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燈具是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廣泛使用的照明器具,包括燈和燭臺兩大類。燈具延展了人們作息的時間和空間,極大地便利和豐富了人類生活,同時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本文以明清時期陶瓷燈具的研究為基礎,通過比較研究探討相關問題。明清是中國古代燈具發展的鼎盛時期,古燈余韻和時代新風在明清燈具上顯得尤為突出,反映出深層的文化交流和社會變遷內容。
關鍵詞:明清;陶瓷;燈具
明清是中國古代燈具發展最輝煌的時期,燈和燭臺的質地和種類有著及快速的發展且數量繁多。花樣不斷翻新的宮燈的興起,更開辟了我國燈具史上的新天地,但陶瓷燈具仍然是明、清時期實用燈具的主流,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1]中曾提道:“瓷燈有仿漢雁足者,其釉色則仿汝之類,大抵明代雜窯也。至清乾嘉貴尚五彩制,雖華膚而乏樸茂式,亦趨時不占矣。”這一時期的陶瓷燈具一大特點是多通體滿飾花紋,明清由于科舉制度的風行,所以出現了用于讀書的書燈造型,明清瓷書燈一般為燈盞做成小壺形,壺直口,帶圓頂蓋,此燈具有美觀、實用、省油、清潔的特點。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書燈,是明宣德窯的佳品,通體用青花繪花草紋樣,腹上青花書“大明宣德年制”一行楷書一橫款。
一、明代陶瓷燈具
明代興修水利,手工業和商業得以發展,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也擴大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工藝美術技術更加成熟,陶瓷業的發展欣欣向榮。青花燭臺通體用青花繪畫各種精美的花紋,燒成后青花清新明快,自然豪放,在藝術上達到了最佳效果。燭臺的用途除了放置蠟燭照明外,還有一個重要功用就是佛前五供器之一,象征著光明和智慧。
明代永樂年間盛行八方燭臺,燭臺口部和臺部均設計成八棱型,燭筒管呈深杯形,下連八棱柱燭座,造型美觀大方,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明宣德青花花卉紋八方燭臺,燭臺為八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層,通體青花裝飾,外壁八面繪八組各式纏枝花卉。此八角燭臺仿阿拉伯銅器燒制而成,繪制紋樣使用的青料為進口鈷料,即“蘇泥勃青”。故宮所藏立釬式燭臺萬歷掐絲琺瑯燭臺,三足承大盤狀,燭盤內以淺藍釉為地,飾以折枝花,盤內壁以綠釉為地,白色纏枝梔子花分飾一周。盤心豎立著鍍金寶瓶柱座,柱頂伸出柱釬。
明代正德年間的燭臺常飾青花回紋,正德皇帝重視伊斯蘭教,所以當時阿拉伯文較為流行經常出現在燭臺上,且多做佛前供器;嘉靖年間的燭臺常用寬把豆托底;其中萬歷年間的瓷器燭臺尤為精致,造型分大小兩承盤、支柱及鏤空底座,柱頂燭盤內有一尖狀高燭插,在裝飾上彩繪與鏤空并用,顯得十分繁復。
二、清代陶瓷燈具
清代康雍乾年間,瓷器的生產狀況已從清初順治的恢復階段轉變為高度發展時期。由于當時帝王的偏好以及對瓷器的大力關注,使得這一時期的制瓷業達到鼎盛。康熙時期的“臧窯”“朗窯”,雍正時期的“熊窯”“年窯”,乾隆時期的“唐窯”都代表著康雍乾時期的制瓷水平。國家博物館曾展出過一件清乾隆時期青花唐英款題記燭臺,燭臺造型以覆缽形底座豎立一柱,柱分多節,鼓突和內收交替變化,上承一盤,中立燭插,通體繪青花紋飾,器身開光內有楷書銘文,為唐英于乾隆六年監燒敬獻佛殿案前的供器。清以后的燭臺形制基本承襲明代,燭臺為一管狀圓柱承以高盤,為承盤式燭臺。清乾隆時期畫琺瑯冰梅紋燭臺,整體由底座、兩個承盤和中柱組成,底座為倒置的花斛形,上接梯形高足小承盤,立一燭插,燭臺底部為白釉地,整體以寶藍色琺瑯釉為地。造型沉穩,畫工精美且釉色明亮和諧,反映出清乾隆時期的制瓷工藝之高超。
清代制瓷胎薄釉潤,不僅制作有陶瓷燈具還有帶罩燈。陶瓷帶罩燈在清代廣為流傳,清代最常見的帶罩燈,簡單樸雅的纏枝紋理躍然于燈罩蓋中,而蓋頂常常刻有“壽”字,可見帶罩燈也流露出世俗民風。《清稗類鈔》中也曾記載“官窯瓷器,勝于前代,尤以康熙時制為最。同治朝大婚典禮,飭九江道于景德鎮御窯廠定造宮燈罩。頒發舊樣,其質潔白光透,中含花紋,勝于玻璃。”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清乾隆時期粉彩開光鏤空花卉紋燈罩,工藝制作高超,紋飾色彩豐富艷麗,蠟燭透過燈罩空隙,襯托出精美的畫作,可以說是清代宮廷既實用又具有觀賞性的粉彩瓷器燈具珍品。
相較于宮廷精美絕倫且觀賞性較強的燈具,民間的用燈則是偏向實用性和便利性,由于中國地大物博、且民族眾多,各個地方與各個民族之間的油燈都有獨特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不同的地域之間也出現了不同風格形式的燈具。山西地區的瓷質猴頂油燈可以說是古典樸雅,極具趣味性和地方特色。廣東佛山石灣窯產的葫蘆形燈臺,燈臺座則為葫蘆形且上以明亮的黃色釉,燈盞部分為白色花朵,盞下飾以綠色釉枝葉,下接燈座,地方特色較濃。民間所流行的與百姓朝夕相伴的燈具,在外觀上并沒有過多的裝飾與雕琢,實用性較強,造型上別致且多符合地域特點,體現了民間手工藝人的匠心和普通大眾的審美愛好、功用要求,它們之間具有不可替代的互相補充性。
縱觀古代的陶瓷燈具發展演變歷史,它不僅凝結著群眾的智慧和才能,也隨著整個社會生產力與經濟水平的發展而發展,統治階級的追求也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陶瓷業和制燈工藝的進步,器物造型與裝飾主題也使中國陶瓷向多樣性的方向發展。社會的經濟文化與社會風俗都影響著陶瓷燈具的演變,這些演變也使我們對制瓷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參考文獻:
[1]許之衡.飲流齋說瓷[M].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2010.
作者簡介:沈含,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