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我國脫貧進程的梳理,現今我國已經進入深度貧困。為了更好的解決貧困問題,深入討論貧困本質是多維的,并從多維貧困角度分析貧困問題,有助于理解深度貧困,為減少貧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實現全面脫貧。
關鍵詞:多維貧困;扶貧優(yōu)化
貧困問題困擾著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貧困攻堅進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貧困問題仍是阻礙著經濟發(fā)展的難題之一。sen提出“能力貧困”的觀點后,學術界對貧困問題的研究逐漸從一維轉向了多維。多維貧困可以深入的探究現今貧困原因,針對現有貧困問題,提出有建設性的脫貧建議。
一、脫貧進程的推進
我國的扶貧開發(fā)自上世紀80年代初推開以來,在隨后近幾十年中不斷發(fā)展變化。1978-1985年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通過土地制度的改革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業(yè)產出,促使了大規(guī)模的貧困得以緩解。然后確立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度,進入了扶貧改革的新里程。我國貧困人口數量由原來的2.5億減少到1.25億。在這期間我國扶貧政策是針對所有貧困對象,通過減少貧困總量來達到減少貧困人口數量的目的,從而緩解總貧困局勢。但是這個時期的貧困改革僅僅是通過土地經營制度從集體轉向農戶的變革,瞄準的是那些自身具有發(fā)展?jié)摿梢钥焖倜撠毜膶ο螅刮覈呢毨и厔輳钠毡樨毨мD向了區(qū)域貧困。
1991-2000年我國主要扶貧瞄準對象以區(qū)域為目標。扶貧戰(zhàn)略從救濟扶貧轉向發(fā)展扶貧,成立專門的扶貧工作組織,建立政府支持的國家扶貧治理結構,其中,1988年確定了370個國家級貧困縣,1994年調整為592個。以貧困縣為單元的瞄準和執(zhí)行,對當時的扶貧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1-2010年以整村推進深化扶貧工作。貧困人口分布由以前的集中在扶貧開發(fā)重點縣的區(qū)域集中向更低層次的村級社區(qū)集中,國家扶貧開發(fā)重點縣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比例下降到61.9%(2001年)。扶貧政策瞄準目標降低到村級,以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規(guī)劃為切入點,在全國范圍開展“整村推進扶貧工作”。
2010年以后我國的脫貧政策又發(fā)生了變化進入了精準扶貧階段。扶貧對象瞄準從貧困區(qū)轉向了貧困戶。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得以精確的達到脫貧目的。目前結合我國貧困狀況的具體實情,逐漸形成了以整村推進、產業(yè)扶貧、搬遷扶貧、社會扶貧、科技扶貧等為主的中國式扶貧模式。這一階段農村貧困人口大大減少,連片地區(qū)的貧困人口逐步脫貧,農民自身的能力得到發(fā)展,貧困發(fā)生率下降到2.5%,農民的收入大大提高。
二、多維貧困的提出
自從sen提出了能力貧困,Hagenaars對此進行了指標的補充,Alkire-Foster提出了新的貧困測度方法,多維貧困理論及方法逐漸發(fā)展。基于對貧困概念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的扶貧政策不斷調整,扶貧內容不斷完善。國內學者基于不同維度、指標的選取,不同地區(qū)的貧困測量,以及貧困維度的分解,得出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郭建宇認為山西應重點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飲用水等方面,同時提高農村醫(yī)療服務水平和增加對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孫秀玲等認為:從單一角度看,山西農村貧困主要體現在飲用水、收入、消費三個方面,而從多維視角來看,山西省農村居民存在多維貧困現象,要從多維度識別和瞄準貧困,針對地區(qū)貧困特點予以扶持。楊龍和汪三貴認為我國農村貧困地區(qū)農戶面臨的最嚴重問題是飲水問題而非增收問題。
隨著脫貧工程的推進,我國貧困大面積貧困狀況得到緩解,但是剩下的貧困人口分布呈現區(qū)域分散,并且在同區(qū)域中貧困人口和非貧困人口交織在一起明確了貧困狀況發(fā)現貧困人口導致貧困原因多樣化。原有的單維度測度貧困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有貧困狀況,需要通過多維度測算方法反映貧困。從傳統(tǒng)角度考察貨幣性指標體系的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社會對貧困概念及其貧困測度的要求,為了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全面推行精準扶貧的脫貧工作進程,減少我國貧困人口,還需要對貧困多維測度方法的選取,貧困維度和權重的設定進行深入的思考。通過多維的角度來測定貧困問題已成為國內外一致的觀點。
三、多維貧困對我國扶貧的啟示
根據多維貧困理論采取的反貧困政策,可以通過不同的維度測量,精確的瞄準貧困人口,因此實施我國既定的反貧困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扶貧政策不僅重視收入的增加,同時更注重的是貧困地區(qū)、貧困戶的自身發(fā)展,通過政府的幫扶,實現自身積極脫貧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不管是對多個地區(qū)還是對某一地區(qū)進行多維貧困測量,這些研究都表明目前我國貧困地區(qū)都存在多個維度的貧困,不僅包括收入貧困,還包括健康、教育、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等多方面的貧困,只是地區(qū)不同,貧困的程度各有側重。我國政府應從多維視角關注貧困問題,特別是我國貧困地區(qū)的農民貧困問題。并且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主持召開了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并提出“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目前階段,標志著脫貧進入新階段。需要多維的識別貧困對象,不在存在收入一刀切問題,客觀的改變生存環(huán)境,提高生活水平,緩解貧困程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
四、總結
通過貧困多維度測算可以更加精準的對貧困人口進行扶貧幫扶工作,找到貧困人口致貧的根本性原因。做好多維貧困識別與精準扶貧的有效銜接,減少或有效緩解返貧的數量,真正的把扶貧工作落實到點。
參考文獻:
[1]羅剛,廖和平,李濤,張茜茜,蔣潞遙.地理資本視角下村級多維貧困測度及貧困類型劃分——基于重慶市1919個市級貧困村調研數據[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8,39 (08):244-254.
[2]賈興梅.農村多維貧困測度與精準扶貧政策優(yōu)化——基于安徽省X縣547戶貧困家庭的調查分析[J].社會保障評論,2018,2 (02):89-99.
基金項目: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基于貧困多維測度方法的扶貧政策優(yōu)化研究”(18KY03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董潘敏,女,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