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藝術系統中,藝術批評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因素,藝術批評離不開藝術鑒賞,只能在藝術鑒賞的基礎上進行,同時,藝術批評又不僅僅停留在藝術鑒賞的層面,而是需要在藝術鑒賞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關鍵詞:藝術鑒賞;藝術批評
一、藝術評論的重要性
郭沫若認為“文藝是發明的事業。批評是發現的事業。文藝是在無之中創出有。批評是在砂之中尋出金。批評家的批評在文藝的世界中贊美發明的天才,也正是贊美其發現的天才。”[1]
在西方,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就曾對“悲劇”做出分析和研究,從《詩學》中引申出來的關于戲劇創作的“三一律”更是成為西方戲劇創作的基本指導要求。之后伏爾泰、狄德羅和德國的萊辛、歌德等人的文藝批評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東方,《毛詩序》前篇的《詩大序》的核心論點“發乎情止乎禮”,成為后代文學評論和文學創作的基本依據。魏晉時期陸機的《文賦》,要求文藝創作的主體集中精神,澄明心境,其中的“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等名句,千古流傳。進入20世紀以來,藝術批評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接受美學的出現,為文學藝術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論。藝術批評建立在藝術鑒賞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藝術理論指導下,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做出理論的鑒別和論斷。
二、何為有價值的藝術評論
藝術批評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樣的藝術批評才是有價值的藝術批評呢,可以從藝術批評的作用進行分析。首先,有價值的藝術批評能夠幫助人們更好鑒賞藝術作品,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和水平。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藝術形象和藝術意蘊,藝術欣賞者不能準確的把握其思想和內涵,這時就需要藝術批評來指導。金圣嘆是清代著名的評論家,他的評論可以說“開后人無限眼界,無限文心”,在點評《水滸傳》“武松打虎”的時候他曾道破其玄機,以“近人之筆寫駭人之事。”所謂的“近人之筆”是指作者在對主人公進行描寫的時候其語言的真實性和可行性,具體而言就是并沒有把武松描寫成那種具有神力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形象,打虎對他來講也是一個突降的意外,初讀武松打虎的片段并不會注意以上的細節,經過他的點評之后頓覺恍然大悟。經過金圣嘆的點評,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和形象。
其次,對藝術作品的評價能夠對藝術創作形成很好的反饋作用。優秀的藝術工作者在進行藝術創造的時候總是會或多或少的考慮藝術欣賞者的需求,而好的藝術批評也會對藝術創造者的提供有效的藝術反饋。例如,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的過程中,就是采用了一邊創作一邊聽取他人建議不斷的修改和提高,正如他自己所言“批閱十載,增刪五次”。這其中,脂硯齋的點評更是為其增色不少,據“脂評”所記錄,關于《紅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這一情節就是根據脂硯齋的建議進行修改的。在小說第五回,寶玉夢游太虛幻境中,賈寶玉看到的秦可卿的判詞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2],而其插圖也是“高樓大廈中有一美人懸梁自縊”,但在脂評中就標有“命芹溪刪去”,之后第十三回就改成“秦可卿死封龍禁尉”。正因為《紅樓夢》與脂硯齋評點之間的密切關系,因此廣為流傳的抄本的書名叫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最后,有價值的藝術批評極大地豐富了藝術理論的發展,推動藝術學科的繁榮。一方面,藝術批評必須在一定的藝術理論的指導下,利用藝術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藝術批評總是要發現新的問題,總結新的經驗,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的研究成果,使藝術理論從現實的藝術實踐中不斷獲取新的資料和新的素材。《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自其問世以來,關于這本書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興起了“紅學”“曹學”之熱,各種理論、學派也應運而生。種種他者為“紅學”的繁盛與綿延貢獻出了一分力量。作者與作品的生命都在這不斷的熱愛中得到了闡釋、升華和延綿。新的研究者們結合新的理念為“紅學”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漢學家馬克夢對《紅樓夢》研究以結構與內容互動的方式進行,通過對結構的深入剖析,他得出了《紅樓夢》中的男女性別流動交錯以及“意淫”的新解。雖然是一家之言,但是仍為當下《紅樓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馬克夢談道:“討論重點不在于文史方面的寓意,而是性別觀念的流動(如性別角色的形成)——特別是“一夫多妻”的種種要求和欲望這一角度來探討男女性別角色的反串現象。”①
三、結束語
已故的王朝陽先生說藝術形象,其實不過是借有限的但也就是有力的誘導物,讓欣賞者利用他們的那些和特定的藝術形象有聯系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接受以至“豐富”或“提煉”著既成的藝術形象,這種精神活動姑且把它看作是再創造吧”[3],由此,可以看出藝術欣賞活動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審美再創造,而以藝術欣賞為基礎的藝術批評更是如此,正如別林斯基所說:“這說明了批評為什么重要,這樣普遍,說明了它為什么引起廣泛的關注,博得這樣大的聲望,這樣的威力。”[4]
參考文獻:
[1]郭沫若.郭沫若論創作[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2]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
[3]王朝聞.王朝聞文藝論集(第二集)[M].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4][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一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作者簡介:朱乃華,身份證號為320921198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