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雅托噶,是蒙古語“yatug”的音譯,漢語稱作蒙古箏。雅托噶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優美的音色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主要流傳于蒙古國、內蒙古錫林郭勒和鄂爾多斯等地。本文主要通過人物口述訪談、文獻資料查閱和田野調查收集的一手資料闡述雅托噶的歷史演進和形制變化,以縱向發展的時間線索關照文化意義的變遷,從樂器的演進構建歷史的發展,并闡述多元文化語境下雅托噶存承方式的變遷。
關鍵詞:雅托噶;社會變遷;歷史重構
雅托噶,是蒙古語“yatug”的音譯,漢語稱作蒙古箏。雅托噶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優美的音色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主要流傳于蒙古國、內蒙古錫林郭勒和鄂爾多斯等地,在蒙古族傳統器樂合奏及民歌彈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基于口述、文獻與田野的歷史重構
本文主要通過人物口述訪談、文獻資料查閱和田野調查收集的一手資料闡述雅托噶的歷史演進和形制變化,以縱向發展的時間線索關照文化意義的變遷,從樂器的演進構建歷史的發展。關于雅托噶的起源目前學界并無定論,主要概括為以下幾種觀點:一是“竹槽造琴”說;二是古箏流派說;三是北方游牧民族起源說;四是革面九弦琴。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發現從元到清都可以看到雅托噶的身影。《元史·禮樂志》記載:“箏,如瑟,兩頭微垂,有柱,十三弦。”《蒙韃備錄》中記載:“國王(指木華黎)出師,亦以女樂隨行,率十七八美女,極慧黠,多以十四弦彈大官樂等曲,拍手為節,其低,其舞甚異。”明代《華夷譯語》中韃靼譯語部分有將“牙土罕”作“箏”的記載。清代《清稗類鈔》記載:“蒙古箏有六弦,意亦唐制。” 清代《笳吹樂章》和《番部合奏》中所用樂器有笳、胡琴、箏、口琴、火不思等。
20世紀初,錫林郭勒喀喇沁王府樂隊中使用的雅托噶和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民間慶祝活動中用的雅托噶形制與樣貌與當代雅托噶相近。20世紀70年代末,內蒙古自治區對蘇尼特右旗王府雅托噶演奏家扎木蘇所掌握的民族民間音樂遺產做了系統采錄,烏審旗民間雅托噶樂人扎瓦岱、巴音滿都呼、朋思格也留下了珍貴的雅托噶資料。1985年,扎木蘇的學生娜仁格日樂依據傳統雅托噶的形制,借鑒古箏的構造原理,在保留傳統雅托噶的特質上,對樂器進行改革并獲得文化部 “科技進步獎”和內蒙古文化廳的“科技成果獎”。
二、多元文化語境下雅托噶存承的變遷
(一)學院式雅托噶存承變遷
當代多元文化語境影響下,雅托噶的表演方式、傳承方式、文化功能都與以往有所不同,一種是根植于蒙古族“乃日”宴會等民俗活動中的民間傳承,一種是在藝術院校或音樂機構專業化教學體系下的學院傳承,一種是舞臺化表演。它們都是基于蒙古族人民在生活習俗、民俗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而萌生,但體現出不同的形態。音樂的產生依托各自的文化背景,把音樂放在文化中才能發現其存承的意義和價值。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來,馬頭琴大師色拉西、四胡藝人鐵鋼以及雅托噶藝人扎木蘇等卓有成就的民間藝術家到學校任教,雅托噶因此逐漸進入了專業院校,學校成了民間音樂傳承發展的另一種途徑。當雅托噶進入高等學府,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環,從演奏技法到樂曲形式再到表演方式無不體現出一套特定的程式化。民間傳承中的即興表演、口傳心授、指法多變、不依樂譜等逐漸由固定曲目、固定指法、固定表演方式所取代,從傳授到學習體現出模式化和相對的穩定性。
(二)民間雅托噶存承變遷
在蒙古民間,傳統雅托噶主要有兩種存承形式:一種是應用于東蒙合奏、阿斯爾合奏、鄂爾多斯乃日等樂種中作為合奏樂器;另一種是為民歌伴奏,在錫林郭勒、鄂爾多斯、科爾沁等地廣泛應用,并與特定的地方歌種、器樂相互依存,具有不同的地方音樂風格。鄂爾多斯地區的雅托噶演奏多與四胡、三弦、笛子等樂器組合在一起為歌手進行伴奏,表演時將多首蒙古族民歌聯綴在一起,組成民歌聯唱,形成歌樂不斷、兩者補充融合的音響效果,既突出了人聲與樂器各自的音色特點,也烘托出盛大熱鬧的宴會氛圍。
(三)舞臺化雅托噶的存承變遷
舞臺化的表演形式正是民間音樂在當代社會變遷的產物,“在社會歷史的變遷過程中,民間音樂所賴以與之共存的生態環境的變遷是不可逆轉,從而使民間音樂的變遷也必將是不可逆轉的。”雅托噶的舞臺化演出曲目是經過長期排練的,并且在燈光、服飾、舞臺布景等各個方面刻意營造出一個真實的表演語境,雖然與傳統音樂相比完全脫離了原生語境,但它又以一種新的方式達到演員與聽眾間的互動,讓在場的所有人有了全新的體驗。
如果說雅托噶是一種物質存在,那么其存承發展所展現出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色則不可替代。隨著時代的變遷,雅托噶在樂器形制、演奏曲目和技法、傳承方式、表現形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顯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質。多元的存承方式是當今時代多元化發展的需求,雅托噶發展的多樣性是時代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劉小璐.娜仁格日樂對雅托噶的傳承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6.
[2]鐵達.草原琴韻——蒙古族傳統樂器雅托噶[J].中國博物館,?2010(03):94-97.
作者簡介:劉小璐,包頭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