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彥 王姍姍 郭風霞
摘 要:我國地域遼闊,縣域文化和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觀是互通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傳統文化就像一條紐帶一樣,連接著生活在廣闊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傳承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縣域特色傳統文化指特色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社會環境相結合,打上富有地域烙印的一種傳統文化,具有獨特性,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的文明表現。浚縣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浚縣在商代稱為黎,西漢時置縣,明初則改稱浚縣至今,是儒商鼻祖端木子貢的故鄉。浚縣境內有名勝古跡300多處,其中包含世界文化遺產2處即大運河浚縣段、黎陽倉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浮丘和大伾兩山平地突起,古剎林立,景色宜人,浚縣的大石佛素有“八丈佛爺七丈摟”之稱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浚縣的民間藝術特色鮮明,“民間社火”、“泥咕咕”、“正月古廟會”西路大平調”、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保護名錄,其中的正月古廟會素有“華北第一古廟會”稱號,是中原地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怎樣依托縣域傳統特色文化培育小學生文化自信呢?
關鍵詞:文化;傳承;歷史
一、運河文明的傳承利用
運河文明淌千年 ,文化文脈永續傳。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大運河結緣的歷史已經達千年之久。衛河中的永濟渠段被贊為隋唐大運河的永濟渠中遺產最為豐富、最為多樣的一段。運用運河文化來培育小學生的文化自信,了解大運河的歷史,衛河漢代稱白溝,隋代稱永濟渠,宋代曰運河,明代稱衛漕。清朝時,因衛河發源于春秋時期的衛地、終止于天津衛,故取其首末兩端的“衛”字稱為“衛河”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衛河,不僅有利于農田灌溉和泄洪方面,其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態,仍然保留著原來有歷史風貌,沒有經過大規模的轉彎和航道的升級改造,是我國古代運河文化的代表。
二、古城文化的傳承和利用
浚縣古城因運河而建,亦因運河而興。讓學生從古城中、古建筑內、從一處處歷史遺存中去感受歷史的痕跡。古城中的代表建筑文治閣原名中心閣,清嘉慶在《浚縣志》記載:“1615年后,始移鐘于中心閣。”由此可知,中心閣距現在有400多年的歷史。古城中還有古縣衙、世襲翰林府、文廟等特色古建筑往日的繁華依稀可見。沒被破壞的河道主體、云溪橋、黎陽倉遺址、縣城中的北街土圓糧倉和圍繞運河發展起來的浚縣古城、大伾山和浮丘山文化景觀等,被人們稱為“古代文化長廊”。
三、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利用
革命文化、是堅強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不懈的革命斗爭中創造的出來的,它是以革命為精神實質。紅色精神、斗爭精神井岡山精神、解放區精神、萬里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共同構成了我們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戰勝敵人、戰無不勝奪取偉大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是革命文化的具體呈現,是我們現代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實踐證明,革命文化中勇于擔當、團結協作、甘于奉獻、不畏艱險等優秀品質也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我們要很好的傳承紅色基因。浚縣是一座普通的小縣城,以農業為主,資源豐富,對學生進行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教育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浚縣屯子鎮裴莊村,抗日戰爭期間是革命根據地,這里有著豐富的歷史遺跡,有著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常仙甫烈士故居所在地屯子鎮裴莊村,常仙甫同志是打響浚縣抗戰第一槍,被稱為“天門精英”的抗日先鋒,對學生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能讓他們很好地接受革命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這片土地有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烈士故事,這就是我們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自信的寶貴資源。
四、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利用
講好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在學校開展從“閱讀”到“悅讀”的活動讓“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漸成習慣,開展名師講座、學術交流、文化沙龍、親子閱讀等豐富活動。了解革命戰爭故事,了解革命戰爭年代的革命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支柱。青少年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對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道德、禮儀風范和文化藝術等等內容的教育,其中主要是以儒家學說為代表延續千年,除此之外還包括傳統節日、諸子百家,古代的《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文學樣式,這些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但能拓展青少年學生的知識層面,還是以道德為上的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
當代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要培育學生的文化素質,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讓優秀傳統文化和學校特色文化結合,成為激勵學生向前的動力。我們要教育學生從歷史文化的學習中汲取力量,應該繼承和弘揚優秀文化。我們要尊重和了解的外來文化,以取長補短的精神,平等、謙虛的態度,吸收所有優秀的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發展傳統文化、特色文化,在互相包容開放中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只要當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擁有這種信心與力量的時候,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