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胡明強
摘要:如何在藝術課程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前提條件是對教師的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還要結合藝術課程的特色,藝術課程重在以情感人,在潛移默化的狀態下通過真、善、美的熏陶,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在此基礎上,結合傳統文化做人做事道理的講述,情理兼備,最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藝術課程;以情感人;思想道德教育
德才兼備是教育的目標,受教育者有才藝有德行,必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相反,有才而無德,社會反而可能深受其害。從這一點上看,德比才更重要。思想道德教育是所有專業教育的核心,藝術教育也不例外。
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之前,有一個前提條件,這也是對教師的要求。就是教師首先要去做而不是僅僅講,能在日常生活尤其是與學生的相處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深得學生敬服,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身教效果要好于言教,葉圣陶曾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1)。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做的事情讓學生非常不服氣,學生首先就會懷疑老師所講的,你自己都做不到還怎么要求學生做?所以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其一。其二,教師授課時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評價別人、要求學生,而更應該與學生一起成長,與學生一起反省、發現自己的缺點,不斷改正,不斷進步。學生沒有經過社會的染污,心靈非常單純干凈,他們對真與善有著天然的親近,而對偽善有著天生的厭惡。尤其是藝術生,敢想敢說,有著鮮明的善惡觀,正義感強,同時逆反心理也較強,但對于他們打心眼里敬服的人,卻非常愿意靠近并聽從指教。因此我們說,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地踐行師德精神是上好道德教育課的前提條件。
藝術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有著共同的目標。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最終目標是真、善、美,是對人性深處的挖掘和叩問,有著向善的本質。
但是藝術之善與倫理之善又有很大的區別。先說藝術之善:藝術首先要讓人感動,沒有感動,藝術品不能稱之為藝術品,而應稱為物品或工藝品。所以,藝術的真實表達是藝術之善的基礎。作為藝術家,他(她)被生活中的某一點所感動,然后他(她)通過藝術品把這種感動傳達出來,使觀眾獲得了共鳴,那么,這件藝術品就成為有意義的藝術品。所有感人的藝術品都是純真的人性流露的結晶,從人性流露出來的真,就是善,就是美。真、善、美三個概念是相互依存關聯一體的。如果沒有真,善和美又怎么能夠存在呢?如果非得用一句話說明什么是美,那就是:感動即美。總而言之,藝術之善的方式是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沒有任何說教。而倫理之善總體上是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古人常說的“仁、義、禮、智、信”,與人交往時要為別人著想,要遵守社會規范,要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等等。它是以講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
綜上所述,藝術之善與倫理之善的最終目標一致,但方式不一樣。
正因為藝術之善的這種特點,在藝術課程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時就要隨順這種特點,以情感人與以理服人相結合,以順物細無聲式的藝術感化與德育故事的講解啟發相結合。下面以學校“西方現代藝術欣賞”課程的課堂實例來說明。
