的輝煌時代。美國國內完整的農業產業鏈絲毫沒有受到戰爭破壞,反而得到無數海外訂單,這大大地提高了美國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準。世界的災難,成就了美國農業的繁榮。二戰也是美國農業技術革新的重要時期,殺蟲劑、化肥、雜交品種的廣泛引進,極大地提升了農產量。美國成了整個同盟國世界的糧倉,為幾乎所有盟國提供源源不斷的食品。美國的食品產量如此巨大,以至于戰爭結束后,對其他國家的食品援助久久沒有結束。
羅斯福總統宣稱,美國參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四大自由。這其中,免于食物的匱乏,可能是對于參戰國人民來說,最為真切實在的福利。美國巨大的農業產能,通過其強大的后勤運輸能力,為本國和盟國的軍隊和民眾提供了至關重要的食品資源,保障了同盟國的勝利。
美軍的伙食,無疑是二戰各國中最為豪華的。從米飯、面包、通心粉、燕麥片、果醬、糖漿、酸菜、番茄醬,到各種肉罐頭和蔬菜罐頭,種類繁多,應有盡有。在后方和軍艦上,士兵們的菜單還包括烤牛排加洋蔥汁、法式烤土豆、冰激凌、現磨咖啡和蘋果派。美國聯邦食品與營養委員會為美軍士兵定下的熱量攝入標準,是每天4300到4785卡路里。這遠超過德國士兵攝入量的50%,也是日本士兵攝入量的兩倍多。二戰的勝負,在餐桌上早已決定。
二戰,也是美國食品工業化的關鍵時期。各種可以大量生產的工業食品,開始大顯身手。美國制造的午餐肉——一種用多種肉料混合而成的罐裝食品,成了戰場上的食品霸主。巧克力成了盟軍士兵中最搶手的零食。甚至連繳獲了盟軍物資的德軍,也回味無窮。工業化的快餐食品,易于運輸儲存,無需加熱,口味尚可,而且提供足夠熱量。戰爭后期,無論是波羅的海上的蘇軍,還是亞熱帶叢林中的中國遠征軍,都有充足的卡路里攝入,體能與士氣遠遠超過對手。
美國在二戰中大量制造的工業化食品,改變了世界人民的口味和飲食習慣。美軍解放荷蘭之后,當地民眾從商店中買到了廉價的美軍物資,包括蛋粉、午餐肉、各種肉類罐頭,還有“加一點水就可以做成早餐的煎蛋”,這讓荷蘭人們驚嘆不已。在戰后千瘡百孔的歐洲,美國的食品援助,布滿了當地的餐桌,養育了一代歐洲吃貨。
強大的食品工業產能,讓美國在二戰之后,成為取代英國的超級強國。
食品,將世界秩序劃分成兩個時代。二戰之前食物匱乏的時代,和二戰之后由美國主導的食物充足的階段。戰后西方世界的繁榮,來源于更充足的卡路里和蛋白質,更多的農地,和更有效的農業技術。這真讓人感嘆:如果美國的農業革新(綠色革命)能夠發生在戰前的世界,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許本來可以避免。
(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