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力
摘要:在音樂劇中,唱段類型分為獨唱、重唱、合唱。獨唱自帶主角光環,讓人印象深刻;重唱常表現人物的不同心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而合唱常以人民群體的形象出現,加以呈現方式的多樣性,較易被觀眾忽略其戲劇作用。
關鍵詞:合唱;音樂劇;戲劇功能
一、概述
音樂劇是集合戲劇、音樂、舞蹈、喜劇表演為一身的戲劇表演形式,它絢麗多彩的舞蹈、直擊心靈的唱段、富有巧思的布景、引人入勝的劇情,都讓觀眾流連忘返。音樂劇沿襲了十八世紀英國民謠歌劇和十九世紀的輕歌劇、喜歌劇的表現成分,又在歷史的河流中從不斷提取出更精煉的、將不同藝術門類結合得更緊密的表演方式,從1927年的揭開音樂劇歷史序幕的《演出船》至今,近一百年的時間里,音樂劇的敘事方式、表現手法以及問題探討愈加多樣和深刻。
聚集諸多藝術門類,不可否認除了戲劇本體以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音樂了。一部優秀的音樂劇絕不可缺少扣人心弦的音樂,無論是推動戲劇劇情發展的宣敘調,還是常于耳畔回響的詠嘆調,作曲家們用他們對戲劇的理解與他們自身經歷的情感提取,譜寫出了一個個與戲劇結合緊密的唱段,和劇情相輔相成,推動著故事的進程。在這些唱段中,分為三種類型:獨唱、重唱、合唱。獨唱自帶主角光環,讓人印象深刻;重唱常表現出人物在同一情境內的不同心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而合唱常以人民群體的形象出現,加以呈現方式的多樣性,較易被觀眾忽略其戲劇作用。因此,本文筆者從該角度,分析諸多優秀音樂劇作品中,合唱的類型與戲劇中的作用,體現其存在的重要性。
二、音樂劇中合唱的戲劇作用
(一)開場定基調,交代故事線索
音樂劇的開場常以合唱的形式映入觀眾的視野。在幕簾拉開后,厚重的音響和群體的人聲能很快讓觀眾投入其中,觀眾也能從開場就把握該作品的音樂風格,為接下去的戲劇發展定下基調。雖然開篇唱段往往看似和主要劇情并無太大關聯,但是它直接地拋出了故事的環境和線索。《歌舞線上》的開場曲“I hope I get it”,瞬間將觀眾帶到了面試的緊張環境里,男女演員為了爭奪極個別的角色而展現出最好的姿態,合唱部分體現了所有面試者的內心,極度渴望又極度脆弱。《貓》以一首精彩的“Jellicle songs for Jellicle cats”展開,A段各種聲音提出了各種難以理解的問題,作曲家設定為小調,旋律大跳且走向奇特,B段合唱部分即刻轉向同主音大調,重復的歌詞卻在節奏上做足了文章,同時為這些問題作了答:“因為Jellicle貓無所不能”,理所應當地引出了Jellicle貓的世界。《摩門經》的開場曲“Hello”,作曲家利用了門鈴三度音程的元素,在唱段的過程中不斷地重復和發展,諸多年輕的傳教士們一邊錯落一邊疊加的演唱形式,不斷“hello”聲的穿插,給觀眾帶來了四面八方的聽感,十位傳教士仿佛壯大成了一個群體。《悲慘世界》在強烈的銅管沖擊與不停地屬主重復進程中,引出關押在Toulon監獄的重刑犯們的合唱,兩短一長的句子宛如號子宛如嘆息,較低的音區體現他們茍且的存活著,唱詞是“往下看”,旋律卻在不停地往上揚,讓觀眾直面壓迫感。偏重銅管的配器與嚴肅的唱腔,為全劇定下厚重的調性。
(二)為主角伴唱功能
主角在表達情緒的時候,尤其體現在喜悅、激動、亢奮時,常有合唱襯托主角,以增強喜劇的效果。此時合唱一般僅為伴唱,功能較弱,是附和主角的成分存在。如《律政俏佳人》中,Elle為了教Plaulette釋放女性魅力,憑空現出她心中的“古希臘歌隊”,三個女孩前凸后翹,配合Elle一起展現如何彎腰挺胸前屈后合,迫使Plaulette不得不笨拙的模仿,大大增添了喜劇成分。同樣青春校園題材《油脂》中的第二首唱段“Summer nights”,Sandy和Danny分別在兩個場景和朋友們激情描述海灘相戀的場景,而兩位主角的朋友們邊聽邊伴唱“tell me more”,顯得熱鬧非凡,青春的少年非常八卦又渴求戀愛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阿依達》中,埃及公主在自己的宮殿梳妝打扮,唱著“人靠衣裝,外在的裝扮決定了真正的我”,她的仆人們的合唱以點綴的方式伴唱,烘托了熱鬧的氛圍,也表示出仆人對主人的附和,有趣的是,激情伴唱伴舞說著衣裝重要的仆人們僅僅包裹著浴衣,更凸顯出站在中間華麗裝扮的公主,也為接踵而來的華麗服裝秀做足準備。
(三)內心映射群體
如果說前一種類型所表現的是角色相對單一的情感,那在進程中能夠推動戲劇向前的時刻,人物情緒往往是多面的、強烈的。此時的合唱常由主角內心抒發情感后而引申而出,從而改變主角的心境,使其更加篤定、或更加迷茫。合唱在這里帶來的戲劇功能是富有能量的,增加氣勢的同時,也由音樂的集體效應給觀眾帶來共鳴感。體現在《西貢小姐》第二幕的開場唱段“Bui-doi”,該唱段是在亞特蘭大貝度基金會上,John發表演講,在越南,這些混血兒經常受到歧視,與其他的退役士兵一起呼吁那些父親負起責任,幫助孩子。全男聲合唱引入最后一段,John的激情呼吁和合唱帶來的莊重感,讓觀眾也沉浸在這些孩子悲慘命運的悲傷之中。在《春之覺醒》里,Moritz自殺后,教導主任從他的遺物里找到了Gabor寫的信,并認定這是一篇淫穢文章,要Gabor承認并做反省。這時Gabor的內心高喊(“Totally fucked”):雖然你們不停地啰里八嗦,我也要做我自己,大聲承認是我寫的,即使我的人生已經完蛋。副歌部分,同學們和他一起高唱,躁動的音樂伴隨著放肆的宣泄的舞蹈,展現出強烈的掙脫枷鎖的主張。這種方式,也常體現在孤獨的情緒里。如《樂隊造訪》中最后一首唱段“Answer me”,全劇一直在等電話的男孩終于等到了他心愛的姑娘艾瑪利亞來電,正穿著她給他織的毛衣。在一小段獨唱后,音樂逐漸融入了各種不同角色的聲音,通過復調的形式逐步進入到音樂中,又合為一體,最后一同唱到“日月星辰都將消逝,剩下的只有你,你會回應我嗎?”給觀眾心中留下深深的孤獨。
