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商業經營活動和一些公益活動中,招貼設計應用十分廣泛,現代化的招貼設計可以充分展現出活動的主題,還可以展示出產品的屬性和性能,招貼設計簡單大方、內容豐富、色彩搭配美觀舒適,這是一種良好的宣傳手段。現代招貼不僅僅是一種宣傳畫,還是一種藝術設計作品,在其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元素,例如民間美術色彩的應用,可以使招貼設計更富于創新性和獨特性。本文首先指出了招貼設計中應用民間美術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將民間美術色彩運用在招貼設計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民間美術色彩;現代招貼;招貼設計
一、民間美術色彩應用在招貼設計中的意義
現代招貼設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設計變革,但是對于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還是十分重視和關注的,各個國家的民間文化和風俗習慣不盡相同,民眾在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中總結出很多規律,創造出一些比較接地氣的民間文化,民間美術就是其中的一種典型藝術形式。民間美術色彩的運用與民間文化是分不開的,深受百姓的尊重和喜愛,民間美術形式可以展現出民眾生活的習慣和審美情趣,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民間色彩。民間美術形式帶有一種親切感,視覺沖擊力較強,在現代招貼設計中應用民間美術色彩可以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感受,能夠激起受眾的共鳴。
民間美術色彩包括很多種,紅色是比較常用的一種,在民間,紅色幾乎是美術作品的首選,也是各類活動中常見的色彩,紅色代表大吉大利和吉祥如意,帶有祈福的意味,現代招貼設計中往往使用紅色突出求吉祥的意味,一般在節日時使用。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的搭配也是一種歷史文化屬性和視覺意味的,重視受眾得到的心理感受,民間美術色彩使用注重色彩的象征意義,色彩講究鮮艷、熱烈、明快,色彩的搭配不能突兀,民間美術色彩的應用要以使用產品的特性相關。使用民間色彩可以提高招貼設計的文化性和藝術性,可以吸引消費者或受眾,使其獲得良好的審美感受。民間美術色彩應用在現代招貼設計張,要注重其文化得內涵。民間美術色彩要與現代招貼設計融合在一起,要使受眾意識到民間文化的原生魅力和審美價值,進而突出設計的水平,使現代招貼設計更加貼合使用者的心意,貼近產品或活動宣傳的主題。
二、民間美術色彩在招貼設計中的應用對策
(一)民間美術色彩與創意相結合
成功的設計評判的標準之一就是設計的創意性,現代招貼設計要突出設計的創新性,在民間美術色彩應用到招貼設計過程中,要注意與創意相結合。設計者在設計之前要先進行構思,要找到設計的靈感,要結合具體的宣傳產品或活動主題找到設計的切入點,要借助于民間美術色彩表達設計的用意,引起受眾的共鳴。色彩是視覺傳達中最為直接的一種,也是最具有沖擊力的一種,民間美術色彩的運用要做到創新,設計者要考慮主色調的選用,要打造好招貼的第一印象。民間美術色彩擁有悠久的歷史,很多觀念已經形成定式,設計者要善于用色彩的搭配和深淺組合,設計出具有創意的招貼,同時突出產品的特征和屬性,表達出宣傳活動的主題,把握大眾的心理審美需求。例如肯德基大量的食物包裝和招貼畫都以紅色為主,節日期間將黃色與紅色搭配,暖色調突出了溫暖的感覺,深受受眾歡迎。
(二)民間美術色彩與圖形相結合
視覺傳達多種元素中,圖形的應用也是比較常見的,圖形是可以讓人們在短時間內容易接收的信息,較為直觀和生動,現代招貼設計中離不開圖形的應用與設計,在應用民間美術色彩過程中要與圖形相結合。我國民間美術色彩與圖形的結合一般都是將圖形夸張化,圖形與鮮艷的色彩結合在一起,視覺沖擊力較強,可以帶給人深刻的印象。圖形與色彩的融合可以使人們理解招貼的內容和含義,圖形和色彩搭配還可以表達出意境,可以提升受眾的審美感受,突出傳統文化魅力,提高招貼設計的效果。
(三)民間美術色彩與文字相結合
文字是最簡單的一種視覺符號,在現代招貼設計中文字是不可缺少的,文字傳遞信息更加準確,但是文字缺乏審美美感,與民間美術色彩搭配在一起,加之字體的變化設計,可以展現出具有創意的設計。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很多漢字可以進行結構改變和設計,字體也可以利用一種藝術字的手法,在招貼設計中可以改變字的形狀,設計出具有審美特點的字體表達和色彩表達形式。例如“福、壽”二字,可以使用紅色和黃色、金黃、銀色等,采用多種字體進行設計,在一些禮品招貼設計宣傳畫中可以將這些設計融入其中,突出祈福與吉祥之意,民間美術色彩與創意漢字結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招貼設計的獨特性。
三、結語
民間美術色彩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現代招貼設計中應用民間美術色彩可以展現出招貼宣傳的主題,可以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突出設計的韻味和藝術性,民間美術色彩可以為招貼設計提供素材和藝術空間。
參考文獻:
[1]董慶濤.現代招貼設計中民間美術色彩的應用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11):83-84.
[2]張林燕,姚屹東,劉淵.民間美術的色彩在現代招貼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包裝工業,2014(22):82.
[3]馬泉巍.民間美術色彩在現代招貼設計中的運用[J].參花(上),2015(09):139.
作者簡介:蘭洪亮,齊齊哈爾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