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剛

摘要:本文通過對均勻九宮格圓點的連線游戲,應用不同方法進行連線,嘗試不同角度的創(chuàng)意思維進行解題,分析人固定思維的局限性,突破思維局限后得到解題方法。最后運用解決九宮格連線的創(chuàng)意思維對藝術領域進行分析,探索基礎創(chuàng)意思維突破后在藝術上體現(xiàn)和突破思維禁錮的重要性。
關鍵詞:基礎創(chuàng)意;思維;突破;藝術;探析
一、九宮格同等圓的連線智力游戲
九宮格游戲(圖1)有很多版本,不僅限于圓,也可以是九個相同的其他形體或者數(shù)字的填充,推導相加相減的結果等等。為了測試人們怎樣對題目(也可以理解為信息)思維態(tài)度。下文舉例分析的題目是給定條件的九個同等的實現(xiàn)圓形進行的規(guī)矩排放,要求是用一筆畫出不超過四條線直線將九個點連接起來。通過測試發(fā)現(xiàn):
(一)解題者對問題進行研判時,如果思維不夠發(fā)散,則無法解決問題。如(圖1)中,許多人會圍繞著這九個圓點形成的無形框架去思考,本位固定思維認為不能在九個圓點形成的方形以外動筆,采取一種連接每個圓形中心的保守平衡對稱畫法,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維焦點無法突破九個圓圍成的虛無四方框。
(二)限制解題者分析問題的原因可能受到成長環(huán)境和教條文化的束縛。封閉刻板的成長環(huán)境必然限制了人們接觸新鮮事物見多識廣的機會,教條思想和無冒險精神的束縛思維,往往無意識中形成解決問題的巨大障礙。如(圖2)中,突破對連接圓點線條必須相連每個相鄰圓的思維限制,則可得到四線連接九點。
(三)現(xiàn)實中解題者往往對同類事物慣用同樣的理解方式和采取類似的解決方法,理解方式和解決問題方法過于單一,這同樣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限制條件。通常人們會因為連接圓點線條的直線屬性,所以往往會假定線條需要通過圓點的中心或者每個圓點的同一位置,并且服從題目要求必須是四條線,潛意識中否定超過四條線和少于四條線的辯證考慮。這是一種解題者理解單一化的慣性思維。破除這一限制,則能夠得到(圖3)中僅用三條線連接九點的新方法,并精簡解決問題方法的步驟(由四條線減至三條)。
(四)解題者還有更為普遍的一個思維定式,即解決問題僅停留在問題原本的形式上,缺乏切換空間維度意識,習慣將問題固定在一個空間維度中。按原題形式,大多數(shù)人往往只會在二維平面中嘗試各種連接法。如果將有九個圓點的載體卷成柱形筒狀,則完全可以用一條螺旋線條一筆連起九個圓點,如(圖4)所示。在保持問題原本性質下,嘗試轉換其形式,往往能夠得到新的解決之道。
上述能夠解決連線游戲的思維,它其實只是一種基礎創(chuàng)意思維,但它卻代表了突破常規(guī)思維能獲得新生。存在著以上的局限思維,歸因可能是生活環(huán)境、教育水平等等的影響。如果沒有受過相應的創(chuàng)意思維訓練,一般情況下較難做出突破。俗語言道“窮則思變”,是一種條件的窘境使得人被迫做出改變,甚至做出放棄,類似于推倒重來。而創(chuàng)新思維則更多的是在原有條件基礎上,做出新改變與重組,企圖得到一個更優(yōu)化的結果,它具有一種一脈相承的關系。
二、九宮格解題思維與藝術思維聯(lián)系
(一)創(chuàng)意思維與藝術的關系。在上述解題過程中,分析了由于受思維的多種固襟,人們在解題時陷入了困境,無法擺脫傳統(tǒng)思維的解題方法與步驟,這種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們的環(huán)境影響,也可能是受教育水平、方式習慣或是宗教等等因素影響,不管哪種影響,都表明解題者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無法掌握準確的解題切入點。創(chuàng)意思維成為破局的關鍵。在藝術中進行創(chuàng)作,很需要有創(chuàng)新與靈活的思維。創(chuàng)作者可以站在成功的作品、案例、人物藝術思想上借鑒技法、形式、版式等等,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應用靈活度。吸收借鑒確實能一定程度提升藝術家的技術水準,但擁有嫻熟的藝術創(chuàng)作技能只是藝術家基本功之一,要想發(fā)展屬于自己風格,使自己在藝術中有獨屬標志,最根本的是必須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思維對來源于生活的素材思考,運用好的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結合自己的嫻熟的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方可逐漸向自己風格方向發(fā)展。
