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
我收藏有一方“震亞”定制的刻銅墨盒。盒面上鐫刻的文字為:“資產階級的滅亡與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錄馬克斯語”。并留有明確的落款,“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震亞置于北平”。
銅墨盒上落有時間款的常見。如“丁未冬月”“三十六年正月”等等。但寫明年、月、日的少見。除非定制者認為這個日子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這方盒面上記載的“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正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機關搬進北平的日子。是日下午五點,在北平西苑機場,北平各界群眾、各民主黨派隆重舉行迎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總部入城閱兵儀式。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朱、劉、周、任五大書記與前來歡迎的各界人士和群眾代表親切會面交談,并檢閱了部隊。
正是從這一天開始,北平成為中共中央領導機關的所在地。中共經過28年堅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取得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從農村轉入城市。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正如盒面上鐫刻的文字預示的那樣,“資產階級滅亡與無產階級勝利,同樣是不不避免的”。這是一個中國翻天覆地的時刻,定制者如此清晰地記錄下這一特殊時刻,可見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資產階級的滅亡與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這段話出自《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由馬克思執筆寫成,1848年正式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共產黨宣言》第一次系統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將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的矛盾,分析了階級與階級斗爭,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規律;公開宣布必須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
當時還不到三十歲的兩個年輕人——馬克思和恩格斯,也許不會想到,《共產黨宣言》一本書的問世,改變了人類發展進程和二十世紀以后的世界政治生態,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隨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在共產主義理想的鼓舞和激勵下,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并先后帶動了十幾個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經過近三十年的艱苦斗爭,在世界上人口最多、貧窮落后的農業國也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并使其在之后曲折的道路上逐步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盡管發生了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過去的社會主義理論與模式受到嚴峻的挑戰,中國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也發生了深刻變革。但這一切都絲毫不會削弱《共產黨宣言》這本書對人類發展的影響力。相信對這種影響,以后歷史會做出更客觀、公正的評價。
回到這方墨盒,盒面上落款為“震亞”的人又是誰呢?
要僅憑“震亞”這兩字鎖定墨盒的主人有一定難度。不過很快有一個人進入了搜尋視野。潘震亞(1889—1978),江西南城人,早年加入同盟會,著名法學家,民國時期有“赤色律師”之稱,作為中共特邀民主人士,曾參與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籌建工作,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并當選委員,解放后被選為第一至第五屆人大代表,曾擔任過中央人民政府監察委副主任、江西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等要職。
1948年上半年,國民黨的戰事已成強弩之末,解放戰爭局勢的發展,促使更多的民主黨派人士站在反蔣、與中共攜手的立場上來。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及時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主張立即得到海內外的響應與擁護。194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提出邀請在香港、上海及江南的李濟深等77位民主人士赴解放區共商國是的名單,潘震亞名列其中。盡管現在還沒查到1949年3月25日潘先生就在北平的直接證據,但有資料表明,潘先生其后直接參與了新政協籌備及關于國號、國歌、國旗及新中國使用紀年的討論。
盒面上有個細節也值得注意。時間落款使用的是公元紀年,這在當年極其少見。從1949年10月1日前解放區官、民文告、文書時間落款看,絕大多數仍延用“中華民國”紀年方式。可見使用“公元紀年”有著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預見性。潘震亞早年曾加入過中共,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熟悉共產主義理論,作為法學家又參與了籌建新中國的國是討論,具備這種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從墨盒鐫刻文字內容、落款方式及潘先生參與的政治活動范圍綜合分析,我認為,墨盒上的“震亞”就是潘震亞先生的可能性很大。但斷然下結論認定這方墨盒的主人就是潘震亞尚證據不足。
“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失敗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這也就是新中國領導人毛澤東的“階級斗爭”歷史觀。文物是特定時期社會狀態的社會學表達,其實質內涵是它背后所隱含的政治。在一方小小銅墨盒的方寸之上,記錄下新中國誕生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彰顯了這件墨盒非同尋常的文物價值與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