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榮
摘 要: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是風格不同的演唱方法。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發聲、共鳴及語言等四個方面,而不同風格的演唱都離不開胸式呼吸法和胸腹結合呼吸法。二者發聲特點、共鳴特點及咬字特點的生理動因,形成了音響差異、音色差異的美學效應。
關鍵詞:胸式呼吸法;胸腹結合呼吸法;生理動因;美學效應
一、引言
聲樂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發聲、共鳴及語言等四方面,呼吸是聲樂演唱中極其重要的要素。
一般民族唱法大都運用胸式呼吸法;美聲唱法大都運用胸腹結合呼吸法。這兩種呼吸法,在演唱時具有不同的生理動因和美學效應。
二、兩種呼吸法的生理動因
(一)發聲特點
呼吸是發聲的動力,是歌唱藝術的基礎,是聲樂表現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呼吸方式,形成了胸式呼吸法和胸腹結合呼吸法不同的發聲特點。
中國傳統唱法大都采用胸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主要依靠胸腔控制氣息,運用胸式呼吸法時,胸腔通過骨肉結構聯動的擴張動作使腔體內容積變大,形成氣壓差,使空氣進入肺部,胸式呼吸法吸氣時胸部和雙肩明顯抬起。
就聲樂演唱而言,胸式呼吸法的弊端是吸氣淺、氣太短,難以打開喉嚨,同時腹部肌肉與橫膈膜乏力,影響聲區的統一和音域的擴大。另外,運用胸式呼吸法發音時,特別是唱高音時,喉結缺乏穩定性,喉結往往會隨著音高的增加而上移。
胸腹結合呼吸法是很多聲樂演唱家所肯定的聲樂呼吸法。胸腹結合呼吸法運用橫膈膜、胸腔、腹部肌肉,互相配合,共同控制氣息。運用胸腹結合呼吸法時,吸氣時張開肋骨和下降橫膈膜,從而加強了對氣息的控制,擴大了氣息的容量,使聲音的強、弱、高、低運用自如。但有時,胸腹結合呼吸法吸氣太深,容易失去胸腔肋間肌控制呼吸的作用,從而導致氣息發僵和匱乏。
在中國,金鐵霖教授是運用胸腹結合呼吸法的杰出代表,金先生創造的“通道”和“支點”的理論,很好地解決了胸腹結合呼吸法的發聲問題。
金先生提出“U通道”理論,這里的通道指歌唱中的“腔”,是歌唱中所用的共鳴腔管道。U通道從上到下比較流暢,唱歌時聲音很容易進入頭腔,氣息穩定而深沉,容易連成一條線;另外,U通道沒有明顯的換聲區,上下統一,既能唱低音也能唱高音。
金先生的“支點”理論能適應不同風格的演唱需要,“支點”是一種發聲位置,是心理學認知層面的聲樂“意念”。
“支點”分為不同的類別,如下、中下、中及中上支點;虛支點和實支點;前支點和后支點;大支點和小支點等。這些“支點”都是比喻和假設,不同的支點導致不同的音色。“支點”理論是為了平衡和解決歌唱時字和聲音、音色統一的。歌唱者可以根據需要,演唱時可以靠前、靠后、向上、向下調整聲音的“支點”,每個支點又可以通過大、中、小、虛、實的方位獲得五種不同的音色;從而使歌唱能夠傳神入微、細膩精致。
(二)共鳴特點
共鳴指演唱者在演唱時發出的基音產生的擴大作用。聲樂演唱時,發出的基音是微弱、細小的,共鳴就是通過聲帶的震動頻率和自身的身體結構對基音進行強化,從而產生更加明亮悠揚的聲音。呼吸方法不同,共鳴特點也不同,共鳴是美化音色、強化音量的方法。歌唱的共鳴方法大致分為頭腔共鳴、口腔共鳴、鼻腔共鳴、咽腔共鳴、胸腔共鳴及整體共鳴等。
胸式呼吸法大都采用以胸腔共鳴、頭腔共鳴為主的局部共鳴。高音和換聲區一般用假聲和混合聲,中低聲區一般用真聲。相對美聲唱法而言,民族聲樂講究咬字字正腔圓,在演唱時要將字的著力點前移,以獲得色彩明亮和親切的音色。
胸腹結合呼吸法是頭腔、口腔、鼻腔、咽腔、胸腔的“整體共鳴”。胸腹結合呼吸法和共鳴腔體的綜合作用,使聲音飽滿、明亮、優美。胸腹結合呼吸法,使音色自如而統一,從而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三)咬字特點
語言的差異往往導致咬字方法的差異,從而影響演唱方法和演唱風格的差異。胸式呼吸法的代表是漢語,胸腹結合呼吸法的代表是意大利語。漢語以單音節語為主,一個語言符號有可能包括聲母、韻頭、韻腹及韻尾,聲母(韻頭)是字頭,韻腹是字腹,韻尾是字尾。另外,漢語音節還包括聲調,音節會產生平、升、曲、降的變化。因此,漢語的流暢性不如西洋語言,特別強調咬字的準確性。
胸式呼吸法講究“字正腔圓”,要求咬字清晰,演唱時分別注意字頭、字腹和字尾。
字頭咬清于前。在漢語中,聲母(韻頭)是字頭,字頭一旦發出,字腹要馬上跟進,否則一個字由于字頭的停頓可能會唱出兩個音;字頭發聲時,力度要夸張強調,否則將導致發聲含糊,出現“音包字”的現象。
字腹(韻腹)引長其中。字腹發音時要適當延長,延長字腹的目的在于定型字音。只有字音以字腹為中心,才能唱得響亮而悠遠。字腹的發音是否清晰、準確,在于口型與用力的方法是否正確。
字尾收清于后。發字尾時,無韻尾的字音收尾時要保持口腔發音狀態的穩定,以字腹漸弱的聲音來收尾。有韻尾(n、ng)的字音收尾時要逐漸降低音量,體現輔音發聲的特點。
以意大利語為代表的西洋語言主要是a、e、i、o、u,語言符號不像漢語“韻頭、韻腹、韻尾”規律地排列,也沒聲調變化,因而語言流暢性很強。因此,胸腹結合呼吸法演唱時遵循共鳴規律,先立“腔”固定共鳴位置,然后按照聲音形象安放“字”,也就是在“字”和“腔”的關系中更注重“腔”。
