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水墨畫,不僅突破傳統山水中山川水木的描繪樣式,還強調與建筑的自然都市水墨畫結合。力求在繼承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對城市風貌進行創造性藝術描繪。該篇意在講述集中反映當代社會人與城市、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之間的新關系和新平衡,是當代山水畫創作的新嘗試。
作品中“還原”是該鎮的精神核心,并體現出作者在其中最深刻的體驗。在進行創作時,要有意識地盡可能地以第三者的角度去“還原”故鄉的風土人情。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真正體現出故鄉的風情與神韻,表現出當時原來的文化與內涵。在“還原”的過程中,創作手法上有新的嘗試與突破,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在色彩方面,把多種色彩直接運用在其中,讓作品最終呈現出色彩豐富且對比強烈的效果,從而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這是一幅關于作者的家鄉的都市水墨畫創作。
畫中的景象分為前后兩個景象,前景畫了老街一些舊樓,還有幾個著名的景點,比如說松口港務所,中國移民紀念廣場等,后景畫了梅東橋側的西洋騎樓,古鎮沿梅江而建,因水而興。
整幅畫構圖均衡明了,房屋錯落有致,樹木的墨色濃淡變化豐富微妙,景色具體真實,家家戶戶用不同暖色點綴,使整幅畫面溫馨感人,倍感親切,不禁讓人回到小時候在大街小巷踏著石板互相追逐嬉鬧的流光歲月。
該題材的立意構思來源于一次機緣巧合,在某次展覽中看到了朱永成教授的都市題材國畫,他的畫不僅突破傳統的山水的山川水木,還與建筑自然的結合。朱老師所追求的,正是《清明上河圖》那樣的宏大細微。他的《西關風情》系列,“大多采用散點透視畫法和深遠畫法”,傳統筆墨、現代構圖,把那繁雜的城市樓群、千姿百態的人物,一一展現眼前。廣州人一看便知這是何處所在,但又不是一樓一物的簡單寫實,關鍵是讓人看到了當中老西關那時處處流露出的濃濃人情味、煙火氣。
在作者的畫中著重添加了一些重要建筑,比如說,松江大酒店,它可是見證了“自古松口不認州”的松口古鎮之繁華,是華僑背井離鄉的第一站,也是回鄉光宗耀祖的落腳之地,見證了無數的悲歡離合,華僑回鄉探親,很多人都會在松江大酒店投宿,與在此等候多時的親友秉燭夜談,共訴衷腸。畫中的街道是改良式的明清建筑,大街上還保留著小街小巷、石板地,基本上是原來的明清街道。還有火船碼頭附近 “騎樓式”的南洋風格的店鋪,非常有特色,是古鎮的代表,希望觀者能從畫中的細節里感受到千年古鎮曾經的繁華和如今的滄桑。
繪畫的技法上突破了傳統的墨色表達,使畫面不拘于傳統山水畫之中,一幅好的作品,只有帶著作者美好的心境,畫中的自然山川才會流光溢彩,所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寫境更是寫心。所以更進一步的了解了古鎮的歷史和畫中每一個建筑的外形,構圖以及顏色的搭配都經過了深思熟慮。
當然更重要的是畫中的思鄉情感表達,想把自己對家鄉的情懷用畫筆一一刻畫下來,讓所有的人看到這幅畫,便會想起自己的故鄉,曾經養育我們的地方。作者從小在那里長大,那時候的老車站,老劇院,老公園,老學校,老街道都一一刻在了腦海里,仿佛融化到血液里。現在這些建筑早已經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被拆遷,夷為平地,作畫時,也是盡量表現作者對故鄉的謳歌,將一種抒情的東西表現出來,就畫面來說,更多的是表現一種思鄉、追憶的情懷。將一個古鎮的千年興衰畫盡其中,且體現千百年來客家游子的魂牽夢縈的家鄉。
參考文獻:
[1]王概.芥子園畫傳-人物(上)(下)[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6.
[2]張麗君. 傳統與現代文化語境下的水墨符號[D].天津美術學院,2015.
[3]沈語冰.現代水墨面臨的問題和機遇[J].美苑,1995(03):25-26.
[4]朱平.中國實驗水墨與其它現代水墨藝術形式之比較[J].藝術百家,2008(02):83-87+98.
參考作品:
[1]朱永成.情迷達令港.136.5×68.5cm.
[2]朱永成.金礦.2017年.137×67.5cm.
[3]朱永成.銅鑼灣之夜.2017年.138×69cm.
[4]朱永成.紐卡索的黃昏.2017年.136.5×68.5cm.
作者簡介:李楚益(1996-),女,漢族, 籍貫廣東省,研究生,廣東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為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