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
摘要:文物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和記憶,涉及政治、經濟與藝術等多方面要素,具有極高的古文明探索價值。不僅可以激發公眾的民族情結,還能推動社會經濟與人文經濟的良好發展。由此可知,文物保護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在文物保管和陳列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物保護工作的落實成效。為此,探究如何增強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保管和陳列;文物保護意識;民族情節
文物的價值并不單單體現在供人把玩欣賞方面。文物集歷史文明和藝術文明于一體,是一個時代變遷、朝代更替的證明。如果文物的保管與陳列過于盲目或缺少規范性,必定會引發各種意外狀況。為此,相關人員要樹立正確的文物保護意識,提高文物保管與陳列工作水平。針對此,本文論述了文物保護的核心內涵與現實意義,剖析文物保管和陳列過程中存在的突出性問題,最后提出加強文物保護意識的策略。
一、文物保護的核心內涵和現實意義
文物即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產物。文物保護是通過對文物所處自然環境的客觀變化規律加以研究,采取一系列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從而延長文物的保存時間,也就是延長文物的存世壽命。在文物保護研究中,不單單要對文物本身展開研究,還需對文物的保管和陳列環境實行系統探索。博物館是文物展覽和收藏的主要場所。通常來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頻繁接觸文物。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對文物的觀察,檢查文物是否出現破損,進而及時開展文物保護工作。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下,各國逐步加大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度,尤其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全國各地要求博物館引入先進的儀器設備,召集高層次、高水平的工作人員,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落實成效。由于文物的數量龐大,類型繁雜,故而對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
二、文物保管和陳列過程中存在的突出性問題
(一)自然損害
文物在出土之后,脫離長期保存的地下環境,長時間暴露在外界環境中,極易使文物因外界環境因素的改變而發生一系列微妙的變化,如質地的變化、色澤的變化等等。例如,史書上所記載的兵馬俑是彩色的,而在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兵馬俑逐漸失去了原本的顏色,全部變成灰褐色。再加上兵馬俑要長期供游客觀賞,這種色彩變化更加嚴重。迄今為止,盡管兵馬俑尚未出現嚴重的損壞,但如果不及時遏制這種變化,將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二)缺乏完善的文物保護機制
當前,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較為淡薄,很多地方的博物館對文物管理都缺乏應有的重視。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博物館逐步開始加大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盡管文物管理機構逐步開始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各種科技水平較高的博物館、展覽館拔地而起,但保護機制仍普遍缺失。
現如今,在博物館、展覽館等的文物保護工作中,已經開始應用多元化信息技術。這些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還原文物的時代背景,還能還原文物的形成過程。相關部門通過調查走訪后得知,盡管博物館在文物展覽和保護技術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但并未創建完善的文物保護機制。大多數博物館的溫濕度環境和文物保管要求都不符合國家規定,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文物造成了不良影響。如果文物長期處在不適合的環境中,不僅會逐漸失去原有的色澤,甚至還會造成形體上的損壞。
(三)文物保管陳列環境不達標
盡管各地政府部門逐步加大了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但是我國文物的保管陳列環境仍未達到標準要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博物館,由于受到經濟、技術與人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文物的保管陳列環境堪憂。針對此,各地方政府應積極采取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加大文物保護方面的投資力度,確保文物更好的展現在公眾面前,使文物得到長久的保存。
三、如何在文物保管和陳列工作中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一)建立博物館管理制度,約束游客的觀賞行為
大多數游客都喜歡在博物館中拍照,但未關閉閃光燈的拍照會對文物造成一定的損害。盡管這種損害無法在短時間內察覺,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就會顯現出來。很多博物館在面向公眾開放時,未明確禁止拍照,且文物保管與陳列制度不健全,這極大地降低了文物保護工作質量。
針對上述情況,有必要構建完善的文物保管與陳列制度,高效且合理的采用各類多元化信息技術進行文物保護。與此同時,各地方博物館要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工作人員的職責權限,增強工作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強化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以達到提高文物保護工作水平的目的。
(二)對文物的保管和陳列環境進行動態監控
文物管理人員需明確劃分文物保管區和陳列區,制定完善的巡視檢查機制,對文物所處環境實行動態監測。通常來說,文物的保管與陳列應遵循如下幾方面標準要求:
第一,針對壁面等文物,設置獨立的保管空間和陳列空間,并且選擇適宜的遮光材料,加大空間環境監測力度;第二,在資金充裕的前提下,安裝空調或加濕器等設備,對空間環境的溫濕度予以適當調節,優化文物保管與陳列空間環境品質。第三,使用紅外線等光源對文物保管和陳列空間進行照明,最大限度地減輕光照強度對文物的不利影響。
(三)樹立良好的文物保護意識
樹立良好的文物保護意識,需要文物管理人員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在保管和陳列文物時,明確衛生標準。具體內容如下所述:
第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根據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等地的性質和發展目標,制定完善的文物保護方案,從根本上解決文物褪色、腐蝕及損壞等問題。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避免文物保管和陳列空間中的病蟲害泛濫。
第二,高度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文物保護經驗,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文物保護技術,采取科學合理的文物保護措施,優化文物保護工作水平。
第三,高效且合理的運用各類多元化信息技術,對文物保管和陳列空間環境實行全方位、動態化、精細化監控。
第四,增強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加大引導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有效調動人們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的積極性。
(四)引入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
伴隨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文物保護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如環境監測技術等。在樹立良好的文物保護意識的基礎上,工作人員需要根據文物的不同屬性展開合理的保管和陳列工作。文物管理人員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在引入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的同時,加大對文物保護技術的創新研發力度。擴充文物存儲理論知識儲備,最大限度地降低發生文物損壞問題的概率。
另外,文物管理人員應協調處理文物保管、陳列和保護之間的關系,為觀眾帶來文化上的饕餮盛宴??偠灾?,文物管理人員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模范帶頭作用,選擇先進的管理技術,將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意識融合到日常工作中,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落實成效。
四、結束語
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與璀璨文化。文物作為歷史文化的重要表達載體,對于探索和研究古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在文物保管與陳列工作中,樹立良好的文物保護意識,能夠保護珍貴文物,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研究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海波.淺論地市級文物單位文物保管和陳列中的保護方法[J].黑河學刊,2018(3):175-176.
[2]吳茜.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探討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8(3):27-29.
[3]婁景莉.以文物保護意識為導向的文物陳列與保管[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3):154-155.
[4]于曉敏.淺談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J].中國民族博覽,2017(5):220-221.
[5]孟波.以文物保護意識為導向的文物陳列與保管[J].北方文學,2017(4):176.
[6]次仁卓瑪.以文物保護意識為導向的文物陳列與保管[J].經營管理者,2017(1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