(二)創(chuàng)意思維使藝術工藝品具有更高功能性與審美價值。當人為選取某一特點進行放大時,其功能范圍則會與其他領域的功能發(fā)生交集。當對藝術品空間進行鏤空與擴大體積,則會突破工藝品的功能屬性。假如融入軍事目的,其便具有藝術與軍事的雙重功能屬性 。如人們熟知的荷馬史詩記載的“特洛伊之戰(zhàn)”中木馬的運用,達成了軍事目的。具有跨越性與突破性的創(chuàng)意思維促使了藝術品的功能具有雙重性。工藝品中,除了本身審美價值之外,還能進行諸多拓展功能。拓展之后具有很高的生活實用價值。如竹制品,出了具有特殊的紋理美感之外,還可以利用其材質的韌性特點,制成花籃、筆筒、集郵盒等,體現(xiàn)出視覺美感與實用功能有機結合。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藝術創(chuàng)作取材于現(xiàn)實,但是藝術創(chuàng)作不光是材料的堆積而已,也是需要加入烏托邦主義進行創(chuàng)作的,追求理想中的美好,讓欣賞藝術的觀眾憧憬美好。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藝術為何來源與生活卻高于生活。創(chuàng)作出新的、超前的藝術形式,使人們的理想有一個寄托與慰藉之地。
(三)維度的跨越。藝術中維度的區(qū)分一個重要特點是光影效果的體現(xiàn),形態(tài)一旦有陰影的出現(xiàn),便有明顯立體感,稱之為三維,二維則是無立體感的平面。在古代,人們就對影子有了記載,如唐代詩人李白(701年-762年)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北宋時期詞人張先(990年-1078年)作“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歸朝歡》)等等,表明從古時起,人們已經(jīng)對光影有一定的感知,涉及了光(月光)、主體物(人、花、簾)、影三者關系的錐形。古人不知其中的物理原理,僅能描述自己的感觀。主體物在光照(太陽光、月光等)作用下,產(chǎn)生影子,這個過程是一個立體化的過程。在藝術創(chuàng)作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平面中實現(xiàn),人們熟知的達芬奇、莫奈等藝術家就是在油畫布上進行二維創(chuàng)作,當他們利用光影這一物理現(xiàn)象后,使畫面產(chǎn)生了立體感。但他們僅僅是人為利用陰影制造立體現(xiàn)象,而實現(xiàn)大自然實物立體再現(xiàn)的技術直到近代才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即攝影術的出現(xiàn),攝影術是一種通過拍攝實景實物得到高度保真實景實物復制品的技術。在十九世紀初法國人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1787年-1851年)基于成像光學原理發(fā)明了攝影相機,再到十九世紀中葉彩色照片的發(fā)明,攝影技術極大的還原實物的形態(tài)與色彩,使圖形更具立體感。維度的跨越應用,實現(xiàn)了藝術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形式更加多樣,能更多地保留現(xiàn)實畫面。因此藝術創(chuàng)作中具有靈活運用不同維度來展現(xiàn)的創(chuàng)意思維是極其重要的。
三、思維突破禁錮的意義
簡單的九宮格圓形體連線游戲,代表的是一個純粹的基礎思維,而藝術作為一種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高度文化形式體,它們之間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可共通,即不同學科或不同形式體之間思維方法有時可互通借鑒。
思維善變與否是能否深入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變”是創(chuàng)意思維提升的基礎條件。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沒有“變”這個要素的推動,必定是停滯的,在藝術領域同樣如此。當然,變化也同樣不可避免帶來利益體的局部或者全局的利益損失,尤其是藝術領域,變化變革會導致大眾對古玩、字畫等的審美發(fā)生改變,甚至出現(xiàn)對它們的輕視乃至忽視,這定然引起從古玩、字畫中獲益群體的強烈反對。但數(shù)字信息化的當代,這個變革是在所難免的。
不管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其他領域,人們都應當敢于打破思維的禁錮。人們不必受到傳統(tǒng)想法的限制,因為它們可能某段時期的經(jīng)驗總結,往往是有局限的,甚至是錯誤的。也不必受限于現(xiàn)有條例的,在合理的理由推動下,條例同樣也可以做出改變。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同樣也可不受限,哪怕特定分析方法同樣會出現(xiàn)滯后性,先進的方法在各學科中不斷出現(xiàn),大膽借鑒應用即可。面對問題應仔細考慮解決問題需要什么,應當知曉什么信息,可以做些什么嘗試,不應只被動地按基本要求去解決問題,可以多聯(lián)系其他學科知識思維嘗試從另一個切入點攻克難題。
參考文獻:
[1]崔勇,杜靜芬.藝術設計創(chuàng)意思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藝術家自我修養(yǎng)[M].王蓓,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3][美]魯?shù)婪颉ぐ⒍骱D?視覺思維[M].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