三、兩種呼吸法的美學效應
(一)音響差異
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是歌唱活動最重要的基礎。歌唱是由呼吸控制的,而不同的呼吸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音響差異。
胸式呼吸法是通過胸腔有節奏的擴張和縮小進行呼吸的。胸式呼吸法一般通過外肋間肌的收縮,擴展胸腔,提起肋骨,吸入空氣進肺;當內肋間肌收縮時,胸腔縮小,牽引肋骨后降,空氣從肺內呼出。因此,胸式呼吸法呼吸短淺,腹部保持靜止,胸部膨脹,橫膈膜不向下移動。胸式呼吸法喉部發聲,咽腔念字,發高音時喉結不太穩定。由于胸式呼吸法氣量不足,并且缺乏“整體共鳴”強化音量的特點,因而胸式呼吸法音量較小,力度較小。
胸腹結合呼吸法既擴大胸腔又下降橫膈膜,吸氣量最大,它全面地調動呼吸器官的整體功能,運用胸腔、橫膈膜及腹肌共同控制氣息,因此可避免頸肌、胸部的僵硬和緊張。胸腹式呼吸法可以讓胸腔的容量擴大,使胸腔吸入大量空氣,同時使兩肋及橫膈膜的張力和來自小腹的收縮力量均衡對抗,從而有利于強化音量。從生理上來說,胸腹式呼吸法的活動范圍大,伸縮性強,容易均衡氣息,控制呼吸。
(二)音色差異
音色指聲音的品質和色彩等。音色主要包括基音和泛音兩種,基音指在物體振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最低頻率的聲音,泛音指在物體振動過程中,除了最低頻率聲音之外的音。
演唱是聲音的藝術,因此音色就格外重要。不同的發聲、共鳴及咬字方式都會使演唱者具有不同的音色。
由于演唱者嗓音條件和演唱方法的差異,在演唱中,就會形成風格各異的音色。
胸式呼吸法受漢語特點和傳統戲曲的影響,咬字、吐字非常講究,要求“以字行腔”“以字帶聲”“字正腔圓”;因而在真聲區,音色委婉、親切,但在假聲區,有時音色擠而尖。
胸腹結合呼吸法形成的美聲唱法能夠科學地運用咽部管狀的調節和聲帶的振動頻率,因而音質統一、音色優美、具有震撼力,但有時聲音含混、顫抖、咬字不清晰。
音色往往受到諸多要素的影響,音色在胸式呼吸法和胸腹結合呼吸法形成差異的原因是這兩種呼吸法對氣流不同的控制方式。發聲方法的不同使得發音器官發出的振動聲波也不同,因而音色就會出現極大差異。
演唱時,演唱者需要對氣息的力度進行控制,氣息調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演唱時的音色,所以不同的發聲方法對音色的調節十分重要。一般在聲樂演唱中,胸式呼吸法由于氣息較弱、胸腔共鳴等原因,音色往往單薄脆亮,但在真聲區,因為氣息較弱、較柔而對語言的控制更為精準。胸式呼吸法的真聲音色飽滿而明亮。兼之漢語每個音節都有聲調變化,這些聲調變化直接影響語義和語音,因此,用胸式呼吸法演唱漢語歌曲往往可以音色細膩、婉轉、輕柔。
胸腹結合呼吸法由于氣息較強而音色深厚豐滿。由于胸腹結合呼吸法運用整體共鳴,兼之西洋語言沒有聲調,沒有較為嚴格的輔音—元音交錯組合如漢語般的音節結構,所以演唱時音色比較流暢而含混。
四、結語
兩種呼吸法在演唱中各有利弊,從整體狀況而言,胸腹結合呼吸法具有更完美更科學的表現形式。
呼吸是形成聲樂表演不同風格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聲樂表演風格的形成還涉及到語言咬字位置特點、共鳴方式及喉頭位置狀況等多方面。這些要素是彼此制約,互相影響的。但呼吸方式是演唱過程中首先要涉及的問題,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咬字、共鳴及喉位等因素,所以呼吸方式在聲樂演唱中具有重大的意義。
兩種呼吸法的選擇取決于藝術傳統、演唱內容(如中國民歌或西洋歌劇)及演唱風格等。
當今,全球化的時代使不同的藝術形式出現互補、兼容的趨勢。聲樂演唱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技術、流派、風格的融合和借鑒成為當前聲樂發展的趨勢;而運用胸式呼吸法的民族唱法和運用胸腹結合呼吸法的美聲唱法也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融合。
這種融合是中西音樂文化彼此借鑒、相互交流后產生的結果。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將民族唱法中委婉的行腔與美聲唱法中嚴謹的科學有效地融合。從發展趨勢來看,運用民族唱法的演員多借鑒胸腹結合呼吸法,即充分表現民族聲樂的音色,又在演唱過程達到聲音的流暢統一,從而表現出獨特的音樂韻味。
參考文獻:
[1]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音像專輯)[M].廣州:廣州市新時代影音公司,2004.
[2]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孫德俊.淺論金鐵霖教授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思想[J].中國音樂,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