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強
摘要:浙江T鎮位于S縣城西邊,是S縣中西部的中心集鎮,素有“浙江紅旗第一飄”的美稱,是重要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在小城鎮建設中以創建紅色教育、生態山水為主題的紅色特色小鎮為目標。因此,此課題針對T鎮鎮在小城鎮綜合整治中的現狀及問題,提出了開源節流、提高意識、形成合力等相應措施。以順應“兩美浙江”的發展要求,盡快提升T鎮鎮區環境,創建小城鎮綜合整治省級樣板鎮。
關鍵詞:小城鎮;綜合整治;紅色小鎮
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10月提出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T鎮鎮立即響應號召,迅速全面地鋪開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T鎮鎮經過兩年半的開發和建設,T鎮不斷整合資源、調整規劃、優化環境,面貌日新月異。2019年1月份,T鎮成功入選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鎮,同時還被省里作為免檢鄉鎮。本文將以T鎮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困境為切入點,尋求切實有效的對策建議,為其他革命老區創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鎮提供可參考可借鑒的經驗啟示。
一、T鎮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困境
(一)項目資金較緊張
資金不足是制約小城鎮建設的瓶頸。鄉鎮財力弱、項目少,融資困難,嚴重阻礙了小城鎮建設發展步伐。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按照規劃將于2017年9月完工的綜合整治工程一期項目(非遺街區環境綜合整治EPC項目工程),2018年年底完成寧和路紅色街區、T鎮街古民居街區立面及市政等綜合整治項目,總投資共計9900萬元。但由于項目涉及施工期久、工程量大,僅靠T鎮鎮建設資金難以滿足高質量項目的需要。
(二)群眾觀念較落后
目前,由于前期政策宣傳到位、政府支持力度強大加上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一期整治項目獲得了大部分群眾的支持。但是要看到的是,由于群眾思想的保守性,仍有部分居民不能接受環境整治工作。同時,群眾自發性的支持方式,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延續性不足,造成部分群眾對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信心不夠,對環境整治的認識不夠,環保觀念不夠,衛生習慣差,參與度不高,片面認為環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情,存在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錯誤思想,所以出現干部在干、群眾在看,個別甚至出現阻撓的現象。由于群眾環保意識、衛生習慣還不到位,如亂停車、隨處堆放雜物、占道經營等現象時有反復,需要進一步鞏固。
(三)整治力量較分散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龐大的、系統的、長期性的工程,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工作任務重、難度大,需要整合各種力量、用好各種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來合力推進。鄉鎮領導干部最擅長做“集中火力、重兵突擊、強勢突破”的鄉村攻堅類工作,而小城鎮綜合整治涉及到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與發展的方方面面,更多的是做城市工作,是一個縮小版的城市建設。基層部門的職責還沒有徹底理清,缺位、越位和交叉的情況比較常見,推諉扯皮時有發生,工作合力還不夠強。部門、鄉鎮、村兩委往往是“單兵作戰”,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協同攻堅”氛圍還不夠濃厚。
(四)長效機制不完善
要像管理城市一樣保持住小城鎮的建設成果,必須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T鎮雖然探索建立了一些長效管理制度,比如實行包干制、督查制、街長制等。但在宣傳教育、資金投入、隊伍建設、部門聯動、日常管理等方面還沒有形成科學完善的體系,城鎮居民“門前五包”、“門前雙五包”制度的落實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措施。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工作合力不夠強,“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的問題依然存在。二是部門的派出站所力量沒有下沉到位,執法缺乏剛性,依然時常出現垃圾亂扔、車輛亂停、占道經營的現象,整治工作仍未完全走出“突擊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怪圈。
二、T鎮鎮破解整治困境的措施建議
(一)開源節流、提高效能
一是多種途徑籌集資金。主動應對,積極謀劃,對既有政策進行全面總結梳理,全方位盤活存量,多渠道補充增量、填補缺口。做好1928紅色街區的服務和管理工作,讓商鋪更多更旺;成立T鎮旅游投資開發公司,做精紅色文化教育、餐飲住宿、鄉村旅游等,提升收益;通過出讓高鐵新區土地,增加稅收。二是合理分配整治經費。在有限的經費分配上,傾向于民生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上,不搞大拆大建和形象工程,不建大公園,做到“花小錢辦大事”。T鎮把有限的經費用在整治刀刃上,提升集鎮功能,增加民生設施,以節點打造為主,體現民生關懷。三是就地取材節約資金。利用村內的廢棄石板、木料、瓦片、石頭、瓶瓶罐罐等鄉土材料,進行廢物利用,既保留鄉愁元素,又節省運費。背街小巷道路利用了村內的廢棄石板石頭等鋪設,泥墻、綠地打造利用了村內道路工程挖出的泥土,泥墻頂部利用了來自于村內危房拆除的瓦片,既最大程度保留了村莊的原汁原味,又讓新舊文化在農村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二)多措并舉、提高意識
