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雪瑩 寧超
摘要: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相對較多的國家,發展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前提保證。最近幾年,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也注重構建完善的氣象服務和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業有序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氣象服務;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1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的提升
(1)強化信息渠道: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和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相關農業氣象部門可以通過多媒體渠道,為當地農業工作者組建相關信息渠道,將相關氣象信息和災害性天氣預報及時準確的發送到平臺中,確保農民及時了解氣象信息,充分做好預防措施。
(2)氣候資源的合理利用:目前我國持續對農業生產研究項目加大投入,氣象部門應該與相關部門緊密合作,了解農業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發展方向,充分了解農業生產實際需求,劃分氣象災害風險、調研歷史氣象資源數據、通過調查當地農業經濟產業結構而不斷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通過科學的手段將氣候資源運用到農業生產中進行有效結合,提供高效的農業氣象服務,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大程度的確保農民經濟收入穩定增長。
(3)強化氣象災害預警機制:農業作物自身地域氣象災害的能力相對較差,相關氣象部門應重點關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氣象需求,提出相關的災害預警機制,做好氣象災害的預警和檢測工作、不斷完善農業生產的相關防御措施,提升其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農業科研部門需要充分了解區域氣候條件,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出抗寒、抗旱、抗澇等農作物品種,結合農作物種植方式的調整提升農業產量。
2建立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的途徑
(1)完善氣象檢測和預報技術: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可以將最新的科研成果運用到氣象觀測中,結合地區農業發展的需求建立符合實際條件的氣象觀測網絡,通過不斷調整區域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布局,從而提高氣象檢測服務水平。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中充分利用GPRS定位技術和衛星遙感技術,提升氣象指標體系水平,為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預防檢測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2)開展地域特色氣象服務體系: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區域特色,氣象服務根據實際農業發展水平和特色,結合區域農業優勢,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農業氣象服務和天氣預防工作,確保其體系能夠更加靈活的為當地農業生產服務,確保其能夠適用與大范圍氣象服務。在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服務業務,全面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3)強化人工干預能力: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在一定范圍內天氣情況可以受到人工手段的影響和干預,通過人為干預可以避免氣象因素對農業生產安全和產量的影響。例如在干旱的季節,相關氣象部門結合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組織人工降雨,緩解農業生產的旱情。相關農業部門通過實踐強化政府職能部門的職責,建立專業的氣象干預隊伍為農業服務,確保氣象條件盡可能的有利于農業生產。
(4)建立網絡服務新系統:互聯網技術同樣能夠應用到氣象信息服務體系中,在農村基層建設服務網站,實時進行氣象信息更新,將農業生產與氣象資源有效結合,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加大培訓力度,定期在組織相關技術的交流和座談,提升基層農民群眾的致使水平,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3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當前我國各級基層氣象部門已經完善了氣象、水文等檢測預警設施的建設,在預防災害性氣象工作中起發揮著作用,各級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資源共享網絡的搭建,在整合的過程中氣象部門需要加強各部門的聯動性,提高氣象資源的利用率,有效避免重復建設,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設施的利用率。
(2)提高監測和預警能力: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只能夠需要不斷完善綜合檢測預警系統,提高系統的氣象預報和災害預警能力,特別加強突發性氣象災害的預報作用,提高檢測預警密度,通過科研設備和系統的應用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同時加強區域精細化程度,有效提升農業氣象防御體系的前面性應用效果。
(3)強化預警網絡建設:提高災害性氣象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必須在災害發生前盡可能的將氣象信息下達到基層農民手中,爭取準備防御時間,減少災害影響。這就要求農村氣象服務建立更為廣泛的信息發布網絡,通過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將基層使用者延伸,確保信息傳播的區域性。利用一切傳播媒體最大程度的覆蓋影響地區,并且建立具體的基層政府職能部門的信息傳播渠道,利用現有傳播途徑建立一體化預警信息傳播平臺,確保氣象信息準確下達,增加氣象信息的傳遞效果和效率。
(4)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機制聯動性: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協作,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協作的原則,在基層配備相關工作人員和氣象預警設備,建立健全各組織之間的聯動性,將氣象災害防御體系落實到基層,保障農業經濟發展。
4結語
農業生產和氣象條件是緊密相連,全面促進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立和健全,對我國農業生產有著十分有利的作用。通過對氣象服務的運用可以有效減少災害性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減少生態環境影響,穩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為我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高浩,黎貞發,潘學標,郭晶,劉淑梅.中國設施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 (03):402-406.
[2]劉桂君.生態環境與基層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8,43 (09):150-154.
[3]張鈦仁,匡曉燕,潘雙迪,方立清.農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法研究[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4,30 (02):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