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應用要求的特點。根據當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結合國家環境類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提出教學方法的建議,從教師、學生、校企三方面角色提出相應的改進思路,為未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教學改革;課程;應用型人才
環境影響評價是貫徹“預防為主”基本環保方針的重要手段,在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指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國家制定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這也成為了最直接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作用在于規范環境影響評價的原則、技術方法、評價內容和相關評價要求,規范行業操作標準,同時也使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能夠有章可循。《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課程(以下簡稱《環評導則與標準》)作為環境科學專業發展方向的重要課程,在培養環境影響評價人才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環境保護工作放在了更為重要的戰略層面。2018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也進行了最新修訂。這都對高?!董h評導則與標準》課程的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董h評導則與標準》也應進相應的創新改革,以培養出具有扎實基礎知識和優秀工程實踐能力的大學生。目前已有學者對《環評導則與標準》教學改革進行探索,例如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以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促進教學等[1,2],從教學方法和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但仍不足以滿足應用型環境影響評價人才的高標準和高要求。因此進一步發展《環評導則與標準》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诖?,筆者擬對《環評導則與標準》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探索解決思路。
1《環評導則與標準》教學現狀
1.1缺少適用教材
由于目前缺少直接面向高校的《環評導則與標準》專業教材,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專業書籍僅有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編著的將現有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標準整理成冊的專業書籍《環評導則與標準》。將該書直接用于高校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內容枯燥乏味,沒有案例和項目分析,缺少啟發性、應用性,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也不滿足接受性原則。課程難度大,學生課堂表現不活躍,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明顯。
1.2 過于理論化
環評導則與標準乍看之下學習的是技術方法、標準、法律,是理論性知識。但是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到實際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但目前環評導則與標準課程授課方式仍以理論教學為主,缺少實踐教學,這顯然不能滿足應用型環評人才的培養要求。有些高校的學生甚至都沒有機會接觸真實的環評案例。僅憑被動的理論灌輸,缺少將知識應用起來的“實戰”,很難從實際意義上培養學生的環評技能。
1.3 教師專業素質不過硬
生態環保部2019年1月21日頒布的關于取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行政許可事項后續相關工作要求的公告(暫行)(公告 2019年 第2號)中第三條規定:“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暫應由編制單位中取得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的全職工作人員,作為編制主持人和主要編制人員”。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師無法直接參與實際的環評項目,還有一些環境專業教師以往也從未接觸過環評工作。而對于這樣的一個應用型課程,沒有實際經驗,相當于沒有基本的“土壤”。教師對環評工作理解不透徹,對環評案例的解讀也是一知半解,更無法直接帶領學生開展實踐。這就使傳授的知識缺少專業性、科學性和時效性。
1.4 專業定位不明
社會上大量存在的“意圖環評”、“關系環評”現象,使環評缺少公正性和科學性[3]。環評職能僅流于形式而不能落在實處,再加環評公眾參與形同虛設[4]。導致環評影響力不夠,公信力不足。這也使得學生學習環評導則與標準的目的從掌握技能變成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即在畢業滿足工作時間要求后,通過社會上的輔導班學習考取證書,而忽視大學階段的學習。
2《環評導則與標準》課程優化建議
2.1 教師角色
首先是盡快編寫適合大學生的《環評導則與標準》課程教材。教材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系統性,每章節設置有對應的案例及分析,并在習題中增加實踐類題目。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培養,鼓勵教師多與環評單位交流學習,組織教師參加環評方面的培訓,更新教師知識系統,鞏固教師理論體系。教師有一個夯實的基礎,在課堂上才能準確科學地傳授知識,才能做到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另外,要將教學內容與環評實際情況相結合,而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盡量的做到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配以實際運用場景講解。例如講圖例的時,多種不同類型的圖例,如何選擇?怎么用?用錯了會帶來什么后果?這些都是可以給學生傳授的經驗,這樣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實際案列講解。注意選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專題案例,結合成功和失敗兩方面案例,激發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案例分析時,要將案例與教材知識結合討論,達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6]。另外,還可以使用一些教學方法,例如利用提出問題引導思考等方法提高學生在于課堂上的積極性,也讓學生能更加的明白到底在學什么,學了能做什么,減少迷茫的同時也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律性。
2.2 學生角色
在教師講解完總綱和標準體系等基礎知識,學生對環評技術方法、工作流程、環評報告書的編寫等有了一定認識之后,可利用“費曼學習法”(也即把所要學習的知識,用自己的辦法教授給別人,達到加深記憶和理解的目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環評案例介紹相關課程知識。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案例資料,分組協作,查閱相關導則、標準和其他相關案例分析等文獻。以小組匯報講解的方式,將知識教授給同學們。教師負責補充說明、總結和點評。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擁有更高的學習動機。但這種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可能存在知識講解錯誤,知識面不全,不能捏拿重難點等問題;另外,學生可能只對本組知識能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對其他組介紹的課程內容印象不深。這就需要教師在小組準備工作前期加入其中,加以引導,不能只分配任務,不參與指導;在學生教授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增加互動,加強課堂的活躍性和內容的豐富性。
2.3 校企角色
實踐教學是高校本科教育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尤其對于環評類課程,沒有實際參與環評實踐,就很難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因此,首先學校在課程設計上要至少增加2周的實踐課時。利用校企合作關系,指導學生到環評單位進行實踐。采用雙導師制,以環評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為課外導師,與教師一道,帶領學生參與環評工作全過程,包括項目委托、準備工作、現場調查、評價工作過程、編寫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報告送審以及參加評審等。通過“實戰”訓練,充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3 結語
新的發展形勢對環境影響評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培養的環境專業學生還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學生的環評知識和技能仍存在有“斷檔”。這對高校的人才培養也是新的考驗。需要在現階段教學改革基礎上對現有問題進行總結,并且不斷推進改革、優化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豐富實踐教學內容等,更好地為社會輸送應用型環評人才。
參考文獻:
[1]彭輝輝,湛靈芝,湯桂容.《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方法》課程資源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 (25):110-111.
[2]彭輝輝,湛靈芝,湯桂容,李芬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方法》課程改革探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項目化開發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5 (03):87-89.
[3]李智慧.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淺析.現代經濟信息,2014 (06):143.
[4]楊婷.環保新形勢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存在問題及建議[J].低碳世界,2019,9 (07):60-61.
[5]牛曉霞.案例教學法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探討[J].高教論壇,2010 (04):81-83.
[6]牟艷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 (11):56-58.
作者簡介:傅宇虹(1987.10-)女,蒙古族,內蒙古呼倫貝爾人,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水環境化學、納米地球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