(四)特定人群的情感表達
我們回想起經典音樂劇中的合唱片段時,能讓人心中掀起波瀾的總是一曲嘹亮的頌歌、一場青春的狂歡、一次生命的渴望……這些歌曲在戲劇的截點上總是處在高潮位置,在緊張度疊加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合唱的出現讓戲劇積累已久的情緒突然得到了釋放和滿足,此時合唱的戲劇功能是無法被獨唱或重唱所取代的。《悲慘世界》中的經典唱段“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節奏鮮明、激情昂然,不懼生死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縈繞在所有觀眾的心間。在10周年紀念音樂會上,百人合唱團的加入更添氣勢。同樣在戰爭背景下富有莊嚴與悲痛感的還有《西貢小姐》“This is the hour”,Kim把Thuy槍殺后,身后大合唱響起,渾然間剛才兩人揪心的爭斗與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中變得如此的渺小,我們跟著金的痛哭而悲泣,又伴著合唱的力量而感嘆而振奮。離開戰爭題材還有一個愛被劇作家重塑的主題便是災難,災難來臨前人們面對生死表現出最真切的情感總能直擊靈魂,在《泰坦尼克號》的唱段“Well meet tomorrow”中,女人和孩子登上救生艇后,男人們在快要沉沒的大船上訴說著對愛人的留戀和對明天的渴望,使人潸然淚下。除了比較龐大的背景外,這樣的合唱表達也常被安置在更貼近生活的小故事中,《吉屋出租》中的“Seasons of love”,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是壓抑的,第二場開場卻以“何不用愛”開頭。這種姿態是自我催眠卻又偉大的,是隱秘卻又張揚的,當你借租了整個人生,你還有沒有勇氣用一種全新的姿態去面對去愛?演員激情樂觀的演繹也同時把問題拋向了觀眾。
(五)特定場合,特殊地域
在音樂劇中有一些特定的如宴會、舞廳、劇場等眾人參與的場所,會加入合唱,代表著同一種聲音。《劇院魅影》中的唱段“Masquerade”,人們都裝扮成各種不同的形象戴著面具前來參加假面舞會并高歌著,然而在歡樂的陰影下,魅影也只有在這里,才能光明正大的現身來見Christine。又如在《芝加哥》的唱段“Cell block tango”, 女人們在監獄里分別講述自己殺害那個男人的理由,伴隨火辣的tango節奏敘述念白完成后,副歌所有女人合唱“他罪有應得,換你你也會做同樣的事!”把看似柔弱女性的剛烈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除了特定場合會使用到集體性質的合唱以外,另一種情況也常體現在特殊的地域上,作曲家揮灑著他們的才氣,把附有不同地域的音響符號融入戲劇當中去,帶領觀眾在劇場感受世界各地民族文化的風情。比如《獅子王》的開場曲“The circle of life”,一聲嘹亮富有特色的嗓音引入合唱揭開序幕,接踵而至的畫面是在非洲大草原上步履的動物們和帶有節奏律動的擬音,動感的合唱仿佛讓人置身于熱帶草原那富有生命力的廣闊大地上。在《西貢小姐》中有一首唱段極富東南亞風格,出現在Kim和Chris的婚禮上,其他女孩子們為他們唱的歌曲“Dju Vui Vai”,這是一首在越南婚禮上大家都會合唱的歌曲,神秘飽滿的和聲,時不時地飄著民族色彩的管樂,都讓人不禁聯想起熱帶氣候里的高溫與雨水,與戴著蓑笠皮膚黝黑的民族。
三、結語
合唱的表現形式雖然總不如獨唱與重唱那樣令人印象深刻,但它自帶的群體性從多方面推動著戲劇向前發展,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是不可忽視的。合唱的存在在戲劇的進程中不可或缺、富有能量,它的音響組合、縱向的和聲厚度,都是為其他音樂形式不可以替代。音樂劇中的合唱,作為音樂劇唱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染與帶動著觀眾的心靈。
參考文獻:
[1]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
[2]慕羽.西方音樂劇[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美]威廉·威斯布魯克斯.戲劇情境——如何身臨其境地表演與歌唱[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美]約瑟夫·科爾曼.作為戲劇的歌劇[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