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超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是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途徑。相較于其他民族,畬族文化資源開發和提升發展總體比較滯后,提升畬族文化資源價值,實現其文化創意產業化,首先需要對畬族傳統文化資源賦存梳理,其次,通過構建畬族民族文化資源評價體系,進行創意價值挖掘,尋找文化符號。再次,將文化符號融入生活方式設計中,回歸生活態,進行文化資源的創意生產。最后,通過數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搭建畬族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傳播畬族文化,真正實現畬族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提升。
關鍵詞:畬族;少數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傳統文化資源價值
前言
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提出文化自信。我國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文化的沉淀、傳承,更來自于對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關鍵。我國燦爛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政府、學者都意識到文化產業化發展是傳承、保護和利用傳統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一條很好的途徑。總體而言,近年來我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化發展上多集中在文化資源的開發上,多停留在現有旅游、表演、工藝品等有形的層面,格外強調資源的物質屬性,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過程中,需要強調資源的精神價值屬性,這就導致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文化性凸顯、產業化不足的問題,因此剝離以往文化資源開發的物質屬性,向綜合多元的文化創意產業轉型是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提升謀求快速發展的路徑。畬族作為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一員,在發展自身文化資源的過程中面臨同其他民族一樣類似的問題,因此在新時代下探索畬族文化的創意產業化發展路徑成為弘揚畬族文化的途徑之一。
1創意文化產業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述評
1.1國外研究現狀
歐洲特別是英國自從布萊爾首相創建《文化創意產業特別小組》,英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文創進程,通過創意思維盤活英國傳統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上大大拉動了低迷的英國經濟。從英國輻射到歐洲,整個歐洲從柏林到威尼斯無不紛紛加大文創力度,結合各自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形成一體多元繁榮的文創產業景象。歐洲文化城市的評選,也以當地文創產業的發展程度作為一個城市經濟、文化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以北美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地區,平等對待所有文化和少數族裔,鼓勵多元文化交流,對各種文化資源采取自由競爭的立場,遵循市場規律,文化創新繁榮,僅好萊塢生產的電影就對世界產生的廣泛的影響。東亞和臺灣地區,結合了歐美的優秀經驗,大力挖掘在地資源,在保持本地特色的情況下,走特色品牌路線,努力拓展走向世界機會。
理論研究上,主要的成就是英國經濟學家蘭德里的《創意城市》,指出城市必須注重制造創意氛圍,在各個層面加入創新思維,實現城市、地區的創意循環,從而促進整個城市的經濟、文化動力。美國學者佛羅里達提出“創意階層”指出文化產業的發展的重點是活躍的創意人群。近年來學者們研究了文化創意產業對當地經濟的貢獻,指出創意性活動需要放置在一個特定的背景和社會關系下研究,同時強調了地理因素在創意產業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1.2國內研究現狀
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價值提升研究和實踐上相對落后。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最早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最初是以發展旅游業、演藝表演和工藝品為主要形式的。在相應的研究上主要突出了民族、區域和后發優勢三個特點。
相較于其他民族,畬族文化資源開發和提升發展總體比較滯后,其發展主要由政府帶頭引導,浙江省、福建省紛紛出臺關于開發畬族文化資源的若干政策法規,鼓勵社會各界積極踴躍從事傳統畬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項目。具體到發展實踐上:建立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畬族民歌、畬族銀器制作技藝、畬族醫藥、畬族武術等項目被列入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設畬族博物館、文化中心等文化基礎設施;將畬族文化與旅游業相融合,打造畬族民間傳統“三月三”等節事品牌,發展風情文化旅游業,從而進一步開發畬族旅游文化產品,逐步構建畬族演藝、手工藝、服飾、飲食、畬藥的文化產業布局。但總體而言重在記錄和保護文化資源,在資源的價值創造性提升上比較局限。
1.3畬族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述評
畬族民眾文化創意產業的認知度偏低,對傳統文化的產業意識不強。由于畬族地區地理位置多處于山區,經濟相對落后,民眾對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相對弱,雖然政府努力促進畬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傳統文化資源的根蘊育于民間,民眾意識并不完全了解文化的經濟功能,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知度偏低。很多民眾無法將編織工藝和家居產業、服裝產業聯系在一起,更覺得民歌和數字音樂節毫無關聯。這種情況導致畬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
畬族地區文化資源較為注重文化的歷史屬性,對其精神價值屬性認知少,保護多創造活化少。如畬族銀飾、刺繡等列為非遺項目都是有效的資源保護措施,但僅保護不能促進資源的創新發展,特別是非遺傳承人存在“老齡化”問題,中青年傳承人稀少,保護有余,傳承存在問題,更妄提活化。因此如何創造性“活化”非遺文化,將非遺文化的單純的展示價值拓展到體驗價值,將文化的歷史屬性融入現代生活,需要創意的融入,需要發展畬族文化創意產業。
畬族文化創意產業化發展程度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經費投入還是嚴重不足,畬族文化創意研究人才資源缺乏,創新創業人才匱乏,引進同樣制約和影響了畬族傳統文化資源人才的集聚和培養。
2 畬族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化路徑
2.1畬族傳統文化資源賦存梳理,各類型資源成功文創案例梳理獲取開發依據
要實現創意產業化,首先,對傳統文化資源的賦存梳理是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的前提。畬族文化創意產業工作人員通過田野調查、資料搜集和相關文獻整理,對畬族歷史文化地緣關系、傳統文化資源賦存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和掌握,從分類、名稱、傳承地、傳承人、留存狀態、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級、開發態勢等個幾個方面進行專題式歸納,以尋求畬族傳統文化圖景的清晰面貌,從整體上把握畬族文化的全景。
