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愛靜 楊洋 王崢 王洪寧 尹靜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當前中國三大國家戰略之一。要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面向未來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目標,就需要“強大的人力支撐和智力支持”。創新人才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高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而教師的創新能力的提高既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學界普遍認為創新人才即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創新人格,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取得創新成果,在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某一工作上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了創新貢獻的人。創新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主力軍,高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陣地,因此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一直是學界的熱點之一。如靳玉樂(2017)提出美國大學的培養目標即“以創新素質為核心”,運用“市場機制與團隊協助共生,平臺搭建與獎勵機制并行”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國內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政策和理論研究。佀冬梅(2018)認為高校應更新教育理念,設置合理專業,培養創新精神,營造創新空間。宣慧(2017)認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應堅持協同機制,即“教育管理與教學工作的協同,教學與科研的協同,師資隊伍建設與學生培養的協同。”
研究者大都提及到高校教師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及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高校教師既是創新主體又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陳樹玉,單巨川,2016)。沒有創新能力的教師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他們提出要開展多種形式的高校教師培訓、進修、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師資交流等提高師資水平的建議(寸守棟,楊紅英,2017;陳開燕,2007;周兆君,2015),但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調查現狀和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理論探討的階段,缺乏具有數據支撐的實證研究。
此外,創新能力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發展過程,涉及政策導向、管理機制、知識結構、心理因素等多個層面。以往的研究大多基于單一理論進行的研究,從跨學科視角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的實證研究并不多見。因此,本研究把高校教師作為創新主體,以提高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為切入點,綜合運用管理學、應用語言學和教師發展理論,進行實證研究。
二、研究內容
創新人才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創新人才培養可以分為職前培養和在職培養兩個階段。高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而教師的創新能力的提高既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因此,本項目聚焦創新人才的在職培養,通過目的性抽樣策略在省內十所轉型發展試點院校中實施問卷和訪談調查,了解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現狀,選定一所學校的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四位教師作為案例,在一個學期內開展實驗。以創新能力的建構和發展為突破口,對案例教師進行外界干預,具體包括科研干預、教學干預、行動反思干預和行政支持干預四種手段,觀察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和創新技能的變化情況,分析原因,歸納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路徑及其保障機制。
三、現狀及原因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筆者發現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個方面現狀及形成原因。
1、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現狀,包括教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和創新技能
1)在教師的創新意識方面,具有初、中級職稱的教師青年教師創新意識遠勝于具有高級職稱的中老年教師。助教雖然入職時間較短,對于教學實踐還處于摸索階段,但是他們思想活躍,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對于有十年左右工作經驗的講師,對于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具有更強的創新意識,愿意進行主動的反思、學習和改進。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大多數創新意識薄弱,“無論從自己的教學角度還是從對學生培養的方面,都沒有考慮過創新。”總體上安于現狀。
2)創新思維與創新知識方面,工作進入相對穩定階段的中級職稱教師優于入職時間較短的初級職稱教師和職業發展處于成熟穩定階段的高級職稱教師。但是,總體上來說,教師思維以一般的邏輯思維和集中思維為主,形成思維定式。知識體系較為單一,他們雖然會有意識地擴展學科專業知識,但是缺乏多學科知識及跨專業融通知識的能力,缺乏實踐性知識的建構能力。
3)創新技能方面,工作進入相對穩定階段的中級職稱教師優于入職時間較短的初級職稱教師和職業發展處于成熟穩定階段的高級職稱教師。助教會嘗試創新教學技術和模式,但流于表面,缺乏啟發性,未能實質上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而言,講師更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模式,并且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進行實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收到學生和專家的好評。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具有嫻熟的教學技巧和專業技能,但是多數人極少創新,在學習新技能方面進程緩慢,遠遠落后于中青年教師。
創新能力的發展需要創新人才具備廣博的多學科知識,形成復合型知識體系。多學科知識不斷融合,動態發展,從而激發創新和創造的靈感,拓寬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認知層次水平,促進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經歷—反思—經驗概念化—新情境應用”這樣的過程才能夠幫助教師重新構建專業知識和能力(馬瑞賢、楊蕾,2018)。專業知識、實踐性知識和跨學科能力不足阻礙教師創新能力的發展。
2、高校在培養教師創新能力方面的政策、機制等環境因素的現狀
