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環
摘 要:融媒體時代,高職學院學生的黨建工作已與互聯網全面接軌,其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高職學院的學生黨建工作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優勢,同時也接受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作為學生黨建工作者,只有乘勢而上,大膽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推動黨建工作向前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高職;學生黨建;路徑
融媒體時代,人們更加重視信息的時效性,且自覺、不自覺地會參與融媒體的各種活動。我黨歷來重視黨建工作,它事關我黨的生存與發展。學生黨建工作者如何將融媒體與黨建工作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融媒體傳播規律和方式推動高職學院學生黨建工作向前發展,具有極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一、融媒體時代高職學院學生黨建工作的優勢分析
(一)融媒體傳播具有權威性與開放性
融媒體傳播解構和顛覆了傳統媒介的傳播模式,使網絡傳輸的范圍更廣、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有助于提高學生黨建工作的時效性,拓展了受眾范圍的滲透性。“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互聯網空間和平臺的虛擬性、開放性和快捷性,有利于信息即時、高效、便捷地進行傳輸,也有利用拓展信息共享和受眾范圍。這相較于傳統相對封閉的黨建工作方式來說,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得到了較大突破,能夠讓所有的參與對象同步進行溝通和交流,使黨建工作更具時效性和滲透性。
(二)融媒體傳播具有實效性與時效性
融媒體拓寬了網絡傳輸的傳播路徑,提升了傳播效率和傳播效果,有助于提高學生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水平。相較于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高職學院在開展學生黨建工作時,傳統模式的工作方法已捉襟見肘、格格不入,它不僅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且不能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要求。傳統黨建的工作方法過多依賴人為和人力的因素,很少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以致于黨建工作的時效性和效能性大打折扣。在融媒體時代,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相結合,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從而為“我”所用,為“我”服務,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給高職學院的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加之融媒體本身有信息傳輸及時性和反饋便利性方面的特質,能夠使黨建工作者在工作的過程中獲取最先進和最及時的反饋信息,從而提高了學生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三)融媒體傳播具有單向性與多維性
自媒體傳播模式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單向模式,成為由網絡上的任何個體來提供信息生產、傳遞、共享、反饋的多維交互立體傳播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黨建工作內容的針對性。針對不同的工作對象,高職學院在開展學生黨建工作時,其工作內容是因人而異的。在融媒體時代,高職學院的學生黨建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及時有效地收集工作對象的相關信息,了解工作對象的心理狀態、辨別能力和思想狀況,然后以此為依據,對黨建工作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增強黨建工作內容的針對性,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四)融媒體傳播具有現實性與虛擬性
互聯網強大的搜索功能和超鏈接功能使學生黨建工作在二次傳播、多次傳播過程中能夠被更快捷地檢索、瀏覽和使用,增添了黨建工作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高職學院傳統的學生黨建工作形式,多數是開座談會和閱讀報刊,這些形式單調、枯燥,且效果不佳,多數對象以一種被動接受的方式來參與,直接影響到學生黨建工作的效果。但是,在融媒體時代,高職學院可以在開展學生黨建工作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尋找相關圖片、視頻和音樂,并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一系列的趣味性活動,對工作對象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樣不僅能夠提高黨建工作的趣味性,還能夠增強黨建工作的效果。
二、融媒體時代高職學院學生黨建工作的劣勢分析
(一)黨建工作主體對信息的管控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融媒體時代,網絡空間的虛擬性質、參與對象高度自主、信息傳播方式高度迅速且隨意,同時,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容易失范和失序,新聞信息容易出現流動和演變,容易融入一些需求信息,進而對人們的思想產生干擾。此外,由于黨建工作的主流媒體信息輿論主導權明顯弱化,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傳播者,不穩定因素放大。
