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孫麒 鄒萍
摘要:城市公共藝術是高校公共藝術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的加入使其更有活力。公共藝術是城市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它的出現為城市帶來了精神財富,以及為當地文化價值得到體現;它同時也體現著市民對于自己城市的認同感會讓自豪感,成為現階段藝術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公共藝術課程教育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對于現階段城市文脈的思考,從而更好地將文化融入城市當中,成為一種文化記憶。
關鍵詞:公共藝術;高校教育;非遺;城市文化
一、公共藝術的含義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公共藝術家為特定公共空間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城市公共藝術是高校公共藝術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公共藝術教育培養目標在于使藝術類人才具備各種美術類基本藝術(雕塑、壁畫、國畫等)素養,有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旨在為社會培養綜合型人才。方便日后在公共藝術工作中可以勝任比較綜合的項目,能很好地營造城市文化氛圍、彰顯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美譽度的同時,還孕育著公眾的藝術審美和創新精神。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公共藝術也因藝術性、功能性和文化價值的突出性,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公共藝術專業或課程在很多藝術院校都相繼亮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教育方式比理論研究更為滯后。山東省高校藝術類學科涉及公共藝術的比較少,一方面,藝術類院校少,大數據背景下,新興專業的興起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下,使得高校在這種形式之下,會優先進行引入;另一方面,根據目前山東高校的專業發展現狀,即便是下決心引入藝術類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也很難滿足。也就導致了公共藝術人才少,本土公共空間藝術項目參與度不高。
三、豐富的非遺資源提供了優質的藝術教育素材
作為沿海城市的青島從古至今都一直有優秀的文化一直延續至今,其文化形式與底蘊深厚,多種文化形態為城市風貌增光添彩,成為城市優秀文化的代表。
如嶗山民間故事、道教音樂、膠東大鼓、膠州秧歌、柳腔、茂腔、周戈莊上網節、禿尾巴老李傳說、徐福傳說、王邦直與《律呂正聲》的傳說、指墨畫、海產品制作技藝、東夷漁祖郎君廟會、劉氏泥塑、即墨花邊傳統手工技藝、周氏艾灸法等,既存在深久的文化藝術底蘊,又具備地方特色。其獨特藝術形式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情感生活和對現實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是為滿足生存生活需要而創造的藝術。
這些非遺項目在公共藝術中可以得到體現,為高校藝術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內容。
四、非遺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
當今,新時期的高等學校是多元化、開放創新的大學,有來自全球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也必然會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沖擊。尋根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是高校應有的歷史責任,也是應該具有的功能,因此,應推進我國非遺藝術傳承發展與創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本土文化藝術長期熏陶下的地方高校,其發展時刻都受著本土文化藝術的影響,且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中都體現了本土文化藝術的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化孕一方魂,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抹不去的文化烙印。
五、高校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必要性
對于公共藝術的更好發展。公共藝術從業者應該意識到“非遺”的介入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塑造, 同時對“非遺”應用于城市公共藝術的研究有利于城市的發展。在日益繁華的城市的環境之下,城市文化的塑造等軟實力也成為評判一個城市文脈發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表現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胡泊在2015年4月《美術觀察》期刊“多元的公共藝術與美國城市文化空間塑造”一文中說道“一個城市的特色品格與公共空間呈現方式息息相關,而公共藝術則是體現城市文化與特色最典型的代表”。因此公共藝術的普適性能夠為藝術創作提供交流平臺,能夠改變生活方式,從而傳播城市風貌。“非遺”的介入為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提供了優質的文化元素,可以達到發展城市文化、培育社會藝術審美、增加城市休憩空間的目的,從而產生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收益,增加城市空間利用率、推動國內文化事業發展,提高社會整體藝術文化氛圍。
六、結語
中國城市快速發展帶來了文化缺失,很多城市急于彌補這種文化缺憾而使用公共藝術來彌補,認為公共空間的藝術裝置等同于公共藝術,這種認知就弱化了公共藝術的職能和作用。公共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必須通過高校培養更多的人才,到更多的崗位上去,逐漸改變當今的現狀。教育事業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不斷地有人推進,而這個過程中一定有人是奠基石,可能看不到最后那個結果,但重要的是要把過程做好。
參考文獻:
[1]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2]胡泊.多元的公共藝術與美國城市文化空間的塑造[J].美術觀察,2015(04):20-21.
[3]王鶴.公共藝術創意設計[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3.
本文為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項目名稱:山東“非遺”視角下高校城市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立項號:YJ201911086。
作者簡介:楊曉麗,青島黃海學院;孫麒,青島黃海學院;鄒萍,青島黃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