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陳剛
過去看病往外走,如今就在家門口;昔日病人找醫生,如今醫生找上門;以前一人生病拖垮全家,如今貧困群眾看病不花錢……這些變化的背后,是沿河自治縣積極探索“醫改+健康扶貧”模式,讓群眾看病就醫有了更多獲得感。
“醫共體”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雙輪驅動。“鎮里就能看上專家號,何必再往縣里跑。”4月3日,在沿河自治縣人民醫院官舟分院給孩子做常規體檢的冉霞釵說,以前一不舒服就往縣醫院跑,花錢花精力不說,關鍵是耽誤治療時間。
冉霞釵不知道的是,在鎮醫院能看上縣醫院的專家號,得益于兩院建立了緊密型醫共體關系,實現人財物統一管理,形成服務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有效提升鄉鎮醫療技術質量和服務水平。
2018年以來,由沿河自治縣人民醫院牽頭,縣直醫療機構與各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或松散型醫聯體,實現雙向轉診、下派專家常駐指導、上掛學習進修等同質化管理。同時,鄉鎮衛生院也對村級衛生室進行業務指導和管理。
縣、鄉、村三級互動連線,醫療資源上下貫通、逐級下沉,織就一張緊密醫療健康網。
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健康,沿河還探索建立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新模式,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以“縣級專家+衛生院醫生+鄉村醫生+公衛人員+執業護士”組成,定期開展上門送健康服務。目前,全縣貧困人口、4類慢性病患者已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100%。
引人才政策待遇雙管齊下。2月19日,一位64歲的女性患者在沿河自治縣人民醫院接受肺癌化療,這也是該院首次進行腫瘤化療。
“千方百計為患者帶來便利。”沿河自治縣人民醫院副院長陳劍波說,以往遇到這種病,患者只能往更大的醫院跑,現在縣醫院就能治。
為了讓群眾享受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沿河出臺醫療衛生人才引進獎勵政策,給崗位、給待遇,不斷增強縣域醫療機構軟實力。2018年,全縣引進、招錄醫療衛生人才166人,全縣醫療衛生工作人員達2158人,其中擁有正高職稱5人、副高職稱101人、中級職稱132人。
多重保障讓貧困群眾看病無憂。
“真是不敢想,沒花一分錢,病就治好了。”沿河自治縣淇灘鎮新型村徐家組貧困戶徐世明感嘆。
近年來,沿河自治縣整合資源,建立起“基本醫療補償+大病保險補償+民政、計生醫療救助+醫療費用兜底+非醫療費用救助”多重醫療保障體系,全面落實貧困群眾“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報銷等方式,讓每一個貧困群眾生病都能得到及時醫治和救助。
2018年,全縣補償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患者30170人次,產生醫療總費用達11611.6萬元。其中,大病專項救治108人,補償246.64萬元,實際補償比達100%。
今年,沿河自治縣聚焦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創建省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范縣、創建三級綜合醫院,持續加大健康扶貧力度,以精準健康扶貧助推脫貧攻堅。