(二)對于學生黨建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移動互聯網與黨建工作的相互結合,使黨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逐漸展示出來,進而將黨建工作的神秘感徹底消除。由于學生黨建工作者的工作經驗不足,個人辨別能力有限,無法對實際網絡黨建平臺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進行深入、正確的分析,看待事物不夠全面,不能及時有效的向學生解答網絡上出現的關于黨建工作的虛假信息。
三、融媒體時代高職學院學生黨建工作創新路徑
(一)創新實現學生黨建工作融媒體傳播
注重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互融合,構建學生黨建工作新型網絡傳播格局。一是強化傳統主流媒體的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的數字化、網絡化發展。推動傳統廣播媒體、電視媒體在網絡廣播、網絡電視等傳播形態中的拓展。二是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型網絡媒體的交互融合,持續加快報網融合、臺網融合步伐,加快傳播渠道、傳播平臺、傳播內容的互聯互通,逐步構建形成全面覆蓋線上、線下的學生黨建工作傳播網,實現學生黨建工作資源的融合、互通、共享,形成學生黨建工作傳播合力。三是推動上級主流傳播平臺與學院主流媒體的層級交流合作,形成學生黨建工作多層互動傳播的長效機制。學院媒體通過主動加強與上級主流傳播平臺的多層次交流合作,使地方特色學生黨建工作獲得更廣泛的宣傳和推廣。上級傳播平臺也可以積極聯手學院媒體,通過交互共享,實現學院學生黨建工作信息最大化的傳播和利用。四是提升學生黨建工作多傳媒傳播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學生黨建工作者應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歷史文化素養,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對攝影、攝像、圖片編輯、視音頻剪輯、網頁制作美化等新媒體制作技術的學習和運用。
(二)創新開發多媒體信息互動平臺,打造學生黨建工作融媒體傳播品牌
一是建好、用好學生黨建工作特色網站,發掘學生黨建工作的精神內涵,打造學生黨建工作融媒體傳播品牌。在學院官方網站開辟宣傳學生黨建工作的特色化網絡欄目,在傳統性節日、革命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辟網上學習、交流等互動性、參與性活動。二是注重學生黨建工作自媒體傳播“微平臺”的建設,利用社交互動提升學生黨建工作在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中的認知、認同。建好、用好官方微信、微博公眾服務平臺,及時更新、推送學生黨建工作熱點新聞、相關網站和知識鏈接等。三是依托影視試聽網絡平臺,提升學生黨建工作的傳播效果。圍繞宣傳主體和網絡用戶需求,設計、制作、發布弘揚學生黨建工作的“微電影”產品,加強與微信公號平臺、QQ平臺以及微博平臺的合作,借助網絡社群互動的影響力,持續提升學生黨建工作的傳播效果。
(三)創新運用網絡前沿媒體技術,加強學生黨建工作資源保護與利用
一是創建學生黨建工作數字化體驗館。結合人工智能技術、3D影像技術、VR網絡虛擬現實技術等前沿科技手段,綜合運用現代網絡和聲、光、電等方式,使以前受條件或技術限制不能開放展示的部分珍貴、瀕危學生黨建工作遺物、遺址等形成視、聽、觸多維體驗化展示,使學生黨建工作在動態、活態傳承中增強感染力和實效性。二是構建學生黨建工作網上虛擬展覽館。以傳統展館為基礎,運用現代數字虛擬技術,實現三維實景的展示、宣傳與教育模式。三是開發新型融合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將博物館展覽與電視、網絡傳播相結合,將相關視音頻作品上傳、推送、鏈接至相關網站、微信公眾號進行展示,讓大學生來直觀體驗和親身感悟黨建工作,幫助他們更好的認同學生黨建工作,踐行黨建工作。
(四)創新實現融合媒體對外傳播,提升學生黨建工作國際影響力
一是注重與國外正規傳播機構、主流媒體、網絡媒體的合作,提升境內媒體在學生黨建工作傳播中的國際影響力。二是強化學生黨建工作相關產業在學生黨建工作對外傳播方面的影響和效能。利用數字化體驗館、網上虛擬展覽館、學生黨建工作旅游、紅色影視等形式與手段,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特點,提升我國學生黨建工作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三是注重學生黨建工作對外傳播中的話語方式和交流方式轉換。做好學生黨建工作的國際化表達,切實增強學生黨建工作對外傳播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李秦,高昂,程越,王雙.高校“互聯網+”黨建標準化平臺建設研究[J].標準科學,2018(6):101-104.
[2]趙德金,蔣元春.“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信息化建設探析[J].大理大學學報,2018(9):79-82.
[3]李莎莎.加強互聯網時代的高校黨建工作[J].青春歲月,2017(19):209.
[4]鄧沛棲.互聯網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活力的提升路徑[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84-86.
[5]譚文海.“互聯網+”時代條件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發展研究[J].時代報告,2018(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