1)激勵措施: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教師發揮創新能力,例如資助專利項目,兌換創新兌換券,通過競賽激勵教師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方面進行創新。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創新能力的發揮,但是,惠及教師數量有限,在學科專業方面存在不平衡。能夠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或促進科技進步的學科或專業占有明顯優勢,而語言文化類等不能直接與經濟和技術掛鉤的學科機會極其有限。
2)課程設置:當前,部分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需要。課程設置改革需要經過長期調研和層層審查,改革周期長,相對滯后于實際需要,教師的創新受到制約。
3)評價機制:教師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模式方面的創新,最終受眾是學生。學生是否適應、接受或者喜歡不但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影響學生評教和教師最終的績效考核成績。創新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大多數教師都害怕創新不能被學校領導和學生的認可或者創新失敗,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終選擇保持現狀。在科研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創新都能成為立項課題或者學術論文,文理學科差異顯著,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各有不同,同一要求、同一標準進行教師評價不能反映教師工作的真實情況,也不能有效激發教師創新發展的積極性。總之,教師的日常工作仍受到課程設置的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學生評教制度和科研評價制度等制約,在專業發展上缺少自主性的空間,(沈佳樂,2019)在創新過程中顧慮重重,不敢創新。
4)培訓制度:在國家“終身學習”的政策指導下,高校對于教師發展越來越重視,紛紛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對教師進行師德師風和專業方面的在職培訓。隨著在線課程的蓬勃發展,部分高校會通過線上學習的形式組織學習某門課程。這是教師培訓的一大進步。
然而,高校教師培訓通常缺少規劃。沒有對教師需求做詳細分析并制定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往往是當前熱點或難點問題,培訓方式以講座和會議為主。這樣的培訓雖然能夠給教師帶來學科的前沿信息,對難點問題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但是缺乏系統性和實踐性,教師很難持續學習相關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創新了。培訓后基本不做效果評估和反饋,培訓效果不明確。
四、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路徑
創新人才是促進京津冀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高校教師既是創新人才主體又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工具”。這雙重身份使得高校教師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尤為重要。培養教師創新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高校教師發展機制,完善創新人才管理辦法,為提高教師創新能力提供保障和支持。為教師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制度保障
1)改革評價制度。建立多元化教師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激發教師創新動力。根據學科特點,調整評估指標體系,體現共性的同時,兼顧文理學科差異。過程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量化評價與質化評價相結合,既注意教師的創新成果也重視教師的創新活動,緩解創新實踐與評估之間的矛盾。
2)完善培訓制度。在職培訓系統化,在調研、分析教師在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和創新技能等方面的需求的基礎上,確定培訓內容,制定系統的、可行的培訓方案;此外,做到培訓過程有記錄,培訓效果有評估和反饋。培訓工作常態化,使創新成為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訓內容科學化。培訓不僅關注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創新技能的學習,而且注重創新意識,創新人格的培養;不僅注重本專業知識的學習,而且注重跨專業學習和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培訓方式多元化,除了傳統的講座,調研,研討會,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同時,培訓不能紙上談兵,要進行“實踐—反思—概括—實踐”這樣循環往復的培養模式,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形成,促進創新能力發展。
3)建立教師共同體。教師在獨自進行學習、教學或科研時,很難突破個體知識與思維的局限。而交流合作能夠促進教師間分享知識、情感、經驗等默會知識,從而激發出新的概念,進而通過實踐驗證新概念,如此呈螺旋式轉化過程,實現創新。因此,教師共同體為教師提供了開放、互動、情境性合作環境。教師在此環境中,彼此學習,相互合作,形成創新主體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教師共同體可以根據教研室、課題項目、學科、愛好或專業發展需要進行組合。教師共同體可以打破行政單位、學科和地域限制,跨系、跨專業和跨地域構建。利用互聯網+教師發展,搭建京津冀高校教師發展平臺,實現高校教師多維度發展和互助發展。
總之,深化教育改革,培養相應產業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成為各區域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高校教師既是創新主體又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當前高校和高校教師共同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陳樹玉,單巨川.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高校創新人才如何培養[J].人民論壇,2016 (20).
[2]寸守棟,楊紅英.知識創新理論下的企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基于“一帶一路”戰略視域[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 (1).
[3]馬瑞賢,楊蕾.高校創新型教師的特征與培養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 (4).
[4]沈佳樂,"創新型教師"的研究困境與未來所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6.
[5]佀冬梅,張晶,劉春媛.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與實踐辦法[J].文教資料,2018,17.
[6]宣慧.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研究——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7]易紅郡.默會知識視閾下的教師專業發展[J].教師教育研究,2006 (4):11-15.
河北省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自籌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結題論文;項目編號:18457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