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 楊蕓濤
摘要:本文作者系一名在校大學生,出生于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的甘肅省秦安縣。作者從“兩不愁三保障”方面講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祖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翻天覆地變化,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就是更全面更深刻的推進改革開放。
關鍵詞:祖國;改革開放;家鄉;變化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1],是自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最具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會議將經濟建設放至首位,并將改革開放確定為引領國家發展的政治綱領,這一偉大決策將我國帶入了一個嶄新而又有創造力的時代。2018年12月18日,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2],四十年滄海桑田,四十年風雨同舟,四十年祖國發展風馳電掣,四十年家鄉變化日新月異。
我出生在甘肅秦安縣一個小山村,屬農村貧困家庭,家中上有爺爺奶奶、下有兩姐一哥,姐弟我排行老四。小山村中姐妹眾多的農村貧困家庭生活中不必多言必多有辛酸。而我排行家中老小,童年自受父母寵愛多余姐姐哥哥們,自我記事起,我的生活便優越于姐姐哥哥們。父母的口口相傳,姐哥的耳濡目染,使我深刻體會到農村改革開放四十年間,家鄉發展如高樓般崛起,日新月異,實在為一部靚麗的影集。
不愁吃:秦安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屬隴中黃土高原西部梁峁溝壑區,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主要以種植果樹和花椒為主,不主產小麥。以前,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白面饅頭和拉條,那也便是我們姐弟們的大餐。并且以素食粗糧為主,幾乎很少吃到肉。由于果樹和花椒產量低,另外在每年四五月份秦安縣頻遇強冷空氣和強雨雪天氣,經常會領農民顆粒無收。因此很多農民為了生計背起行囊外出打工,一年到頭辛苦受累,家里的生活還是捉襟見肘。而現在,從2014年國家啟動實施精準扶貧,因地制定適合地區發展措施,實施現代化農業發展戰略,農業技術員指導科學種樹,采用溫室大棚種田,大力發展養殖業,秦安蘋果(花牛品種),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等都形成特色暢銷海內外,農民們收入總體提升,更多不愿外出務工,白面饅頭和拉條成為了我們家的便飯。
不愁穿:以前,子女眾多的家庭,姐姐哥哥們的衣服縫縫補補、裁裁剪剪留后穿那是常有的事情,哥哥穿大姐二姐紅色的褲子,我穿三哥藍色的球鞋,何談衣服顏色的質量和款式的流行,那時候舒適與干凈便是最高的標準。而現在,大姐二姐大學畢業成家,三哥也以立業,還在上大學的我每年都能收到姐姐哥哥們給我買的新球鞋新裙子,姐妹們還會在衣服的顏色款式品頭論足,那是幸福的生活,母親再也不用天天守著縫紉機發愁我們姐弟們穿衣。
義務教育有保障:以前,大姐上中學屬于寄宿學生,每個周末騎自行車十幾里回家拿干糧(咸菜和黑面饅頭),只有大姐上初三和高三時父親給姐姐才買了箱裝的牛奶補充營養,每天一包。另外,姐姐當時校舍條件簡陋,住的都是幾十人的大通鋪,冬天用塑料來當窗戶玻璃御寒。而現在,國家為提高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水平,從2011年國家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我上中學每天有雞蛋吃牛奶喝,比起姐姐當時條件好太多。現在學生得到的不僅是平等受教的機會,也是高質量的受教環境。在政策的支持下,受教育不再是少數人的權利,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以前大學生在我們地區是非常稀少的,但是今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比例不斷增加,國民整體綜合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基本醫療有保障:以前,農村尚未有健全的醫療保障制度,大病怪病是農村人不敢生,也生不起的,“因病致窮、因病返貧”的背后是多少家庭的辛酸,存在這“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的現狀。高昂的醫療費使許多家庭承受不起而放棄了治療而失去寶貴的生命,加之科技醫療水平滯后,也讓許多病人失去寶貴的生命。從2012年國家啟動實施《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此制度是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對大病患者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給予進一步保障的一項新的制度性安排。這一福音惠及千千萬萬家庭,農民看病難和大病致貧的問題終于得到有效解決。前年,外公得了腦血栓,情況危急加家庭經濟困難,新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和重大疾病補助,像雪中送炭一般,給予了外公順利治療和后期康復,讓我們至今仍能與外公歡笑言談,讓我們能夠享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幸福。
住房安全有保障:以前,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是土坯房,家里做飯用的是一口土灶臺,取暖全憑家里那個土火炕,家家戶戶做飯用水都是村頭那口井的水,照明則是用煤油燈等,爸爸下地回家第一件事是給水缸里面挑滿水。以上聽爺爺奶奶講述,作為90后的我,實在無法想象出那個年代生活的艱苦。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家家筑起了瓦房,部分人家還蓋起二層小洋樓,家家戶戶用起了燃氣爐,安上了空調,各種電器也慢慢走進我們的生活,像電磁爐、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等。它們的普及,使人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尤其是在國家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父親再也不用早起排長隊挑水。
小結:常聽父親說道:“這年頭,經濟越來越寬裕,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娃讀不起書,不愁家人看不起病,更不用擔心屋漏偏逢連夜雨,孩子們也不用吃咱們吃過的苦頭了,生活真的是好了!”是的,生活真的是好了,從“鴻雁傳書”到“智能手機”,從“東方紅衛星發射”到“載人宇宙飛船”,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見到了成效,人民享受到了福祉,從大國崛起看民族復興,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建成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經歷了由封閉、落后、貧窮、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巨大歷史轉變。顯而易見,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得到了實惠,社會公共事業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利益,幼有所養,老有所依,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為取得成績感到自豪,更應該要增強學習緊迫感,珍惜韶華,不負青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3]。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
[2]李正華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醞釀與起步》,方志出版社 2007年版
[3]呂美慧:滄海桑田四十年——我的家鄉之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 (03):135
此作品曾獲中共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委員會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大型征文活動優秀獎,黨發[2019]31號文
指導教師:劉珂(1985-12)女,陜西渭南,中共黨員,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應用化學工程學院,副教授,輔導員,班主任。
作者簡介:楊云濤(2000-09)女,甘肅秦安,預備黨員,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應用化學工程學院 應用化工技術專業182班,學號:20182911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