針對畬族傳統文化類型,找出各類型相對應的成功的文化資源提升案例,為畬族各類型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行性提供經驗支持。如通過學習臺灣泰雅族“原夢餐藝”臺青年創業基地,日本越后妻的大地藝術節等。通過分析比對,對各文化資源類型可開發的形式、深度進行分析,得出各文化資源創意產業化的序列,對資源的優先開發提供依據。
2.2畬族文化資源價值挖掘,確定文化價值取向,尋找最有代表性的畬族文化符號,并視覺顯性化
對于畬族文化元素價值挖掘的思路為:通過外在觀賞價值、知識傳遞價值、內在感化價值、文化繼承價值四個維度構建畬族民族文化資源創意元素體系。
創意文化產業具有抽象的虛擬特性,需要建立在外在的美觀認識基礎上,以視覺為主的形式向外展示,更易被大眾接受。畬族文化類別不少,涉及音樂、工藝、武術、醫藥,在完成文化產業化了序列后,我們通過美感度、奇特度和舒適度來確定有畬族代表意義的外在觀賞價值元素作為創意元素,在文化創意元素進一步表現開發中,會帶來一定的文化知識傳遞價值,而內在感化價值主要通過故事感染、行為感化、教育觀念等向外輸出,同時文化繼承價值方面主要包括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指標進行產業化的排序。
通過四個維度的分析得出畬族文化價值取向,找到最有畬族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它延存和發展這個民族對生活的知識和態度,傳承了文化所賦予的意義,是畬族文化創意產業化發展的核心。通過創意視覺將文化符號顯性化,形成畬族的視覺文化符號序列。如民歌這類語音類文化通過提煉轉化為視覺創意元素,通過結合舞蹈的視覺形式轉化為音樂節,通過動畫用視覺傳達民歌內容,轉化地方語言,將民歌故事視覺化,從而衍生出有聲繪本、音樂節、原生態音樂劇、沉浸化民歌實景體驗區等,為深化畬族文旅提供豐富的文化創意產品。
2.3畬族文化資源價值生產,進行“文化符號+創意設計”生活態的文創特色產品創造模式,創造文化消費
文化資源的價值生產應該以文化的消費為導向。畬族文化資源實現價值創造要走進對文創產品有強勁消費力的年輕人,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創造出與當代生活相適應的文化產品,開拓文化消費市場,將畬族的文化元素深值與年輕人生活態。如畬族優秀的服飾、銀飾文化進行生活態的文創形式,突破原有的傳統文化范疇,突破原有服飾類別的桎梏,以現代服裝、文具、地毯、茶杯等文化創意產品的形式走進年輕人流連的咖啡館、走進年輕人穿梭的時尚創意節,走進年輕人精心裝修的家中……創造畬族元素的文化消費,從而進一步的讓他們認同畬族獨特的文化價值。
年輕人文化消費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了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表現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身心感受。在移動互聯網深入嵌入年輕人生活的今天,各種新型的生活方式、生活場景層出不窮,年輕人以比上一代人更加敏銳的感受自身周遭世界的體驗,這種體驗是他們身體、情感和主體性的價值認同,也包含了文化共享的價值觀和多元文化故事性的體驗感。他們的生活場景是不同文化元素之間不同集合的產物。年輕人越來越熱衷特色文化旅游產地的造訪,文化創意衍生品的購買,文化遺產場景再現的沉靜式體驗……少數民族的文化從沒有向今天這樣更容易融入他們的生活場景,實現畬族傳統文化原真性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合。
因此,畬族的文化創意工作人員們應該對年輕消費群體進行需求分析,根據他們的需求,在他們的生活態中植入畬族的文化符號,生產“畬族文化符號+創意設計”文化創意產品,將文化符號運用到自然商品、人造商品、特色服務產品、人文體驗產品、空間營造中去,通過文化消費,激發對畬族的文化認同。
2.4畬族文化資源價值傳播,數字技術、互聯網推進畬族文化創意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
十二五規劃以來的幾年,數字技術有力的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數字化進程,文化創意產業拓展了更多的新內涵,并且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畬族文化創意產業應借此機會深入推進,將信息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現代傳播科技手段應用于畬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畬族傳統文化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美術館等,通過運用三維全景實景混雜現實技術、三維建模仿真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呈現虛擬現實,并能通過操作系統與虛擬對象互動,通過具備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等的多媒體展示手段使人身臨其境,讓畬族的歷史文化資源的通過數字虛擬展示,跨越時空隨時滿足人們對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訊的需求,推動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突破在地限制,通過數字技術展現畬族文化的魅力,讓不了解畬族的人們用簡單便捷的方式接觸到畬族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創產品,傳播畬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提升文化自信,適應信息化環境下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3.畬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意義
有利于畬族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傳承和發展,增加創意設計和科技,培育畬族文化創意品牌,開拓更為廣闊的消費市場,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運行機制。有利促進畬族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實現畬族文化產業化發展從資源型往內容型發展,構建差異化的文化業態。幫助企業或政府部門制定正確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推動畬族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有利于當地畬族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在學術價值有助于從學理層面對少數民族文化創意元素的挖掘和開發思路進行回答,豐富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研究內容,拓寬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羅俊毅.畬族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18
[2]周燁 倪小薇.麗水畬族文化產業鉆石模型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
[3]宋建明.設計做為一種生產力可精準扶貧[J],裝飾,2018
[4]金維諾.新常態下貴州省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調適[J].貴州民族研究.2018.
[5]虞莉莉.景寧畬族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推廣策略[J].區域經濟2018.
[6]霍步剛.國外文化產業發展比較研究[M].2009
[7]黃育聰.臺灣少數名族文化創意產業的歷史特點與啟示.[J].文化產業研究 2012
[8]向勇.文化產業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9]顧江.文化產業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