一是深化群眾性創建行動。持續開展“紅榜頌道德”主題實踐活動,以責任書的形式給“兩代表一委員”、農村黨員、村民代、村兩委干部責任到人,并簽字確認。帶動聯系戶和親朋好友以點帶面參加到整治中,減少整治難度。二是發揮新媒體的輿論引導。加強典型對象和動態信息的報送,做到每天有文字、有圖像、有聲音,共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比如溫嶺塢根鎮有自己專屬的新聞網站,能夠非常全面地展示塢根小城鎮環境綜合環境整治工作,信息渠道便捷,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三是形成全民整治良性競比循環。充分利用電子屏幕,開設專欄,以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宣傳力度,爭取村民的支持與主動參與。要求各商戶相互監督促進整改,推進全民參與整治形成良性競比循環。
(三)各司其職、形成合力
一是落實區域包干制。對集鎮區從主干道到背街小巷不留盲區,分成若干個包干區,由鎮黨政班子成員負責,并發動村黨支部黨員干部分區塊一起包干,與農戶簽訂“門前三包”協議書,落實“門前三包”責任。不留死角地進行環境整治,納入年終考核,對最美包干區進行評比評優。二是強化隊伍戰斗力。組建行政執法中隊,成立鄉鎮交通管理站、農村交通勸導站,落實鄉鎮交通管理員、農村交通勸導員,并開展實質性運作。對轄區內占道經營、車輛亂停放、環境衛生等情況進行全天候巡查。三是多部門齊心共建。與派出所、交警隊、市場監督管理所、電信、電力等多部門共同聯動、齊心共建,實行“路段街長制”、“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整治”,發動黨員積極參與本村居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四)長效管理、常態管控
一是健全長效管理辦法。建議出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長效管理實施辦法、制訂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長效運維管理辦法、資金管理辦法及考核辦法,建立創新性長效機制管控“增量”,建立創新性“線亂拉”治理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快建立現代城鎮管理體系。二是健立監管責任機制。按照周、月、季、年目標合理分工,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執行督查制度、執行反饋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等,使制度“強硬”,責任“歸位”,監督“到位”,從而使街道干部和村兩委干部牢固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把維護好小城鎮建設成果作為重要任務來抓。三是完善常態管理機制。完善環衛保潔市場制、街路長制、兩站兩員、四個平臺建設,做到“整好一片,管好一片”。強化專項整治,圍繞“六亂”問題,進行區域定時整治,在做好集鎮、主街道、主道路整治的基礎上,深挖背街小巷整治。在宣傳教育、資金投入、隊伍建設、責任區域領導科室聯動、日常管理上形成科學完善的體系。
三、T鎮鎮創建整治省級樣板鎮的經驗啟示
(一)科學規劃,多規融合,凸顯紅色小鎮這一特色
一是創新委托方式。采用打包委托的采購方式,邀請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設計單位,從轄區綜合發展戰略、集鎮景觀設計、景區景觀構建三個層次著手。二是實行多規融合。除了整治規劃,還詳細編制了各區塊綜合整治提升專項方案,進一步細化整治規劃和項目規劃,為城鎮建設繪好藍圖,構建“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專項整治設計方案”二合一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設計模式。三是突出紅色元素。T鎮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以突出“紅色元素”為核心理念,立足一個“特”字,將紅色元素全面、完美融入規劃,讓規劃獨樹一幟。通過統一的規劃將紅色舊址群、紅色文物以及紅色詩詞、歌曲等紅色遺跡全面融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
(二)強力推進,重拳整治,整出鐵軍力度這一亮點
一是強力推進整治。工程實施期間,相關部門站所同心協力,做到對標對表,掛圖作戰,落實任務、責任、人員、進度、時限。爭取到小城鎮二期項目兩山經濟補助300萬元,國家文化旅游提升項目(中央財政,補助項目 30%)600萬元。截止目前,開工項目12個,竣工項目3個,累計完成投資1.1558億元,已完成三年投資總額的53%。二是強化項目監管。將項目從設計、施工、監理到招標代理都納入監管,制定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招標代理、監理單位考核明細表,從開工至竣工實行一表式精細化管理。以任務推進度,制定《非遺街區EPC項目計劃表》,實現了項目設計、施工等環節無縫對接,提高了項目建設時效性,整出了S縣鐵軍力度,彰顯S縣整治的亮點。
(三)文化塑城,融合山水,緊抓提升品質這一重點
一是貫穿歷史文化。始終將文化主線貫穿于小城鎮發展之中,把紅色革命歷史及特色民俗文化作為小城鎮建設主要內容來打造。二是結合山水風貌。規劃形成“一廊三軸、三區多點”的總體風貌結構,依托T鎮溪、中南溪形成的濱水景觀廊,貫穿“一主兩次”三條城鎮景觀軸。強化可游性,串聯自然人文節點,豐富沿山、濱水慢行綠道、步行道等活動功能,以紅色小鎮、生態山水為主題營造城鎮休閑空間。三是塑造特色街區。T鎮老街的改造融入革命、海防和祭冬等特質元素,通過“保留+移植+發掘”等手法,對老街區、老建筑進行改造提升。以再現包家傳統村落為主題,集旅游、購物、休閑、居住等功能,歷史遺存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打造體現T鎮傳統特色的歷史街區,展現出紅色小鎮和歷史古鎮獨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