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皓 阮禹生 于登洲
摘要:我們國家的傳統服飾色彩可以體現出民族文化,這是一種有形的載體。我們國家具有很長的色彩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色彩在藝術、文化、經濟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礎上,對元代服飾的色彩進行價值研究。
關鍵詞:自然色彩;服飾色彩;研究
色彩對于人們的心理和生理而言,會使其出現不一樣的情感,心理上的情感和生理上的情感又會對國家、人民、時代產生影響,會讓他們對某一種色彩進行偏愛,色彩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對服飾色彩而言,其可以對服飾的整體效果產生影響,隨著藝術設計的發展,人們對于傳統的服飾色彩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多角度地進行分析,幫助人們重新地認知服飾色彩。
一、元代的色彩觀念
在元代時,白色深受大家的推崇,被大家廣泛的使用,帝王的服飾、帳幕、儀仗等也都使用白色,在元代的延佑元年,參考了蒙漢的服裝規制,在服裝上面對平民百姓以及朝中的官員進行了統一的規定,高級的官員衣物使用的是色彩鮮明的彩織金錦,而平民百姓是禁止穿戴和使用金、彩以及龍鳳的圖文,只可以使用暗色纻司,但凡是官差、做生意的、娼妓、樂工,都不允許穿顏色好的衣服。因為這些禁令的制約,致使勞動人民在生活中使用不同的材料創作出不同的褐色,有四五十種,直到后期,帝王的服飾色彩也受到影響,破格使用了褐色[1]。
二、古代服飾的審美定位
中國古代在選擇服飾色彩的時候,不僅符合審美的觀念,而且對于色彩的意義和內涵十分的重視,這就是所謂的服裝色彩可以賞心悅目,衣物和裝飾可以體現品德。服飾在演變的過程中,不僅受到了自然色彩的影響,而且受到了等級觀念、審美意識、道德觀念的影響。
(一)色彩的寓意
服飾的發展是比較久遠的,尤其是受到了五行思想的影響,擁有了更多的象征性。黃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占據重要的位置,在皇權至上的時代,黃色只有統治者可以使用,平民百姓是禁止使用的,而官員是使用其他的顏色,當時節不同時,服飾的色彩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在祭祀時,要特別注意。
(二)色彩的倫理化
在先秦時代,開始流行服飾顏色的倫理觀念,對等級的莊嚴進行重視,孔子曾經提到過,朱色代表主色,紫色代表間色,其想要人們有尊卑意識,推崇等級制度。儒家的思想中,穿衣時黃色應該是在外邊的,綠色這種顏色應該是在里面的。在搭配色彩的時候,紫色用來點綴是可以的,與道德沒有本質的關聯。
三、我國服飾色彩文化在精神層面的體現
(一)民族的習俗和信仰
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民族習俗和信仰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一個人在血緣上反映的是本民族的聯系,一個地區和國家的民族習俗和信仰就是在族體之間的文化聯系。在服飾色彩中可以充分體現出民族習俗的,就是婚禮服的顏色。在中國傳統的觀念里,是使用紅色的,其代表了喜慶、歡樂,所以在婚禮中紅色被當作主色調,類似紅色的秀禾、修鞋、頭飾、裝飾,以及紅蓋頭。在婚禮中紅色代表著婚姻美滿,使婚禮充滿喜慶的氛圍[2]。
在古代的服飾色彩中,這些民俗還形成了禁忌,譬如兇色、賤色等,從事低賤職業人員服飾的顏色就是賤色,通常大家認為是不潔的,在自然顏色中,綠色這種生機勃勃的顏色,到這里就有了不一樣的含義,綠頭巾就代表了淫穢,這種觀念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在現代綠帽子也代表不好的含義。
(二)宗教崇拜
服飾色彩受到宗教的影響,其具有權威性和永恒性,這種體現明顯的是伊斯蘭教,而我國的影響比較深的是佛教。在漢朝的時候,佛教正式的進入中國,后來又與儒家思想相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所以,我國服飾色彩由于佛教的影響,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佛教中,其袈裟一般使用杏黃色,而藏傳佛教使用紅色、漢傳佛教使用灰青色。在古代中,這些顏色都不是平民百姓可以使用的,但是佛教的特殊性,以及他們具有獨特的修煉方式,不對社會進行干預,致使他們可以使用這些顏色。
(三)名人效應
在古代的時候就出現了跟風的風氣,特別是一些名人的衣著習慣,在不違反條例的情況下,古人爭相效仿,紫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孔子說紫色是賤色,只有小孩、婦人才穿它,但是齊恒公非常熱愛紫色,大家紛紛效仿,使得紫色布匹價格越來越高,之后變成了高貴的色彩,而且因為沒有明確的禁令,百姓都穿起了紫色服飾,這種色彩的流行缺乏根基,最終還是會枯竭。文化是經過不斷沉淀的,而服飾的色彩也是一樣的,不能只憑跟風效應[3]。
四、結束語
在中國古代,服飾的色彩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經濟、政治的不同,其價值觀念也是不同的。作為文化的載體,服飾色彩也被印上了時代的烙印。與現代色彩相比,古代色彩具有豐富的含義,值得人們借鑒,但是要推陳出新,合理的繼承并應用服飾色彩。
參考文獻:
[1]徐平華,冒海琳,張玉杰,等.民族服飾色彩構成分析方法研究[J].絲綢,2019,56(3):29-34.
[2]宋江彬,謝靜.唐代織錦色彩研究——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為例[J].設計,2018(7):86-88.
[3]蘇燁.基于NCS色彩系統的兩漢服飾色彩研究[J].藝術品鑒,2019(2X):122-123.
作者簡介:邵建皓,遼東學院;阮禹生,遼東學院;于登洲,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