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智學校的課程設置問題在康教結合的體系中尤為重要,培智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教育方式也不容小覷。在新教改的時代大背景下,培智學校的開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也要緊隨教育發展的大趨勢,采取康教結合的方式,在培智學生的音樂課堂上靈活運用,既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進步。培智學生音樂課程的開展與實踐,其目的終歸是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生活技能,支撐培智學生可以在社會中獨立生活。本文將針對培智學生的音樂課堂中康教結合方式進行授課的作用展開論述探析。
關鍵詞:培智學生;音樂課堂;康教結合
一、音樂課堂中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在這個時代發展迅速,科技水平大踏步提升的社會中,語言是每一個人必備的技能。在培智學生音樂課堂中采取康教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音樂課程的開設,在培智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學生的語言培養上,音樂可以作為一種媒介,來跨越語言的限制力,以動感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來感染培智學生的情緒和心靈,從而建構學生的語言體系,逐步進行積累。比如在音樂課堂上可以利用旋律哼唱、歌詞朗誦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發音能力、認字能力和語感體驗,從而達到學生語言的基礎培育,以及提升培智學生的語言發展潛力。[1]
人體對音樂的節奏有著本能體會,并且大腦神經在感知音樂時可以抑制悲觀情緒的產生,激發愉悅的情感狀態。傳統發音訓練、字詞認知的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對于培智學生來說難以理解,所以知識的傳輸只停留于表面層次,很難使同學們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音樂課堂通過生動活潑、靈活有趣的康教結合的授課模式,讓培智學生在輕松簡單的歌唱朗誦中充分的調動多種感官體驗來領悟音樂,協調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音樂課堂中學生互動交流的提升
培智學生大多都會在認知方式、行為能力和語言溝通方面有所欠缺,在一些社會人際交往中也相對比較困難,并且伴隨著社交能力的不成熟,培智學生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感沒有合理的宣泄,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自我傷害火攻擊他人的負面情緒。[2]但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積極的康教結合模式,對學生的互動交往能力進行正面的引導,使得培智學生在參與音樂的過程中,學會需求的表達和情緒的宣泄,從而降低不良行為發生的概率,讓學生在音樂歡唱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學著與自己交流、與他人溝通。
音樂課堂上,教師良好的教育還可以增加一些個人分享、小組合作、禮貌行為的趣味活動,一些簡單的卻又十分具有活力的教課模式,通過對學生語言的教化與引領,利用歌曲進行相互問候,以唱歌的形式進行自我介紹和交朋友,你唱我猜、對歌合唱等形式的巧妙開展,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表達欲。在這個過程中,培智學生可以很好地參與進來,掌握與人交流的問候行為,學會與人交流的方法技巧。整個充滿歡快的音樂課程中,學生的自我情緒不斷進化改變,音樂以“潤物細無聲”的形態,潛移默化間對培智學生的互動交流行為起到強化作用。在提高培智學生自控力的同時,也讓學生更關注其他人的談吐習慣和交流方式,再通過模仿與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將自身的社會交流互動能力增強。
三、音樂課堂中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
音樂課程并不是簡單的唱歌課程,特別是培智學生的音樂課堂,結合了康教方式是具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創新,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全培智學生的人格。培智學校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為了能使學生擁有在社會上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將音樂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融入多種元素,吸引培智學生的注意力,以達到科學的教學方法。例如通過聯想和表演來開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通過拓展音樂文化,來進行生活技能的鍛煉。
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呈現生動靈活的畫面、自然逼真的情景,來刺激培智學生的感官體驗。同時又融合了其他知識技能的教育,幫助學生提升和完善了多方面技能知識,從而提升了學生語言表達,動手實踐等獨立生活的能力。音樂課堂以其歡快愉悅的授課方式與傳授生活知識有機結合統一,在調動培智學生感官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學生的生活技能傳授,利用音樂這一中介力量,達到矯正培智學生不良行為,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獨立生活能力的效果。
四、結語
音樂課程的開設,是對培智學生開展多元化教學、進行全面培養的體現,運用康教結合的授課方式對于培智學生而言,不單單是為了書本理論知識的教育,更具有康復和補償學生心理的意義。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傳授活動,將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挖掘出培智學生的潛在能力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能,提升學生與人交往的技能,以及健全完善學生獨立生活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培智學生在身心方面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猛,景時,李芳.關于培智學校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4(12):28-33.
[2]李巖,崔寧.康教結合工作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特殊教育,2015(03):54-56.
作者簡介:王富勇,惠州市博羅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