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維
財經(jīng)作家吳曉波,以著作《大敗局》《激蕩三十年》而聞名。
2008 年,為了配合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第一財經(jīng)計劃將吳曉波的書《激蕩三十年》拍攝成紀錄片。為保證拍攝的成功,節(jié)目組請了一位曾經(jīng)在央視工作過的人來做策劃,這個人的名字叫:羅振宇。
那是吳曉波和羅振宇第一次相識,當時已經(jīng)成名的吳曉波,對眼前這個胖子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直到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才讓他另眼相看。
紀錄片準備拍30集,而且預算只有300萬,需要在4個月內(nèi)拍完。
第一次策劃會,大家就傻了眼,因為這簡直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且不說那少得可憐的預算,也不說如此短暫的時間,最難的部分在于對《激蕩三十年》中人物的采訪。
要知道這本書,寫的都是中國當代知名的企業(yè)家、政治家、經(jīng)濟學家,無一不顯赫鮮亮。想要在3個月的時間里全部預約、采訪——哪怕是完成一半的任務,幾乎也沒有一點可能性。整個團隊陷入了絕望之中。
陰暗的會議室中,羅振宇晃了晃自己的胖腦袋,緩緩說到:“為什么非要采訪當事人?不能采訪旁觀者嗎?”
大家一時蒙圈,羅振宇清了清嗓子接著說:“我們書中的當事人,一個也不請,只做外圍采訪。比如,張瑞敏不是砸冰箱嗎,我們不用采訪他本人,而是把報道他砸冰箱的第一個記者找過來。”
大家頓時呆住,因為這個建議太過奇葩,最后效果如何誰都沒底。但是,仔細一想,這似乎是唯一可行之路。
于是,節(jié)目組馬上動手,在兩個多月里找到了將近300 個與當事人相關(guān)的對象,進行集中式訪談。
《激蕩三十年》中的知名人物一位也沒有出現(xiàn),即便是有機會采訪到,也被團隊有意繞過。
最后,節(jié)目拍攝按時順利完成,效果如何呢?31集財經(jīng)紀錄片《激蕩:1978-2008》在東方衛(wèi)視播出后,抱回了該年度國內(nèi)幾乎所有的新聞紀錄片大獎。
事后,吳曉波評論羅胖這個神來之筆說:“這真是一個天才的‘方法論上的革命,它把攔在眼前的難題都變成了馬其諾防線,一旦繞開,豁然一馬平川。”
現(xiàn)實就是這樣。你想做成任何事情,根本就沒有天衣無縫的完美時刻,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瑕疵,不是資源不足,就是時間不夠,或者是難度太大。這些“攔路虎”會讓你放棄實現(xiàn)目標的決心,對所有困難都束手無策。
而能成大事者,大都不會與“攔路虎”撞個頭破血流,而是懂得繞開,尋找另一條道路抵達終點。
(摘自微信公眾號“良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