實例一:欣賞西方現代藝術家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畫中人都是窮苦的農民,一點都不“漂亮”,但是很“美”,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美在什么地方?打動我們的點是什么?慢慢啟發學生。畫中描繪的是一家五口人在昏黃的燈下吃晚餐,老婦人可能身體不適,或者操勞過度,雖然坐在餐桌旁,但明顯地沒有食欲,低頭皺眉好像忍著身體的某種隱痛,坐在她旁邊的老伴正遞給她一個撥好皮的熱騰騰的土豆,眼神里滿是關切,坐在她對面的壯年兒子更是擔心地望著她,眼神好像在說“媽,您沒事吧?”,兒媳婦似乎還不知道婆婆的身體狀況,滿是疑惑地看著丈夫何以這種眼神看著婆婆,只有還未成年的孩子自顧著吃東西,并且背對著畫面,與燈一起基本上在畫面中間的位置,形成相似性對稱的畫面構圖。畫中充滿了關愛的溫情,正是這種人性的溫暖打動了觀者。畫中最傳神的就是兒子的眼神,那種對母親的擔憂和關愛溢于言表。從這里作為契入點,進行道德教育的擴展。如果你的父母身體不適,但是為了這個家,不得不堅持努力工作,你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學生這個時候就會在這個問題的帶動下想起自己父母,會有種種觸動。在這種情況下講古人“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儒家的倫理道德以“孝”為核心,父母對我們有第一大恩,如果對父母都沒有感恩的心,又怎么可能對老師、對朋友、對社會有感恩的心?平常我們經常講孝順,不順怎么叫孝?你是否經常頂撞父母?是否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吼父母?是否覺得一切向父母索取都是理所當然?在這一連串的問題下,學生會反思,會接受老師講的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孝的基礎上推而廣之,慢慢達到仁的人格標準,這是傳統文化做人道理的根。
實例二:在欣賞西方現代畫家夏加爾作品的時候,總結夏加爾作品的題材會發現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他小時候的回憶以及猶太人的神話故事,另一方面是他的妻子貝拉。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穿著新娘裝的貝拉,在1944年貝拉去世之后,依然如此。在他去世前三年的時候,夏加爾已經是95歲的高齡了,而貝拉也離開他快40年了。他畫下了《藝術家在維特伯斯克》這幅畫,他的畫里依然是家鄉,依然是貝拉。夏加爾對妻子的深情感動著我們。聯系今天社會的現實,“家里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成為多數人羨慕的對象,“一夜情”成為時尚,“小三”盛行,“劈腿”、“婚外情”、“墮胎”、“權色交易”等等觸目驚心的詞匯與數字,以及居高不下的離婚率,與夏加爾對感情的忠貞對比何其大。尤其對于學藝術的人,在社會上給人留下男女關系混亂的不良印象。越是在這種環境里,越是要潔身自好。引導學生要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幸福不能凌駕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要輕率地談戀愛,更不能為了生理的占有玩弄別人的感情。結婚是道義的結合,是為了更好地孝順父母,為了撫養后代,為了兩個人共同的事業。必須對對方忠誠,以婚外情為羞恥。任何感情都應該建立在道德底線的基礎之上,任性可以,但妄為不可以。
實例三: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蒂斯曾說,希望一個疲倦的、傷心的或是疲憊的人,可以在他的畫前享受到片刻安寧,那么他就覺得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所以他創造了一種“安樂椅”的理論,是說藝術像一個舒適的安樂椅,對心靈起著撫慰作用,使疲憊的身體得到休息。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晚年畫了數百幅睡蓮,現在陳列在巴黎橘園美術館的八張大畫是其代表作,據說他晚年畫睡蓮,是為了給戰爭中死去的人的靈魂以慰藉。正因為他們具有如此高潔、博大的心愿,具有這樣悲天憫人的大情懷,才能畫出如此震人心魄的作品。他們畫畫的目的不是名利的驅使,不為描摹表面物質的影響,不是僅僅個人情感的抒發,而是與天道合一、超越時空的永恒相關。他們的作品里沒有無病呻吟的小資情調,沒有嘩眾取寵的刻意設計,有的只是對人類本源的思考,對靈魂深處的挖掘。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更需要有情懷的人。情懷是什么?情懷是超出了功利主義的限制,從我們情感的深處萌生出來的,為了人生理想,為了社會大眾,永不止息的內在力量。我們也看到,當前那么多畫畫的人熱衷名利,包裝推銷,使盡手段,一刻也不得安寧,哪有時間和精力潛心研究。即便真去畫畫,有多少人能認識到能做到畫畫最終是“無我”或者說是“大我”的升華。我們要向馬蒂斯、莫奈他們這樣的大情懷靠近,不僅僅是藝術專業,任何專業都是。只有放大自己的心量,有著利他的心,才能有更大的世界。
綜上所述,在藝術課程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時,不能空洞地干巴巴地講大道理,要有血有肉,結合當前社會實際,以身邊發生的事情為例,學生有觸動有共鳴,就更容易接受。并且,經典的藝術作品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結晶,在藝術欣賞的同時就是進行真、善、美的熏陶,這種熏陶是無聲無息的,即便沒有一句勸善的話,但是它讓我們的心更加清澈、更加柔軟、更加干凈,而這也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
注釋:
龔樂進等主編《教師職業道德》,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