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美術家,如何通過藝術本體的認知和表達來呈現國家形象成為極具價值的話題,以藝術形象對國家形象的表征來探究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極具意義。美術家們應在創作中塑造和體現具有“人民性”的形象和精神,圍繞“刻畫對象”,“刻畫內容”,“刻畫方式”三個維度展開思考和實踐,構建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體現具有民族特色的國家形象。
關鍵詞:美術創作;人民性;國家形象
一、人民性是國家形象的重要表征
當下,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崛起,塑造了嶄新的國家形象,記錄和展現中國形象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美術屬于文藝,是總體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造型敘事背后的精神內涵是向世界闡釋中國的一種方式與路徑。“人民性”是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核心內容,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而逐漸確立和豐富的。古往今來,美術創作者們創作出大批緊扣人民關注點,具備本民族藝術特點的作品.總書記高度重視文藝,“闡明了當代文藝的根本是文藝的人民性”。
二、人民性在美術創作中的三維建構
美術創作如何更好地體現人民性的藝術形象意義重大,而創作實踐對藝術形象的呈現至關重要,因此可以從的“刻畫對象”“刻畫內容”“刻畫方式”三個維度來著手建構美術作品中的人民性。
(一)“刻畫對象”——創作的主體對象是誰
美術是視覺性的造型藝術,美術創作的對象決定著藝術形象的來源基礎,形象也是繪畫最常用的敘事手段,藝術形象是人民性藝術實踐的核心。“文藝描寫的主體對象是人民,是具體現實生活中的勞動人民。”關于“人民”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前人理論基礎上,開拓性的認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人民”概念的發展豐富了人民性藝術實踐的內涵。人民不僅創造了文藝,還是文藝創作的源泉,只有根植于人民大眾和民族文化的厚土基礎上,才能完成時代性的人文表達,在美術創作中若忽視對人民形象的現實塑造,就會造成對國家最重要的根基形象觀照的缺失。藝術家應該從人民形象上來認知和思考國家精神,在宏觀和微觀的表達中把握“為人民創作”的問題。
(二)“刻畫內容”——反映怎樣的現實生活
美術創作應關注實時前沿,創作時要意識到人民的感受。能否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根本在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情懷,回望20世紀,作為文藝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一個門類——美術,是通過在作品中呈現人民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關系來塑造國家形象的,例如新中國成立后涌現了一批緊扣時代脈搏的作品,如《祖孫四代》《粒粒皆辛苦》等作品中呈現的農民形象是新中國形象的表征。經得起歷史審視的作品,已經不是某個人的形象,而是體現普遍訴求的“人民性”的彰顯,如羅中立的《父親》,郭全忠的《千言萬語》中塑造的農民形象,代表著新時期人民的心聲。中國美術有區別于他者的自身文化傳統。中國美術傳統更強調“國家意識”的融入,這源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現實民族精神的表達,是一種時代與民族的群體意識折射。
(三)“刻畫方式”——采用何種藝術形式
優秀的作品離不開好的藝術形式,要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盡管美術作品的實時性因契合了人民的迫切需要而大放異彩,但經過時間洗禮留下來的經典卻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繪畫語言和形式風格只有緊緊依靠人民才能完成時代性的創新,假如美術創作只是趕任務、歪曲現實、迎合潮流,那么終將脫離老百姓的真正需求,最終將經不起歷史的考驗。美術作品形式多元,除國畫、油畫、雕塑、漫畫、版畫等學院風格形式外,還有農民畫、宣傳畫等接地氣的民間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沒有巨大的尺幅,周密的布局,反復的推敲,但作品形塑手法所傳達的人文精神卻同樣感人至深。成功的形塑需要創作者研究要表現的生活現實,找出其中最感人、最本質的東西,通過在經驗積累的理性研究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藝術語言化為感性的作品顯現。
三、結語
人民性是中國特色國家形象的重要表征,其時代主題與民族性融合的中國特色在對國家及人民形象的塑造中相得益彰。從創作實踐的三個維度建構美術作品的人民性,對于通過藝術形象表征國家形象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美術創作要在“國家意識”與“人民至上”的基礎上,與國家和人民同聲相應,拓展藝術創作中人民性的表達空間,跳出政治性圖解、模式化標簽的窠臼。藝術家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與責任,有力的發揮美術創作的價值和功能,以真摯的情感和話語實踐創作出藝術性與思想性高度統一的作品,展現有力量、有溫度、自信、擔當的大國形象。
參考文獻:
[1]王銀輝.關于文藝人民性的四維度理論構建[J].蘭州學刊,2018(6):124-135.
作者簡介:張傳娥(1987-),女,漢族,北京人,博士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