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林

“文人畫”在中國的出現絕對是一個奇跡。它造就了典型的東方藝術,有西方藝術無法企及的高度和境界。“文人畫”講究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彰顯典雅古樸的氣息。“文人畫”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偏居西蜀的吳大亮先生在文人山水畫上潛心研習,其山水畫有一派大道至簡、古樸典雅、靜穆悠遠的藝術境界。
他說,作畫首先得講“氣”,“氣”是生氣、氣息、氣格之意。著名書畫理論家姜澄清先生也說過一句話:“書畫審美就是審氣。”南齊謝赫提出“六法”論,出自他著的《畫品》。宋代學者郭若虛,在《畫圖見聞錄》中稱“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六法原文是:“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把“氣韻生動”放在第一位。“氣韻生動”是繪畫的最高境界,是畫作內在神氣和運維的表達,在繪畫上的“氣韻生動”是一種自始至終的體現,它蘊含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意在筆先,氣脈相連,畫家在動筆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靜氣,成竹在胸,乘興揮毫,一氣呵成。它包含著對物象的深思熟慮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只有把豐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達出來,才能達到氣韻生動。因此,氣韻也是靠筆墨來表現的,為國畫之首要。氣韻,原是魏、晉品藻人物的用詞,如“風氣韻度”“風韻遒邁”等,指的是人物從姿態、表情中顯示出的精神氣質、情味和韻致。“氣韻生動”或“氣韻,生動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顯得富有生命力。魏晉以來的審美性人物品藻則把“氣”視為一種與人的生命精神相關聯的氣質或神采之美,是一種對內在的生命力度和精神力度的判斷。葉朗先生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總結出,魏晉南北朝美學的元氣論主要概括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概括了藝術本源的一個范疇;二是概括了藝術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一個范疇;三是概括了藝術生命的一個范疇。氣韻生動在中國山水畫中也被稱為“畫之靈魂”。一幅畫如果沒有體現其內在精神面貌,就不能引人入勝,發人深思,使人們產生共鳴。一幅作品的好與不好,第一需要看氣韻是否生動。第二是作品的靈魂所在。傳統理解“氣韻生動”大多注重字面意義,也就是說畫面的氣息韻味,生動傳神,正如前面的品評標準,氣韻既包含著所描繪物象的內在精神,又體現了畫者在筆墨揮灑之間充分宣泄的自身才識、情感。“氣韻生動”就是氣在畫面上運動的方式。“氣韻”動起來,畫就活了,這種運動或平靜或激烈,總會產生一個運動形式。有句話叫:舒氣為霞。就是說:霞光讓人眼前發亮,好的畫就像霞光一樣。
吳大亮先生深諳書理,早年以書法名世,多次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書法展覽并獲大獎,其書法獲得過四川文藝政府獎——巴蜀文藝獎。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歷來為文人書畫家推崇,也是文人書畫的一大特色。吳大亮先生,詩書畫兼修,力追文人書畫的逸格妙境。他的很多作品,采用極為講究的花箋寫成,詩書畫結合,顯得生動活潑、清雅有趣,洋溢著一種極為生活化的氣氛,顯示出作者淡雅的情趣追求。這不僅增加了作品的觀賞性,而且每箋文字無一雷同,皆隨感而發,有題畫詩句、創作心得、名人警句、對圖畫的釋讀,內容豐富多彩、有趣耐讀。他的近期作品,章法布局上很有特點,或隨圖畫的分布揖讓以書,或蓋過底色書滿全紙,形式極為靈活,疏密相間,生動自然,令人回味無盡。這種不拘陳式的形式,足見吳大亮先生對整體構造布局有著極強的駕馭能力,顯示出其良好的藝術素養。
2009年,吳大亮先生有緣入一壺山人(著名書畫家周德華先生)門下研習山水畫,在《學畫心得》中言到:修藝當擇其良師從之,余有幸入一壺老師門下。因良師自明,明則能通,通則能變,通變之師當可為人范、導正法、破迷津,于古訓傳道、授業、解惑中讓人領悟。初入師門,一壺老師以其師汪濟時老題寫的“履薄臨深”,以裔敬亭老題寫的“寒梅寄傲”和遍能大師題寫的“水一方書屋”警示勉勵之。為人修藝當持履薄冰、臨深淵之謹慎,含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之中,養就梅一樣傲風立雪的精神品格。為藝之道,途艱路遙,須窮其力,盡其心,以心印心,實修實證,方能有成。余謹記其言,領其意,遵其行,努力為之,甚是獲益。書法亦是同理。自從投在一壺山人門下,體悟觀察,浸淫山水畫創作,山水畫突飛猛進,取得了令人垂涎的成就。
吳大亮先生的山水畫從沈石田入基,后于吳鎮、張風、髡殘、石濤、八大、擔當、董其昌等皆有所涉。從古人那里找尋與自己心性相契合的山水畫語言,參悟不已,從繁筆探索到簡筆涂抹,越簡越好,設色淡雅、簡單明了,高度概括,凝練而傳神,畫近而旨遠。畫面耐讀耐品,越看越有味。意入中國山水畫的奇妙之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吳大亮先生很重視山水畫創作的對景寫生,走出書齋,到大自然中去,師法自然。他不辭辛勞,為了找尋到雄強挺拔的太行山的肌理,不遠千里來到太行山腹地寫生。吳大亮先生用全新的創作思路、方法和認識解讀古人山水的意趣,用出世之心態,用貼近自然生活的心態,感悟生活感悟自然,用寫生的手段來寄托他尋覓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抒發他對山水自然的熱愛和悲憫之情。他說,太行山與蜀山的形、氣、神是完全不同的,在用筆、用氣、用墨等方面也會隨之不同,它所體現的精神也是別有生趣的,這是吳大亮先生切身觀察體悟的結果。他觀察事物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繪的對象之中,成為一種客觀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創造出寫山則情滿于山,畫水則意溢于水的“意與境合,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透徹理解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發展過程及發展現狀,這樣才能創造出如此“氣韻生動”的作品,才能感受到畫面的主題靈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