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煜曉?李雪琦?關正?張欣怡?邵雨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金融扶貧是扶貧開發的有效手段之一,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金融服務對于扶貧開發并進一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國家重點扶貧對象H縣的地方特色金融服務改革為案例,通過當地金融對扶貧開發的經濟支持作用的研究,對其他扶貧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一、引言
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又被稱為金融扶貧,是指利用金融產品對貧困對象進行幫助、扶持,從而推動脫貧工作開展。金融服務在減貧脫貧并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重要支持作用,打造地方良好的金融服務體系,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資金對貧困戶、地方中小企業發進行幫扶,從而帶動貧困地區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加快脫貧進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不僅可以促進困地區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而且還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但各地金融發展情況和貧困減緩效益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建設扶貧地區金融服務體系方面的研究有深刻意義。
二、河北省H縣金融扶貧改革措施現況
(一)廣泛宣傳宣講金融扶貧政策
H縣于2018年6月和12月開展了兩輪金融扶貧政策宣傳活動,由扶貧辦、金融辦、人民銀行和銀監辦等職能部門,會同H縣內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村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邢臺銀行7家商業銀行進行金融知識普及和扶貧政策宣講。采用刷標語、發放印有金融知識的日歷和設置張貼金融扶貧明白紙等方法,在為居民提供便捷的同時,進一步實現了對建檔立卡戶的全覆蓋。
(二)精準細分金融扶貧對象
對于有勞動能力、有貸款意愿且有信貸能力的群體,由中國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商行和邢臺銀行為其發放小額扶貧貸款。適當放寬貸款條件,簡化了辦理手續,減少了時間成本,做到了應貸盡貸,應貼盡貼。
對于無貸款意愿、無信貸能力但仍有勞動能力的群體,采取了產業扶貧的措施。如:調研走訪的鐵牛自行車業就專門設立了就業扶貧車間,實現了企業社會責任最大化承擔,使扶貧對象充分就業。
對于無勞動能力的群體,除采用低保,五保等民政措施外,還有“政銀企戶保”政策。如:由邢臺銀行承辦的光伏發電項目,對農戶進行補貼,使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由農發行承辦的牧原9廠項目,其創新探索出“政府+銀行+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5+”模式,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定數量的勞動崗位,施行兜底扶貧。
三、河北省H縣的金融扶貧對當地的經濟支持作用
(一)金融知識認知度提高
自開展脫貧工作以來,H縣采用不同銀行負責不同片區的方法,對當地居民多次進行金融扶貧政策宣傳宣講。在此過程中,居民不僅對國家及當地政府所出臺的相關政策,有一定的了解,還形成了自己的認識。H縣除對金融扶貧相關政策做出宣傳外,還針對基礎金融知識做出了一定的普及。深入民間對居民講述如何反假貨幣,如何遠離非法集資以及強調關注個人征信問題等內容,增強了居民防范金融風險的意識。
(二)提升當地產業扶貧效果
H縣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堅持把發展特色產業和金融扶貧緊密結合。光伏運維管理公司與邢臺銀行合作,貸款5000萬元,覆蓋貧困戶6334戶,年發電收入約1800萬元,每戶年均增收達2500元,實現了光伏扶貧高標準全覆蓋。葡萄小鎮開展扶貧葡萄示范區項目,與農發行合作并貸款2803.2萬元,覆蓋小鎮內292戶貧困戶,每戶年分紅不低于2300元;人壽保險與鄭州商品交易所、人民財產保險河北省分公司、上海中期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棉花“保險+期貨”項目,覆蓋600余戶棉農,轉移棉花價格下跌風險。產業與金融扶貧相結合的方式,帶動了企業的發展,保障了居民收入,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金融扶貧政策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貧困戶人口進行小額貸款,二是發放給龍頭企業的扶貧貸款。龍頭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為貧困村發展扶貧特色產業,為貧困人口增收。并有“政銀企戶保”金融扶貧模式促進扶貧產業發展。至2018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5743戶13975人,剩余未脫貧982戶2116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8%。 2019年按計劃完成剩余786戶1862個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生活寬裕”方面要求“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強扶貧開發工作。” 在“村容整潔”方面要求“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在這兩方面H縣金融扶貧做的很成功,如銀行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光伏發電項目就可以兼顧發展,促進產業扶貧,為農民增收。
金融扶貧工作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村民收入增加,減少貧困人口,讓人們吃飽穿暖。并且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健全了農村信用體系,進一步完善了農村風險擔保機制,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加快了建設社會主頁新農村的步伐。
四、金融扶貧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一)金融扶貧存在的問題
1.信用建設不完善
由于以前不重視信用建設,難以收集、整理、核準評估、查詢農村信用,人們在該方面的意識也很薄弱,守信價值體現不充分且對失信行為的制裁不足,導致信息資料不完善,規章制度不健全且執法不嚴,農村個人征信體系不完善。
2.易受到非正常途徑貸款的誘惑
在H縣一些農村地區防范金融風險的意識薄弱,抵御非法集資活動誘惑的能力不強,導致非法集資現象普遍,人們易通過網絡貸和在一些打著“理財”“互聯網金融”的旗號行非法集資之實的公司進行貸款理財,將農民自己的血汗錢流失。
3.農戶貸款意愿不強烈
農戶的貸款主要生產性和生活性,當生活性資金不足,農戶會用生產性資金彌補,且農民消費、投資不旺,農業創業意愿不高,主觀求貸意愿不強。農村勞動力、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不斷向大城市流動,由此制約了生產,更制約了農村對信貸資金的渴望。
(二)政策建議
1.加強建設信用體系
改善信息采集方式,完善農戶信用信息系統,建立互聯網系統,增加系統開放對象。除此之外還可以推選榜樣信用戶,以激勵用戶主動完善信息、維持個人信用。
2.強化居民理性投資意識
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加強打擊農村地區非法集資力度,并加強宣傳引導,增強農民的風險防范意識,拓寬民間投資理財的正當渠道,幫助農民樹立起理性的投資觀。
3.推出適宜本地信貸產品
增強宣傳力度,提高農村信貸科學性,使貸款更貼近農民;改善生活環境,留住青壯年勞動力和科技人才,提供政府保證金以分擔貸款風險。(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課題:2019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