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艷 梁朝瑩 沈岳飛 覃祖業 顏循金 李松良 蘇麗娜 林敏仕 羅麗蕾 張煒志 譚國依


【摘要】?目的?探討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血漿D-二聚體(D-D)及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動態變化及意義。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治療的122例腦梗死患者,根據其發病后7 d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是否進展加重分為進展組(n=49)和非進展組(n=73),另選取50名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分別在入院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檢測各組人群的血漿D-D和血清NSE水平,探討上述指標的動態變化及臨床意義。結果?進展組與非進展組在入院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血漿D-D與血清NSE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組間對比發現,進展組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血漿D-D與血清NSE水平明顯高于非進展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通過隨訪發現,進展組中6例死亡,43例存活,存活患者血漿D-D水平、血清NSE水平低于死亡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論?血漿D-D與血清NSE指標的動態變化在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疾病診斷與治療預后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于預測病情進展,判斷預后。
【關鍵詞】?進展性腦梗死;血漿D-二聚體;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
中圖分類號:R743.33?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9.004
腦梗死是當前中老年人群常見和多發疾病,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腦梗死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且表現出較高的致死、致殘率[1]。有部分患者在經過一系列治療干預后,病情尚未得到控制,反而進一步發展,各癥狀體征逐漸加重,一般發生在腦梗死后6小時~12周,臨床將其稱為進展性腦梗死,其發病機制復雜,可能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預后較差[2]。因此及早診斷與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研究顯示,血清指標監測對診斷腦梗死意義重大[3]。下面本研究就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122例腦梗死患者,檢測其D-二聚體(D-Dimer,D-D)與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探討其在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中的動態變化及意義,為臨床診治提供指導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122例腦梗死患者,依據患者發病后7 d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是否進展加重進行分組,分為進展組(n=49)和非進展組(n=73),進展組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齡51~82歲,平均(61.5±6.3)歲,非進展組男性47例,女性26例,年齡50~81歲,平均(60.5±7.2)歲,同期另選取50名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均為自愿參加的志愿者,其中包括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50~62歲,平均(58.5±3.3)歲。各組受試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實施前已獲得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病例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發布的腦梗死診治指南標準,經顱腦CT或MRI掃描證實[4];②年齡≥50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曉并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異常;②患有精神類疾病;③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
1.3?儀器與方法
分別在入院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檢測所有入選對象血漿D-D和血清NSE水平,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3~4 mL,置于真空無菌采血管中,以2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后取上清置于-20℃冰柜中保存待測,標本由專人管理。血清NSE水平應用雙抗體夾心法測定,進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分析,血漿D-D應用日立CAI 500免疫分析儀乳膠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由上海太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均按說明書操作。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對比采用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入院后不同時間的血漿D-D水平變化對比
進展組與非進展組在入院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血漿D-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進展組入院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血漿D-D水平明顯高于非進展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兩組入院后不同時間的血清NSE水平變化對比
進展組與非進展組在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血清NSE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進展組入院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血清NSE水平明顯高于非進展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進展組存活與死亡患者血漿D-D與血清NSE水平變化對比
通過隨訪發現,進展組中6例死亡,43例存活,存活組血漿D-D水平、血清NSE水平低于死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3?討論
進展性腦梗死是指頸動脈和椎動脈系統的局部血管生成,導致梗死的臨床癥狀,通過臨床干預,進而導致腦卒中進一步發展,神經功能缺失呈逐步或者階梯式發展,在發病6小時~2周內進一步惡化的一種缺血性腦卒中,它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這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題[5]。男性多于女性,其原因與男性的飲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和社會壓力增大等有關,該病已日益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
目前,從事腦卒中研究的學者積極開展腦梗死早期腦損傷程度的血清學指標探討,對早期疾病判斷和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6]。D-D是體內血栓形成的非侵入性指標,NSE是神經元標志酶,研究認為,腦梗死致缺血缺氧腦損傷,損傷神經元釋放NSE,通過檢測外周NSE可反映病情嚴重程度[7]。但目前有關D-D與NSE水平在進展性腦梗死中的臨床意義尚缺乏對照性研究[8],對此本研究選取122例腦梗死患者,分為進展組與非進展組進行對比,縱向結果顯示:進展組與非進展組在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血漿D-D與血清NSE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進展組第2日、第4日、第7日、第14日血漿D-D與血清NSE水平明顯高于非進展組。通過隨訪發現,進展組中6例死亡,43例存活,存活患者血漿D-D水平、血清NSE水平低于死亡患者,這與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一致,表明NSE和D-D可作為中風后神經元損傷的預測因子,用于判斷預后。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后,缺血中心區域的神經元壞死,細胞膜完整性被破壞,并且細胞中的大量NSE迅速釋放到細胞間隙中,通過受損的血腦屏障(BBB)進入腦脊液并滲入血漿,急性腦梗死后NSE水平迅速升高;同時,血液凝固不平衡,患者體內溶解度低,因此D-D水平明顯增高[9~10]。但本研究橫向結果顯示:進展組患者在入院第14天后血漿D-D與血清NSE水平較入院即刻均呈現下降趨勢,考慮原因為入院后患者可以通過適當的治療,改善患者的病情。進展組6例死亡患者中,5例因腦部大面積梗死導致缺血缺氧而搶救無效。
總之,及時監測腦梗死患者的血漿D-D與血清NSE水平可以正確評估神經元損傷的程度并預測進展性腦梗死,有助于指導臨床醫生及時干預,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預后。但本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所選樣本量小、觀察時間短、D-D和NSE水平是否受其他因素影響等尚不明確,這將成為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耿慧,孫偉,李素敏,等.急性腦梗死血漿D二聚體NSE的動態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9):64-66.
[2] 賀雯,高尚,宋海燕,等.Hcy、D-D、NSE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18(12):2017-2024.
[3] 劉家敏,于吉友,劉斌,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NSE、D-二聚體的動態監測的臨床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22(6):460-463.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3.
[5] 杜莉,王緒虎.ACI患者血清NSE和血漿D-D、Fb相關性的分析[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2):194-195.
[6] 吳志勇,肖瑾,劉兵榮,等.血漿D-二聚體在心源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表達[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6,13(11):601-604.
[7] 劉爽,范志娟,田亞瓊,等.222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漿 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4):616-618.
[8] 孫曉燕,謝炳玓.不同梗死部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變化及其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6,56(15):57-59.
[9] 齊英斌,許卓,李麗,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中 NSE 與 S-100β蛋白的表達情況及其與腦損傷嚴重程度的相關性[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12):2024-2026.
[10] 陳亞南,王昌銘.脂蛋白相關性磷脂酶和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動態變化及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20(3):290-293.
(收稿日期:2019-03-18?修回日期:2019-05-15)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